鱼类死亡原因的现场诊断
水产养殖过程中发生死鱼事故是不可避免的,如何快速、准确地判定死鱼发生的原因,是采取合理处置手段,正确使用防治渔药,迅速控制死亡的前提。而通过目测、调查在现场对鱼类死亡原因进行初步诊断分析,既可针对具体情况有的放矢,又能在第一时间进行快速处置,最大可能减少死鱼事故造成的损失。
一、致使鱼类死亡的因素
水体是鱼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要素,也是造成养殖鱼类死亡的主要外因。常见与水体直接相关的鱼类死亡事故有:水体缺氧死鱼、水体中化学物中毒死鱼、有毒藻类死鱼等,与水体间接相关的有鱼病死鱼,另外还有有机污染、气泡饱和、热污染、声污染、爆炸损伤等也会造成鱼类死亡。
二、死鱼指标特征的差异
养殖鱼类发生死亡后,要根据鱼的形态、行为反应和环境特征的不同进行分析,根据一些目测、嗅觉指标,初步诊断死鱼原因。现场诊断指标有:死亡速率、死鱼品种选择、死鱼发生的形式、死鱼发生的时间、死鱼季节、死鱼个体大小选择、鱼的行为反应、形态特征、鱼体附着物、浮游生物及水生生物状况、水体气味、水色等。
(一)缺氧死鱼的特征
1.水体缺氧时,鱼呈浮头状态,在水面吞咽空气或是沿池塘边游动,死亡的鱼胸鳍向前伸展,鳍条发白, 鱼鳃鲜红有的发紫。
2.缺氧死鱼时,个体大的鱼一般比小鱼先死,而且死亡的比例比个体小的鱼高。
3.水体不是极度缺氧时,耐低氧的品种可能存活,大批死亡之前有一个明显的少量死亡前期;有些品种的鱼死亡比例较高,有些则死亡比例较低。死亡先后顺序一般为虾蟹、凶猛性鱼类、中上层鱼类、底层鱼类。在极度缺氧时,常引起泛池,除泥鳅、甲鱼等高耐氧的品种外几乎所有的品种都会死亡。
4.由于投饵多,养殖密度较大等造成的缺氧死鱼一般发生在春末秋初和夏季天气炎热的季节和暴雨前、气压比较低的时候,严重的死鱼通常发生在午夜过后至黎明前这段时间,其他时间不发生大批死鱼,这是排除有机污染造成缺氧的典型特征。
5.缺氧死鱼时,水体常散发有酸白菜味、霉味或臭味,且水色常呈黑色或灰白色,与前一天相比水色变化明显。水草、蛙、蛇、螺等其它水生生物一般不会死亡。
(二)鱼病死鱼的特征
1.鱼病发生的季节一般是由春天开始,随着气温的升高,细菌、寄生虫等病原体繁殖加快,到夏季最为严重。
2.生病死亡的鱼,体表和鳃部一般不存在附着物,只是少数鱼病会使鱼鳃部腐烂,并有一些腐臭味。
3.鱼病的发生有急性和慢性两种,其中急性鱼病发病快,前兆不明显,在死亡之前鱼的行为与正常鱼的行为没有明显的区别,一旦发病会在短期内造成大批死亡,比如暴发性出血病和某些寄生虫疾病。慢性鱼病,从发病到死亡会有一个过程,发病和死亡前兆比较明显,病鱼一般空胃空肠、活动迟缓、离群独游、喜在暗处活动,病鱼逐步死亡,不会在短期内发生大批死亡。
4.许多鱼病有其特有的病症,如草鱼出血病,鱼的头部、鳍条、内脏明显出血;打印病在鱼体表某部位有圆形或椭圆形红色印记;由溶血性嗜水气单胞菌引起暴发性鱼病时,鱼的眼眶、鳃盖表皮、体表、鳍、肌肉充血、病鱼腹水、肠充血、部分肠内含黄色黏液、肝脾充血或坏死等。一些寄生虫性鱼病,可以通过目检在鱼的体表、鳃部、鳍条等处发现病原体,如碘泡虫病在鱼体表布有胞囊;小瓜虫病则在鱼的皮肤、鳍条、鳃瓣和口腔等处布满小白点。一些鱼病也有一定的品种选择性和致病的外部条件,如出血病主要是草鱼和青鱼易发,打印病主要发生对象为鳙鱼,尾柄病主要在鳗鲡和草鱼中发生,鱼怪病一般都发生在比较大的水面,在池塘中基本不发病等。
5.发生鱼病死鱼时,只要没有过量用药,一般来讲水中的浮游生物、水生植物和龟、蛇、蛙、螺等水生动物不会受到明显损害,数量不会明显减少。水体的溶解氧、pH值、气味也可能没有明显的变化,但可能会呈现富营养化的状况。
6.由于细菌、病毒等病原体通过水体、饵料、苗种等环节的传染,使得鱼病常有流行发生的趋势,即同一类型的鱼病可能在同一时段相当大的范围内发生。
7.进行水体毒性试验,取发生病害死鱼的池水在一个小水泥池或其他容器中,放入健康的鱼,一般不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病而大量死亡。一般来讲,严重的病毒和细菌使鱼发病而大量死亡需要约一周左右的时间,只有个别寄生虫性疾病可能在一两天内造成死亡。
(三)化学物中毒死鱼的特征
鱼类受化学物的毒害共有三条途径:一为鱼鳃的功能受到影响,窒息而死;二为鱼与水接触的部位,如体表、口腔等受到毒物影响而遭到损害;二为鱼通过食物链或直接从水体将有毒物质吸收到体内,鱼的组织器官受到破坏,产生不良的生理影响,严重时可致死。具体特征表现为:
1.化学物中毒死鱼是由于有毒化学物排入渔业水域,造成水体聚积高浓度毒物和高毒性所致,因而死鱼具有很强的突发性,没有任何前兆,鱼会在短期内大批死亡。
2.化学物中毒死鱼发生的时间和季节性不确定,一年四季、每时每刻都有可能发生,与气温、水温关系不大,而与有毒化学物排入渔业水体的时间有关。
3.不同品种的鱼对于毒物的抗性有所差异,即它们的半致死浓度不同,对于某种毒物半致死浓度低的鱼死的更早、更多、更快,因此在一定的药物浓度范围内,死亡鱼类有一定的品种选择性。但是在毒物毒性非常强,毒物浓度非常高时,各种鱼都会很快死亡,品种的选择性并不明显。
4.同一品种的鱼,个体小的低龄鱼特别是仔鱼和稚鱼对于毒物比个体大的成鱼敏感,抗性差,因而化学物中毒时,小鱼比大鱼先死,小鱼的死亡比例比大鱼高。最终结果是小鱼大鱼都有死亡,但具有明显的个体大小的选择性。
5.中毒初期,多数情况下鱼会表现为跳跃、冲撞、上下翻滚、快速游动等行为,中毒后期时表现为乏力、旋转、失去平衡,直至奄奄一息,下沉死亡。
6.化学物中毒时鱼的形态常会有一定的特异性。重金属中毒时,鱼的鳃部受损害比较明显,鳃叶部分脱落,鳃部分泌大量黏液形成絮状堆积物;有机磷中毒时,鱼体腹部肿大、积水,鱼鳞疏松竖立,眼球突出,瞳孔缩小有血点;黄磷中毒时,鱼的眼球突出,鳞片竖立;氰化物中毒则鳃盖鲜红;余氯中毒则体色、鳃丝发白;碱中毒则鱼体表存在大量的黏液等。
7.化学物中毒常会使水体和鱼体,尤其是鱼的鳃部附着一些污物,并且常带有那些物质特有的气味,如石油、黄磷、农药等都会附着于鱼体和鱼鳃部,并带有其异味。石油污染死鱼的,水面会有油沫;农药污染死鱼的,水体也会有农药的气味。
8.鱼类因化学物急性中毒死亡时,水中其它生物,如水中植物会枯萎、糜烂,龟、蛇、蛙、螺等也会逃逸或同时中毒死亡。水中浮游动物的数量和品种会大量减少,甚至消失。
9.化学物污染的区域一般是有限的,严重污染的区域更是有限的,因而化学物中毒死鱼是在有限范围内,是孤立发生的,不具备普遍性和流行性。
(四)毒藻死鱼的特征
1.毒藻造成的严重死鱼一般发生在光照强的白天,其余时间不发生大批死鱼。
2.由于有毒藻类优势种大量繁殖,光合作用增强,吸收大量CO2,使水体pH值增加,中午强光照射时甚至可高达pH>9,所以水体常呈碱性,并有类似缺氧死鱼时水体的气味。
3.由于藻类的不同,水体的颜色也不相同。铜绿微囊藻和水花微囊藻成为优势种时,水体呈铜绿色;甲藻属和裸甲藻属成为优势种时,水色呈红棕色;舞三毛金藻和小三毛金藻成为优势种时,水色呈浓黄褐色。
4.毒藻死鱼时,水体中水花微囊藻、甲藻、小三毛金藻等个别藻类会大量繁殖形成优势种群,其它藻类品种明显减少。
(五)有机污染死鱼特征
1.有机污染是由于大量的耗氧有机物排入渔业水体造成的,由此造成的死鱼具有上述缺氧死鱼的绝大多数指标特征,但死鱼的时间和死鱼的季节不一定是在凌晨和高温季节,而是具有不确定性,北方地区主要发生在冬季冰封期,其他地区常发生在养殖水体有外源性污水排入后或是某些原因造成水体上下层急剧对流时。
2.一般对溶解氧要求高的鱼类先死亡,对溶解氧要求低的鱼类后死亡。鱼体表和鳃部可能会有些附着物和异味。底层鱼类中的鲫鱼表现出对有机污染较强的耐受性,有时溶解氧很低时鲫鱼尚能存活。
(六)气泡饱和造成死鱼的特征
气体过饱和引起鱼类死亡主要的原因是造成鱼类的气泡病。夏季鱼池水温分层,在较深的水体,若在下面冷水层的鱼类突然到热水层时,就容易引起气泡病;从水库深层引出的水突然排放到河流时,由于静水压突然降低及水温突然升高和急流扰动,会引起气泡病;冬季和早春鱼类突然遇到热电站、锅炉排出的热水,可能产生气泡病;水体藻类过多或水生植物过多,由于光合作用会造成氧过饱和,鱼从过饱和水体进入正常或低氧水体会造成气泡病。总之气泡病跟鱼的移动、水流、水温及溶解氧密切相关,鱼类发生死亡时,排除这几个因素的影响就基本可排除是气泡病所致。
鱼发生气泡病后,表现为眼球突出,眼睛周围及鳍部有许多气泡。在夏季,由于鱼苗不会回避过饱和的表层水,因而它们最容易发生气泡病。
另外,热污染、声污染、爆炸损伤等造成鱼类死亡皆是因为外因所致,比较容易甄别。
上述几种原因造成的死鱼,都有各自特有的、明显的外部条件和特征,通过现场目测、调查和分析,基本可确定鱼类死亡的初步原因。在死鱼现场观测到的指标数越多,特征越准确,则初步诊断的可靠程度越高,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实验室检测分析,可以较快速地确诊死鱼的原因,尽早采取应对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小损失。
(通联:430077,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