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先乐:水产动物疾病的流行特点---鱼病的发生是环境、病原体以及水产动物本身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目前,在中国广为流行的各种水产动物疾病(病害)就达100种以上,其中较重大流行的疾病每年也在10种左右,每年因疾病所造成的产量损失达到20%以上,总的经济损失达100亿元以上。日益严峻的现实,使我们认识到,控制水产动物疾病的发生,尤其是重大流行性疾病的发生已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水产动物的疾病主要有以下六类:
①病原性疾病。包括病毒性疾病、支原体病,真菌病,细菌性疾病,寄生虫病等。
②环境性疾病。非正常的环境因素使养殖水体的温度、盐度、溶氧量、酸碱度、光照等理化因素的变动或污染物质超越了养殖动物所能忍受的临界限度使其致病,如各种原因引起的中毒,重金属等引起的崎形等。
③营养性疾病。投喂饲料的数量或饲料中所含的营养成分不能满足养殖动物维持生活的最低需要时,饲养动物往往生长缓慢或停止,身体瘦弱,抗病力降低,严重时就会出现明显的症状甚至死亡。营养成分中容易发生问题的是缺乏维生素、矿物质、氨基酸。其中最容易缺乏的是维生素和必需氨基酸。腐败变质的饲料也是致病的重要因素。
④药源性疾病。因不良用药导致的肝肾等内脏器官的损坏、抗药性的产生等。
⑤生理性疾病。动物本身先天的或遗传的缺陷所导致的某种畸形等,如种质的褪化。
⑥非生物因素与造成的损伤。如在捕捞、运输和饲养管理过程中,往往由于工具不适宜或操作不小心,使饲养动物身体受到摩擦或碰撞而受伤。受伤处组织破损,机能丧失,或体液流失,渗透压紊乱,引起各种生理障碍以至死亡;也可因此为病原微生物提供侵入途径。
水产动物疾病的发生,是环境、病原体以及水产动物本身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1、引起水产动物疾病发生的环境条件
引起养殖动物疾病发生的环境条件可分为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和生物因素三方面。
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气候条件、光照条件、水源水质条件。各种养殖动物的正常摄食生长,均有其对自然因素的特定要求,如对光照、水温、PH值、溶解氧、酸碱度及矿物质等,如果自然因素能处于养殖动物所需最适条件,养殖动物能保持正常摄食、生长,其疾病发生率下降;如果自然因素超越养殖动物所需最适条件,养殖动物产生应激反应,则影响其正常活动及生长,从而导致体质下降,对病原入侵抵抗能力下降,对环境变迁的抵抗力下降,易导致疾病的暴发;当自然因素超越养殖动物耐受界限时,养殖动物死亡。同样,自然因素对病原体的生长、繁殖亦起决定作用,当自然因素适宜病原体时,病原体迅速大量繁殖,对养殖动物的侵袭机率及能力加强,易导致养殖动物疾病发生,而当自然因素不适宜于病原体时,病原体生长、繁殖甚至生命受到阻碍,对养殖动物的侵袭机率及能力下降,养殖动物疾病发生率亦下降。
人为因素主要包括放养密度、池塘设施条件、管理措施等。养殖水体对养殖动物容量具一定范围,在适宜范围内养殖动物能正常活动,超越水体容量,则限制了其活动,从而减弱其对环境适应能力,抑制了养殖动物生长、发育,养殖动物的体质下降,为疾病发生创造了条件。设施条件亦直接影响水体条件,如果池塘排灌方便,则能保持良好养殖水环境,减少疾病发生;在池内加设增氧机,不但能保持池水溶解氧,同时对一些有害物质的氧化具决定作用。养殖中的管理措施为人为因素中最重要内容,如养殖中投饵方式、水质控制、疾病防治措施等直接影响养殖动物疾病的发生。
生物因素主要包括了养殖环境中的病原生物、微生物、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及其它养殖品种,这些生物有些能消除残饵、粪便,有些能改良水质,有些为养殖动物饵料,而有些为养殖动物的致病生物。养殖中应保持有益生物占绝对优势抑制有害生物生长,从而保持优良环境,减少疾病发生率。
2、引起水产动物疾病的病原体条件
引起养殖动物疾病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真菌、藻类、原生动物、蠕虫、甲壳动物等。
病原体的来源有:水环境、土壤、养殖动物或鸟类等,其中细菌性病原、病毒性病原、真菌性病原,大多为条件病原,仅当环境条件适宜其生长、繁殖、养殖动物体质减弱时才感染养殖动物,而原生动物、蠕虫等为寄生性,只要环境条件适宜其繁殖便易引起养殖动物疾病的暴发。病原体的致病能力不同,致病力强的病原易使养殖动物暴发疾病,相反,则不易引起疾病的暴发,控制病原进入养殖水体,对传染力与致病力强的病原控制是减少疾病发生的主要手段。此外病原在宿主的身体上必须达到一定的数量时,才能使宿主致病。
病原对宿主的危害性主要表现在:
①夺取营养。有的是以宿主体内已消化或半消化的营养物质为食,有的则直接吸食宿主的血液或以渗透方式吸取宿主器官或组织内的营养物质。
②损伤。造成损伤的主要是一些寄生虫,它们或利用吸盘、钩子、铗子等固着器官损伤宿主组织,或用口器刺破或撕裂宿主的皮肤或鳃组织,引起宿主组织发炎、充血、溃疡或细胞增生等病理症状。在寄生数量较多时,有些寄生虫还能使宿主器官腔发生阻塞,引起器官的变形、萎缩、组织损伤或血管阻塞、机能丧失。
③分泌有害物质。如蛋白分解酶、毒素等,使宿主受到各种毒害。
3、水产动物的抗病力
病原对寄主具一定选择性,如果有大量病原的存在,但缺乏易感养殖动物,养殖动物仍然不会发病。养殖动物对病原具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和特异性免疫能力。
非特异性免疫能力是由于遗传及生理功能对病原体的抵抗力,其作用广泛而并非针对某一病原。
影响非特异免疫能力因素有:年龄、体温、营养条件、呼吸能力、皮肤粘液分泌、吞噬作用、炎症反应能力等。当非特异免疫能力因素处于较佳水平时,养殖动物对病原抵抗能力强,不易受病原侵袭,因而在养殖中应对非特异免疫能力保护。
特异性免疫能力是由于病原入侵导致养殖动物对特定病原产生的抵抗能力,特异性免疫能力获得途径有先天获得、病后获得、人工接种获得等,大多特异免疫能力一次获得后仅能维持一定时间,随时间延续而消逝,少量特异性免疫能力一次获得后能终身免疫。虽然特异性免疫续持时间长短不一,但对养殖生产意义重大,可应用此途径预防疾病的发生。
养殖动物的抗病力除与非特异性免疫及特异性免疫能力相关外,还与其营养水平、生理机能及环境影响密切相关。
总之,病原、宿主和环境条件三者相互影响的结果决定了水产动物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在诊断和防治疾病时,必须全面考虑这些关系,才能找出其主要病因所在,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杨先乐)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