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病防控的思路:防患于未然最重要!详解鱼病高发的原因

发表时间:2021/09/02 17:40:30  浏览次数:1772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知养殖从业不易,共谋水产行业繁荣。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不标题党。用养殖人的语境,让你在短时间内享用一份精品!

我们在感叹鱼病越来越多,发病越来越狠,治愈率越来越低的时候,也在反思是哪里出了问题,是技术太落后?还是药品不对症?是鱼病越来越狡猾?还是营养跟不上?带着诸多的疑问,笔者也询问了很多的水产养殖从业者,在养鱼人内心里,是需要把鱼养好,不是少死鱼,也不是少发病,而是能够真正赚钱!行情我们无法左右,饲料价格我们也无法左右,唯一能够左右的就是自己的鱼塘和鱼塘里的鱼。如何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或者换句话说,如何提高养殖的投资回报率?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从三方面来看鱼病的防控,即从生产、生理、生态三个维度,也把视角切换到另外一个角度看鱼病防控的思路。

一、生产

我们所说的生产既是包括鱼塘的放养模式,增氧器械,投喂模式,基础设施建设,鱼塘管理,投入品的使用等方面。科学的放养模式,合理的放养比例,会大大提高池塘的利用率,也会降低水质的变化程度,对于我们方便管控水质起到很好的作用。

增氧器械的合理使用,可以起到增产增效的作用,增氧机不是救命机,如果利用好增氧器械,高产低发病率是可以实现的,广东的养殖和河南的养殖就说明这个问题,同样的池塘面积,但是放养密度更大,增氧器械更完善,使用更合理,这样的条件下,使用动保产品的水平还差不多是一样的,按常理说,养殖密度越大,使用的动保产品会更多,但是合理使用增氧器械以后,用药水平几乎没有变化,这就很好凸显了增氧器械的优势。

合理的投喂模式是节约成本的一个好办法,同时也是保护鱼体健康的一个好方式,盲目追求投喂,加重鱼体负担,造成鱼长期处于亚健康的状态,免疫能力和抗病能力自然降低,所以轻微的病害都有可能直接造成鱼死亡,病从口入,科学的投喂是对鱼体最好的保健。

鱼塘的管理也是降低发病率的关键,我们在常规的养殖过程中,经常观察鱼体的吃食情况,水质的变化情况以及鱼体的健康情况,在日常的巡塘管理中,我们可以定期抽样检查,对水体和鱼体有一个预估和判断,防患于未然。

另外,我们一定要合理地使用水产投入品,不要盲目地使用药物,不滥用抗生素,禁止使用禁药,这些都是可以降低鱼发病率或者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是可以提高鱼的治愈率的。

二、生态

我们常说的生态即指的是鱼塘的水环境和底环境。

(一)水环境

养鱼先养水,这是我们共同认知的概念,但是什么样的水是好水呢?肥活嫩爽的水?硅藻多、小球藻多的水?理化指标正常的水?笔者认为,不论作何标的评价,溶氧均衡的水,一定是好水!溶氧均衡的水,一般水体的藻类结构丰富,上中下三个维度的藻类结构非常完善,不会因为外界因子的影响从而产生倒藻,翻塘。我们在养殖过程中,一味追求单一的藻类,比如认为硅藻和小球藻是有益的藻类,就大量往塘里添加或者培养,最后导致因为单一藻类生长旺盛,从而发生倒藻的危险。适当丰富池塘藻类的结构,维持溶氧的均衡,是养殖过程中降低外界对养殖动物影响的关键,多年的实践经验得出,水体中的藻类结构完善的,也就是大中小,上中下,三种层次的藻类都完善的水体,有几个很好的作用:

1、理化指标比较稳定,不会出现大的波动。

2、溶氧比较稳定,不会出现极高极低的问题。

3、可以有效防止倒藻,水体比较稳定。

4、能够降低温度和外界不利因子带来的应激。

5、发病率更低,鱼长势相对比较好。

如何做到水体的溶氧均衡呢,笔者有几点看法和读者分享:

1、碳是水体初级生产力的发动机,它为一切水产生物提供能量。碳通过对水体多于的氮的吸收,形成优势的培养基,提供对浮游微生物的能量,由此形成生物菌团,这些菌团蛋白含量高,容易被养殖动物所吸收。碳源的稳定也就能够让池塘的藻菌相平衡,水体不容易出现倒藻,转水,同时也可以培养优势的有益藻类和菌类。但是水体的碳源是不够的,我们一般会通过外界添加的方式补充,一般添加包括糖蜜、酵母、氨基酸、葡萄糖等物质。

研究表明养殖水体碳氮比应维持在10左右是很好的,在低于10的时候,池塘细菌会优先消耗有机氮,池塘中的铵态氮会升高。如果水体中碳氮比例高于10,则池塘中的细菌会均衡吸收有机氮和无机氮,消耗铵态氮,从而达到水体氨氮、亚硝酸盐的有效控制。同时,添加外源性的碳源,可有效增加池塘的细菌簇数,增加池塘的初级生产力。由此可见,碳氮平衡对于水体的重要性。

2、微量元素和常量元素。中国多年的养殖水环境,由于干塘次数比较少,自然水源富营养化,大量的投饲料,养殖周期长,大多数池塘的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都非常缺乏,特别是常量元素中的磷元素尤为缺乏,由于养殖水体经常投入饲料,而且养殖动物的殘饵粪便始终在养殖水体中,所以水体中很少缺乏氮元素。养殖水体中氮磷比例也是一项重要的水体平衡指标,氮磷比例失衡不仅仅影响水体优势藻类的结构,还影响着碳平衡。所以,在养殖水体中添加磷元素是维持水体平衡的重要措施之一。对于微量元素,研究表明,池塘里的藻类生长旺盛与否,与池塘中微量元素硅、锰、锌、硒、铁等微量元素有很大的关系,微量元素限制着池塘优势藻类的生长,其中包括硅藻和小球藻等对养殖有益的藻类。在养殖水体中添加微量元素,有益于有益藻类的生长和繁殖,从而稳定水体,达到水平衡。

3、我们在下肥的时候,一定要观察藻类结构,检测池塘的理化指标,针对性地下肥,不要盲目使用肥料和生物制剂,根据池塘的实际条件,同时也综合考虑自身投放使用等因素,对方案进行调整,不能千塘一个方案,而是一个塘口就是一个独立合理的方案,因为每一个养殖池塘都是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

(二)底环境

底部是病菌和虫卵最好的温床。如何解决好底部环境,是降低发病率尤为重要的一环,水体中的残饵粪便,死藻沉积物等,都慢慢在池底发酵,就等一个合适的时机,比如突然变天等,他们就会前赴后继地寻找宿主,鱼体这个时候也是成了最大的受害者。

由于我们在实践生产中,很多的养殖朋友是没有定期干塘的,一般都是老塘泥,老塘水,底部直接是一个垃圾场,所以定期做好底环境的养护是尤为重要的,定期进行改底,分解有机质是很有必要的,同时也是可以有效解决细菌病毒虫滋生的问题。

三、生理

生理主要是指对鱼体身体机能的养护,避免机能出现问题。但是在养殖过程中,很多人大肆投料,没有科学的控饵,水体平衡被打破,水环境恶化,动物营养过剩,机体免疫应激加强,免疫平衡被打破,导致养殖动物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或者直接发病,死亡,造成经济损失。从实践生产中,我们可能接触最多的生体机能的养护就是对于鱼体肝胰脏 器官和肠道的养护。

(一) 肝胰脏器官的养护

肝脏是鱼类体内最大且功能众多的腺体器官,它参与体内的代谢、排泄、解毒和免疫的过程,另外还分泌胆汁,参与消化吸收。

肝脏肝细胞分泌的胆汁通过胆管储藏在胆囊内,鱼类胆汁的成分和哺乳类的相似,主要是由水、无机盐、胆汁酸、胆色素构成,其中胆色素是血红蛋白的分解产物,草食性的鱼类是以胆绿素为主,肉食性鱼类以胆红素为主,胆色素的种类、浓度决定了胆汁的颜色,我们在判断胆囊病变的标志之一也是胆汁的颜色。胆囊中胆汁的主要作用也就是对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另外也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胰腺是一个既有内分泌又有外分泌机能的器官,内分泌的胰岛素与糖类的代谢有很大关系,而外分泌的胰液进入肠道参与消化。胰液为无色透明的液体,PH在7.8-8.4,胰液中含有大量的消化酶。鱼类本来就对糖类吸收和利用率很低,如果胰脏再出现问题,那糖尿病先天患者就会真的患病了。

为了养护鱼体的肝胰脏器官,我们常常在饲料里面添加中草药进行预防,譬如黄芪多糖、板黄散、板蓝根、猪胆粉等,我们根据实际情况酌情添加,对肝胆器官进行养护,疏通堵塞的胆管,修复肝胰脏损伤,肝胰脏养护好了,也大大提高了鱼体的免疫能力和抗病能力。

(二)肠道的养护

鱼类的肠道可以分为前肠和后肠,食物进前小肠后,受到肠运动的机械消化和胰液、胆汁、肠液的化学性消化,许多的营养物质已经被分解为可以吸收和利用的小分子状态,营养物质被小肠吸收,未被消化吸收的食物残渣进入大肠,由肛门排出体外。

鱼类的肠道长度和形状随种类的不同而不一样,而且与鱼的食性、生长等特性有关,一般我们按照食性比较鱼类肠道的长短,植食性>杂食性>肉食性,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体机能的需要,鱼类肠道长度、消化液的分泌情况以及营养吸收情况会发生一定的改变。

鱼类前肠之所成为主要的吸收部位,是因为前肠的结构所决定的,前肠比较长,有巨大的吸收表面积,而且前肠有很多环形突出的褶皱,丰茂的绒毛膜以及微绒毛上的丰富的转运蛋白都有利于小肠的消化和吸收。值得注意的是前肠肠液的PH在7.6-8.7,可以作为我们判断肠道健康的一个重要依据。

鱼类后肠主要吸收水和无机盐,通过集团蠕动和袋装往返运动把肠容物推向肛门,以便排出体外。值得注意的是大肠液液和小肠液一样偏碱性,PH在8.3-8.4。

值得注意的是鱼类肠道的褶皱越多,绒毛膜越多,肠道壁越厚,鱼的饵料系数会大大降低,而且患病的几率也大大降低,养护好肠道,能够好地对食物进行消化和吸收,同时也是降低饵料系数,减少养殖成本的方法。

写在后面的话:

导致鱼发病的原因有很多,治疗的方案也有很多,但是最好的治疗方案不就是防患于未然吗?如果等到鱼已经开始发病,我们再采取措施,其实已经造成了损失,好的疾病防控方案,是把疾病扼杀在摇篮!

(作者:冯兴浪,渔美康集团)

(来源:当代水产,文章摘选)

(备注:本文仅供参考和交流!内容和图片大多来源于网络资料,如有异见请告知,欢迎指正和留言讨论)

水产实践人士,共谋渔业繁荣!敬请关注本号@渔人刘文俊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西南渔业网和养鱼第一线公众号本文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有不同见解或者内容补充请私信或留言或评论分享#水产养殖##鱼病##鱼##中药材##养鱼#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