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将至,疾病频发,养殖户该如何“渡劫”?

发表时间:2022/09/04 22:06:19  浏览次数:6500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二十四节气中的白露,对于水产养殖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时间点。这个时期昼夜温差大,气温起伏不定,水质易波动变化,水温适宜寄生虫、有害菌等病原生物的生长繁殖,对水产动物的抵抗力有极大影响。此时,大量有害菌乘虚而入,极易引起病害暴发。几乎每年的白露前后,都会有水质、病害问题。

白露,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5个节气,也是秋季第3个节气。到了白露节前后,夏天的暑气逐渐消失,夜晚逐渐转凉,最明显的感受是昼夜温差大,白天最高气温可达30℃左右,夜间气温下降到20℃左右,昼夜温差在10~15℃,有“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的说法。由于天气逐渐转凉,随着气温的降低,水温也开始下降。水温昼夜温差大,致使水体中各种理化因子随之变化,鱼类较难适应水温和水质的剧烈变化而容易得病,如果没有及时改善养殖管理,容易出现“白露瘟”“白露劫”现象。因此,在水产养殖中,白露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

对于当年的苗种来说,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其体长和体重增加较快,处于较快的生长发育阶段,但是其免疫系统尚不够健全,这个时候如果遇到水温昼夜剧烈变化,鱼苗的抵抗力明显不足,就会给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等病原创造可乘之机。对于成鱼来说,鱼类经过夏季的持续投喂生产,鱼体脂肪蓄积,肝脏和肾脏承受很大的代谢负担,而且池塘底部有机物和有害物质经过一段时间积累,如果遇到短时间水温的大幅度变化,引起水质变差、鱼体免疫力下降,容易造成鱼类病害频发。

经过夏季高温,白露前后天气转凉,水温下降;且受到季风影响,昼夜温差较大;同时,阴雨天气增多。这时候养殖池塘的水质随着天气变化呈现明显特点。养殖鱼类经过六、七、八三个月的生长旺季后,池底累积了大量的残饵、粪便等,水体中溶氧降低,氨氮和亚硝酸盐明显偏高,蓝藻大量繁殖;由于昼夜温差大,水体会出现上下对流,池底的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和氧债扩散到整个池塘水体,造成鱼体缺氧和中毒。

且受到天气骤变和水质恶化的影响,鱼体免疫力会显著降低。由于水温骤然下降,鱼体会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从而降低免疫力;同时,在高浓度的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的胁迫下,鱼体免疫力也会下降;另外,由于在夏季快速生长季节大量投喂配合饲料,影响了肝脏的正常功能,容易发生营养代谢性疾病。

另外,白露前后的养殖水温下降到一个适合病原增殖和传播的温度(20~30℃)。正是由于水质恶化、鱼体免疫力和抗应激能力明显降低、病原大量增殖,养殖鱼类在这一季节容易暴发各种疾病。因此常常称此为“白露瘟”“白露劫”。

由于白露节前后水温不稳定,水体理化因子变化剧烈,水温骤降也会造成鱼类新陈代谢减弱,免疫力下降,容易引起细菌性烂鳃病、细菌性肠炎病、细菌性败血症、草鱼出血病、寄生虫病等疾病。

细菌性烂鳃病,主要危害淡水鱼幼苗、苗种甚至成鱼,该病主要由柱状黄杆菌感染引起的,在水温20~30℃时易流行,通常感染鱼类的鳃部,黏附到鳃丝上,造成鳃丝腐烂,分泌大量黏液,末端带有污泥,严重时鳃软骨外露,造成鱼类呼吸困难,引起死亡。

细菌性肠炎病的主要症状是病鱼肛门红肿甚至外突,腹腔积液,解剖可见肠壁血管充血,黏膜脱落等,主要是由气单胞菌感染引起的。

细菌性败血症是由气单胞菌属的维氏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等病原菌感染引起,主要症状为口腔、下颌、眼眶、鳃盖、鳍条基部充血,体表有斑点状出血,腹腔积水,肛门红肿,胆囊肿大等。

草鱼出血病是由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感染引起的病毒性疾病,草鱼苗种和当年龄的小草鱼易感染,其主要症状是病鱼离群独游,反应迟钝,食欲不振,体表发黑。根据其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分为三个类型:(1)红肌肉型:肌肉出血,呈鲜红色,鳃丝苍白;(2)红鳍红鳃型:鳍条基部、鳃盖出血,头顶、口腔和眼眶等部位有出血点;(3)肠炎型:肠道严重充血,呈鲜红色,内脏有点状出血。

寄生虫病常见感染的寄生虫种类有车轮虫、指环虫、锚头鳋、中华鳋等。

草鱼出血病、细菌性败血症、细菌性烂鳃病、纤毛类寄生虫病和单殖吸虫病等重要疾病都可能在白露前后暴发。因此,养殖户在白露节前应提前做好预防措施。

养殖鱼类一旦发病,应及时诊治,根据症状进行初步判断,并开展病原检测和药敏试验,根据病原菌特点进行精准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可以使用底质改良剂改善底质,使用生石灰或消毒剂进行水体消毒,通过内服抗生素如氟苯尼考、盐酸多西环素、恩诺沙星等药物进行治疗。在发病前期,建议内服中草药制剂,不仅能够增强鱼体免疫力,还可以起到抑菌作用,如细菌性肠炎可以通过连续内服大蒜素3~4天进行治疗。

草鱼出血病的防控:草鱼出血病的治疗没有特效药,该病重在预防,可选择人工免疫后的草鱼苗进行养殖,并根据水质条件和池塘水深等合理规划放养密度。发病期间可采用碘制剂如蛋氨酸碘进行全池泼洒,还应内服免疫增强剂如植物多糖、低聚糖、三黄(黄柏、黄芩、大黄)、板蓝根等,可明显增强鱼体免疫力和抗病力。此外,草鱼出血病发病时容易继发感染气单胞菌,应准确诊断,如有细菌感染时,一般用氟苯尼考、恩诺沙星等药物拌料内服,连用3天,有助于减少病害损失。

寄生虫病的防治:车轮虫病和指环虫病,通常使用硫酸铜硫酸亚铁、敌百虫、氯氰菊酯等杀虫剂进行防治。锚头鳋和中华鳋的防控,可以采用阿维菌素、氯氰菊酯等杀虫剂进行防治,最好5~7天使用一次。寄生虫病的防治离不开水质调控,杀虫剂会破坏水体稳定性,特别是大量藻类被杀灭,因此杀虫后应及时培藻补菌,调控水体的藻类和菌群平衡。

白露前后的水质调控:俗话说“养鱼先养水”,水体中水生态系统平衡、溶氧充足是水质调控的关键。养殖过程中,增氧机要配备充足,水车式和叶轮式增氧机可搭配使用,并增加增氧机的开启时长,不仅能够充分增氧,还能够减少水体分层现象,促进水体的物质交换。在使用EM菌、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等益生菌后,也应多开增氧机,促进水体的菌群平衡。

白露前后的饲喂管理:白露前后的天气多变,气温和水温变化较大,不要为了赶时间促生长而大量投喂。这个时间段投喂过量容易导致鱼类消化负荷加重,造成肝胆和肠道问题,常伴随肝胆综合症和肠炎病。因此,应根据天气变化、采食时间等因素合理投喂。当前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饲料品质参差不齐,建议投喂优质饲料。还应定期内服中草药如三黄散、大蒜素、多维和免疫多糖等,通常一个饲喂疗程3~5天,可有效改善鱼类肝胆疾病。

建议养殖户从水质管理、投喂管理、疾病监测和预防的等方面着手。

1.做好水质调控工作。通过增加增氧时间和强度,提高水体溶氧,及时分解、转化过多的有机物和有害物;使用氧化底改制剂,提高池塘底部氧化还原电位,消除氧债,提升池塘底部溶氧;使用微生态制剂控制氨氮和亚硝酸盐,促进有机质分解;另外季节的突然转换,容易出现倒藻,可使用药物抑制藻类过度增长,同时补充碳源和微量元素,优化藻类组成;水源充足的地方,可通过加注新水,改善水质。

2.加强鱼类保健与应激管理,提高免疫力。适当控料,减轻肝、肠负担;内服多维等保肝类产品,保障肝脏代谢功能正常;适当拌料投喂芽孢杆菌、乳酸菌等益生菌,促进饲料消化和营养吸收;定期投喂多糖、活性肽等免疫增强剂,提高鱼体免疫力;控制合理养殖密度,减少拥挤胁迫。经过秋季保健,对鱼类正常越冬和减少“春季鱼瘟”发生都具有重要作用。

3.勤巡塘,定期检查鱼病。每天早晚巡塘,观察水色变化、鱼体活动和摄食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如果鱼类表现异常或者出现少量死亡等现象,则要抽样检查鱼体病情,根据临床症状和显微镜观察诊断疾病种类;同时定期采样,检查鱼体健康状态,如生长速度、肥满度、内脏健康程度、寄生虫感染情况等;在使用杀虫药物和消毒剂时要尽量避开刺激性大的药物。

最后,提醒养殖户不必过于担心“白露瘟”“白露劫”,只要做好养殖管理,是可以避免白露前后鱼类病害问题的。


(来源:科学养鱼 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细菌病防控岗位专家:石存斌研究员;寄生虫病防控岗位专家:李文祥研究员)

(修编:西南渔业网)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