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详解鱼病高发的环境原因
平时查资料时发现,写鱼病病原的文章很多,可关于环境与鱼病方面的文章却很少。实际上,好多鱼病都与环境相关,比如温度就可以把地球分成许多地带,每个地带的植被和动物都是在这个总的温度影响下衍生出的一个生态体系。同样于鱼病而言,每种病原菌或是寄生虫,在合适的体系中大量繁殖,才会最终诱发成疾病。只是由于我们现在对这种体系间的相互影响关系研究得甚少,所以在这一方面的认知存在欠缺。我们准备在这方面做一些试验,并做一些数据调查,以期能够找出一些普遍规律,加以运用。
先以细菌为例,据一些科学文献报道,柱状黄杆菌虽是致病菌,但也是条件致病菌。也就是说可能存在这样的现象:嗜水气单胞菌与柱状黄杆菌的数量对比,如果嗜水气单胞菌的数量是柱状黄杆菌数量的十倍以上,那鱼体感染柱黄杆菌的机率就大大降低;同样,换作弗氏宁檬酸菌也是一样的效果。假如这两种菌的数量是柱状黄杆菌的100倍以上,那柱状黄杆菌就不可能成为致病菌。
再如水温,许多病原菌都有一定的发病水温范围,如20-35℃这个范围,是大多数致病菌繁殖的最佳水温,当水温高于或是低于这个温度,则难以致病发作。正是考虑到这个原因,在对致病菌进行培养时,常会把温度控制在28℃。平时在做流行病学调查时,也会把温度作为一个要素进行记录。
从人类疾病的发展角度看,当人类第一次通过显微镜可以观察到细菌时,人类就开始认识到人的体表存在着细菌,当这种观点被欧洲皇室宫廷的贵族所接受时,那些带着大圆盘帽的贵族夫人们就开始天天用消毒液洗手,不仅洗手,还洗手臂。当时的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开始广泛地学习欧洲,当然也包括这种生活方式。当几十年的这种生活方式下来,这些贵夫人不仅没有因为经常使用消毒剂,让手臂变得白净,反而增添了许多斑点。以致于在后来的许多电影场景中,这些贵夫人在夏天也要带上长袖,不是因为她们不怕热,而是因为长时间的皮肤表面的菌群失调出现难看的斑点。所以慢慢的人们认识到,人体其实就是微生物与人体共生的共同体,在人的口腔、食道、胃、肠中均存在着微生物,这是人类上亿年进化过程中,与微生物博弈的结果。正是由于微生物,增加了人类的生存优势。比如,人类的妇科疾病中,有的人不懂得这个原理,外阴出现瘙痒,就反复用消毒药水浸洗,最终就会造成更深层次的真菌感染。真菌与细菌之间也是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因素。
细菌与真菌存在着种间竞争,细菌多了则会抑制真菌的大量繁殖,如果细菌少了,真菌则会大量繁殖,同样在细菌间,更是存在着这种竞争关系。当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后,针对鱼病的治疗开发了一些专门增加肠道多样性的有益微生物,如丁酸梭菌、干酪乳杆菌等。据2021李洪琴的博士论文中介绍,在鱼饲料中添加丁酸梭菌、粪肠球菌,通过增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显著改善鱼的生长速度及肝脏和代谢水平。当在鱼饲料中添加丁酸梭菌10万cfu/g时,鱼的增重率和生长速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在饲料中添加丁酸梭菌还显著降低了血清总胆固醇(TC)、丙二醛(MDA)水平、谷草转氨酶(AST)活性、二胺氧化酶(DAO)活性(P<0.05),显著增加了血清总抗氧化能力。当饲料中的丁酸梭菌的浓度达到1万cfu/g和10万cfu/g时,鱼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显著低于对照组;当饲料中丁酸梭菌浓度为10万cfu/g和100万cfu/g时,血液中葡萄(GL)浓度显著降低;当饲料中丁酸梭菌浓度为10万cfu/g、100万cfu/g、1000万cfu/g时,血清甘油三酯(TG)显著降低,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生清补体3和补体4浓度显著增加;当饲料中添加的丁酸梭菌浓度为100万cfu/g和1000万cfu/g时,全鱼脂肪(Fat)水平显著增加;当饲料中添加丁酸梭菌为10万cfu/g、100万cfu/g、1000万cfu/g时,罗非鱼攻毒试验后,死亡率显著降低。
通过论文中的实验可以发现,在进行了56天饲养后,饲料中添加了丁酸梭菌,鱼体中发生了以上变化,肝脏更加健康,抵抗力更强,在攻毒后显著降低了死亡率,而且通过增强血清抗氧化能力,说明了丁酸梭菌在运用中,一是要长期添加,而且连续添加,作用才会更加明显,使用的剂量和连续使用的时间,会影响到使用的效果。
细菌间的这种作用除了调节代谢、增强免疫力和抗应激能力外,在现在的研究中,其实有替抗的作用。同样在李洪琴的试验中,当把致病菌通过接种到培养基中,然后再与多种抗生素作对比,以此证明微生物在替抗中的作用。具体做法是将嗜水气单胞菌接到琼脂培养基中,先将培养基进行溶化,然后冷却到48-50℃时,20毫升培养基倒入平板中冷凝,接种来做试验的致病菌有迟缓爱德华氏菌、嗜水气单胞菌、无乳链球菌,然后把青霉素、恩诺沙星、经过培养的丁酸梭菌、粪肠球菌分别置入做对比,恩诺沙星的浓度是2.5微克/毫升,青霉素是2微克/毫升,同时还有空白的无菌水对照组,然后放入37℃的恒温箱放置17小时进行观察,观察后发现丁酸梭菌、粪肠球菌对爱德华氏菌、嗜水气单胞菌、无乳链球菌均具有显著的抑菌作用,其抑菌圈均显著大于无菌水组,而且与恩诺沙星的抑菌圈大小相当,有一组甚至还高于恩诺沙星的抑菌圈。
溶氧导致鱼病发生的病原菌大多属于厌氧菌,而且池塘环境中,导致疾病发生的病原菌也大多集中在池塘的底质中,而池塘底质由于有机质的沉积耗氧,也往往是在缺氧情况下才容易诱发鱼病,在许多养殖户眼中,池塘的底质决定了水质。所以对于水体中溶氧的考虑,还涉及到氮素循环。因为在氮素循环的硝化反应中,每消耗一克氨,就要消耗4.6克氧气。所以当鱼把粪便排泄到水体中后,从蛋白质、氨基酸等有机氮的转化过程,如蛋白质在水解酶的作用下分解成氨基酸,氨基酸在经过脱氨酶产生脱氨酸作用去除氮的过程中,氨化、同化和硝化实际上是氮的不同形式转化,而没有实际达到消除水体中氮的作用。对于养殖而言,分子氨和亚硝酸态氮是有毒的成分,所以就要求水体中有充足的溶氧,让氮素循环得以循环下去,让这些有毒成分的氮素不致于累积,保证动植物的有氧呼吸,才不致于导致动植物的死亡腐烂,影响到养殖水体的生态系统平衡。水产养殖中,植物和藻类对氮的吸收,首先吸收的是硝态氮,其次才是氨态氮和亚硝态氮,为了保证植物和藻类对氮的吸收,同时也为水体中供氧,就要求尽量多的氮转化成硝态氮。而在这个转化过程中,都需要碳元素的参与。所以还要求碳酸根离子、碳酸氢根离子和二氧化碳的浓度维持在正常水平,这也就是我们平时测定的总碱度,淡水中要求在100-120,海水中要求在100-220。
鱼生活在水里离不开溶氧,人生活在陆地上也离不开氧气,但氧对于动物来说,也绝非越多越好,对于鱼体而言,如果溶氧过饱和,或是严重缺氧,都可能诱导产生不良影响。当氧分子获取4个以内的自由电子时,就会形成一类新的化合物,如超氧阴离子、过氧化氢及羟自由基,这些物质具有损伤正常机体组织的作用,我们管这类物质叫氧自由基。
对于溶氧的要求,许多研究表明,当鱼体在受到溶氧胁迫的情况下,会产生更多的氧自由基,从而引发炎症,降低免疫力,产生疾病。从人的角度来说,随着年龄的增大,贮存在人体中的氧自由基的量就越多,这种增多也有来自于进展性糖基化终产物的影响,血液中的葡萄糖与蛋白质反应,产生异常糖聚化或糖交联蛋白质,如同抽油烟机上的污垢,当这些物质附着于血管或是器官,就会降低人抗应激和耐力储备,比如我每次从川农六教的一楼走楼梯到六楼,就要气喘,而我的同学,他们则很轻松,因为他们比我年轻十几岁,明显我耐力储备不如他们。据我查找的资料来看,水产上还少有人去研究氧自由基的产生与疾病间的关联性。但对于人类疾病的研究,自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有了关于氧自由基的学说,这方面的研究就一直在进行,这里我们参考在人上的致病机制,加以个人理解来简单阐述下这个原理。在人体上是由于缺血,从而间接导致缺氧,对于鱼来说,那不是由于环境中的溶氧被消耗了,就是氧气的摄入系统受到了影响,从而导致缺氧,就为氧自由基的产生创造了条件。缺氧时黄嘌呤脱氢酶在钙离子依赖性蛋白酶的作用下,转变成黄嘌呤氧化酶,同时ATP降解为AMP、腺苷、肌苷及次黄嘌呤,然后次黄嘌呤在黄嘌呤氧化酶的催化下生成大量的超氧阴离子,而超氧阴离子具有破坏细胞膜、离子通道及酶的活性作用,导致鱼体组织的正常抗氧化系统被破坏,从而引发炎症和疾病。
氧自由基是代谢的产物,可造成生物膜系统损伤,细胞内氧化磷酸化障碍,是疾病发生、细胞凋亡、衰老及死亡的主要因素。在关于如何抗氧化衰老上,从人的角度这方面的研究很多,如人们美白化妆中常用到的SOD蜜,就是抗氧化剂中的一种。在这里我们借用人类已有的研究成果,用于水产生产中。现在证实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B6、维生素B12、硫胺、叶酸、烟酸、脂酸、辅酶和谷胱甘肽都具有中和氧自由基的作用。再如鱼油,包含DHA、EPA和5-羟色胺,DHA和EPA有助于对抗氧自由基组织的侵袭,减少炎症的发生;而5-羟色胺可以改变神经递质的水平及作用,调节脑细胞自身的基本物理构造及构建神经突触。
再如根据安徽医科大学黄玉婷2021年的硕士毕业论文《甘露糖修饰氧化铁纳米粒子清除氧自由基、改善小鼠术后中枢炎症》的实验证实,苷露糖可以清除巨噬细胞产生的活性氧自由基,进而缓解免疫细胞的炎症反应。苷露糖还具有跨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发挥抗炎作用。显然要预防这种由于氧自由基带来的危害,主要还是提高鱼体免疫力,以及在饲料中添加抗氧化的维生C、E等。
当饲料中氧自由基作用于脂质,发生过氧化反应,氧化的终产物为丙二醛(MDA),由于丙二醛具有细胞毒性、神经毒性、硬化血管、遗传毒性等,在科学研究中,常将丙二醛作为氧化应激和脂质过氧化的标志物。
在鱼体内,自由基作用于脂质,生成丙二醛,随着丙二醛累积,导致组织细胞膜受损,流动性下降,肝脏抗氧化能力降低,动物的生长也会受到影响。在这一过程中,正是由于生成的丙二醛为1,3双不饱和醛结构,具有亲电子性,化学性质活泼,会引起蛋白质、核酸等生命大分子的交联聚合,产生细胞毒性。在这一过程中,丙二醛的强亲电子1,3双不饱和醛基,与亲核物质如赖氨酸、组氨酸等氨基残基和蛋白质发生反应,进而诱导DNA和蛋白质功能发生改变。DNA和核苷酸反应形成M1G、M2G、M1A、M2A、M1C、M3C,研究表明M1G不仅降低DNA的复制速度,对大肠杆菌也有致突变作用,最终对生长造成影响。在丙二醛的作用下,当DNA与组蛋白发生交联反应,不仅DNA的正常转录和复制受到影响,严重时还会导致染色体的断裂、缺失,发生突变和细胞死亡,使鱼体发生疾病。
丙二醛同样对鱼体血管可以产生影响,使血管产生硬化或是粥样硬化,发生渗血现象。在人体上的研究成果中得到的结论是丙二醛在体内与赖氨酸残基结合形成2-丙烯醛基赖氨酸、1-氨基3-亚氨基丙烯、吡啶一二氢吡啶化合键形成的赖氨基-赖氨酸交联,是造成动脉粥样化硬化的基础。同时丙二醛引起胶原蛋白分子间的交联反应,可能是心血管硬化的主要因素。估计在鱼类养殖中,饲料中大量的油脂氧化,生成的丙二醛是诱发败血、渗血的另一诱因。
丙二醛还有神经毒性,是因为丙二醛攻击神经元细胞功能蛋白,改变蛋白质活性,进而影响细胞的正常功能。在老鼠上的试验表明,当在被注射丙二醛的情况下,通过电镜观察,发现神经元细胞内线粒体造成不同程度损伤。如线粒体崤变得模糊或消失,且浓越高损伤越大;另有研究表明,丙二醛还会引起神经元突触变短,胞体肿胀、抑制质膜Ca2+-Atpase活性。
关于丙二醛的遗传毒性,是由于丙二醛可与不同的核苷酸反应生成加合产物,引起基因突变、微核产生和染色体畸变等。同时在老鼠上当其连续两年摄入丙二醛,可以产生多种癌变。但这种研究在人体和鱼体上均没有相关报道,所以还有待更进一步的研究。
在环境引发的鱼病中,除了前面所讲的一些因素外,水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不同的水温适宜不同的动植物生长,一旦当水发生异常,那则容易引发鱼体不适,严重时产生鱼病。
冬季是一个较漫长的过程,我国幅员辽阔,北方有些地区冰冻期甚至长达五六个月,当水温低于0.5℃以下,引起一些鱼类的冻伤也是比较常见的事情。即使是在南方,如果遇到严寒,也会导致一些热带鱼,如罗非鱼、革胡子鲶等出现冻伤。总的来说,近些年来,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越到养殖的中后期,鱼塘底部沉积的鱼类粪便、残饵,还有氨氮、亚硝酸盐等有毒物质的浓度增加,都会对鱼体的免疫力造成影响。如按过去的一些经验,水质调节得好的鱼塘,像成都及成都平原周边,整个冬季只有几天鱼才会出现停食的现象。而一些水质不好的鱼塘,到了十一月份,鱼就出现了停食。相对来说,停食对鱼体的免疫力会造成影响,这是在冬季诱发许多鱼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低温的情况下,鱼体发生停食,虽然低温下鱼体的代谢降低,但仍会消耗能量,而在这段时间所有的能量全靠鱼体所贮存的营养物质维持。比如通常情况下,越冬的鱼饵料系数明量高于不越冬的鱼。还有就是一些鱼体在停食前与停食后会出现明显的变化,就是常说的掉膘,当经过一至两月的停食,体重减轻10%-18%。那这减掉的部分体重,其实就是鱼体所消耗的蛋白质、脂肪和能量。当鱼体自身贮存的能量糖元消耗殆尽,那接下来,就只有通过肝脏,把蛋白质、脂肪转化成能量供鱼体消耗。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肝脏转化的能量越多,那在肝脏中沉积的有害物质就越多,导致肝脏的代谢和免疫功能降低。
在成都周边有许多钓鱼塘,平时都很少投喂饲料,在冬季就更是少有投喂。在这种情况下,这些鱼所摄入的饵料全靠钓鱼的钓饵,这些钓饵大多是香精加上粮食的下脚料所加工而成,其营养成份与鱼体摄入需求严重不符。自然不能为钓鱼塘的鱼提供足够的能量与营养,那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些鱼就极易发生因为免疫力降低而感染一些疾病,比如水霉,或是在一些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分布较弱的鱼体部位,出现肿胀或是溃烂,比如背鳍基部,眼框周围组织等。
这里说一个特殊案例,叉尾鮰鱼塘里的草鱼,平时投喂的饲料蛋白高,草鱼吃了叉尾鮰饲料,肯定会吃出营养性的脂肪肝。当到了冬天一停食,时间一长,七八斤的草鱼都会出现死亡,什么原因,那还不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停食所带来的肝脏代谢脂肪,为鱼体补充能量,导致鱼体肝脏的病变进一步加重,才会出现死亡,这也正是前些天好几位养殖户咨询的问题。对以上问题的处理,总的来说还是提前在温度适宜时用微生菌剂调好水质,让鱼尽量在冬天少停食,平时在饲料中添加苷露糖。
每年初的这一阵许多池塘都会出现死鱼,如有动网、拉鱼、运输等外界刺激反应,那出现问题的概率还会进一步加大。其症状开始就是体表肿胀发红,然后再由内菌丝表现成外菌丝,出现肉眼可见的水霉。尤其这两年许多鱼塘里鱼出现以头部症状最为明显的发红、肿胀,特别是嘴的周围点状发红,眼睛突出,背部或是鱼体躯干部位出现隆起。总体来说,以头部唇端、背鳍部位最为明显,尤其是头部。这个症状,在我们两年前的实验中发现是卵菌、弧菌和细菌的混合感染。我们猜测可能是鱼因为啄食石头壁上的藻类而被划伤,继而感染水霉,或是钓鱼塘因为钓手的垂钓,鱼钩钩伤而感染水霉,或是头部露出水面被冻伤而感染水霉。总之,这种冻伤以鲫鱼最为常见。同样一口鱼塘,在泸州朱总的鱼塘就出现这样的现象,主养的草鱼,但主体发病的却是鲫鱼,而且在年前投放了鲫鱼的鱼塘发病死鱼要多很多,而没有投入过鱼种的鱼塘,发病死鱼很少或是不发病。
对于这种现象,今年我们试着找了几口有同样症状的鱼塘进行试验,在实验前,我们用培养皿检测了池塘中的细菌和弧菌,发现尤其底层淤泥表层上的弧菌可能是其致病的主要因素,这在年前的文章也做过分享,弧菌的致病性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体表、皮肤及深层肌肉的损伤,二是通过肠道感染,具有肠毒性,弧菌的胞外产物溶血素,可作用于红细胞的细胞膜,导致红细胞破裂,铁蛋白被释放,造成没有足够多的血红蛋白来运输氧,鱼出现缺氧浮头。其次就是当鱼体内的血流失过多,也会造成鱼因缺血而憋死。当鱼体感染弧菌时,最开始会出现溶氧胁迫,至水表层呼吸又被冻伤。那为什么又是鲫鱼发病为主呢,这是源于鲫鱼是底层鱼,而弧菌主要集中在淤泥的表层,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会推导出弧菌感染的可能性,而实际工作的检测,也印证了我们的猜测。
总的来说,有什么样的环境,才会产生什么样的鱼病。对于鱼病的防治,要么阻断病源,如对苗种进行检疫,下塘前进行浸泡,都是从病原的源头上去防。而对环境的关注,则是从病原三环学说的另一个方面着手,那就是环境,当营造了一个有利于鱼生存,而不利于病原繁殖的环境,才会有利于鱼类的健康生长。
(来源:科学养鱼杂志社)
(作者:成都鱼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肖建春)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