鲢鱼(白鲢)
“永川水花”生产品种:
草鱼、鲢鱼、鳙鱼、青鱼、鲤鱼、鲫鱼(异育银鲫"中科3号"及"中科5号"、异育银鲫、方正银鲫、彭泽鲫、麻鲫)、鲶鱼(大口鲶、怀头鲶)、武昌鱼(团头鲂)、禾花鱼(乌鲤)、锦鲤、兴国红鲤、翘嘴红鲌(翘壳)、裸鲤、大鳞鲃(淡水银鳕)、匙吻鲟(鸭嘴鱼)、杂交鲟、加州鲈鱼、胭脂鱼、岩鲤、青波(中华倒刺鲃)、白甲、虹鳟、丁桂(丁鱥)、华鲮、俄罗斯金草鱼、生物工程鲫等等。
白鲢,古称鱮。属硬骨鱼纲、鲤形目、鲤科、鲢亚科。学名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Cuvier et Valenciennes)。自然分布于中国东北部、中部、东南、南部地区江河中,但长江三峡以上无鲢的自然分布。
鲢鱼又叫白鲢、水鲢、跳鲢、鲢子,属于鲤形目,鲤科,是著名的四大家鱼之一。鲢鱼是典型的滤食性鱼类,在鱼苗阶段主要吃浮游动物,长达1.5厘米以上时逐渐转为吃浮游植物,亦吃豆浆、豆渣粉、麸皮和米糠等,更喜吃人工微颗粒配合饲料。适宜在肥水中养殖。肠管长度约为体长的6-10倍。鲢鱼的性成熟年龄较草鱼早1-2年。成熟个体也较小,一般3公斤以上的雌鱼便可达到成熟。5公斤左右的雌鱼相对怀卵量约4-5万粒/公斤体重,绝对怀卵量20-25万粒。卵漂浮性。产卵期与草鱼相近。
形态特征
体侧扁,腹部狭窄隆起似刀刃,自胸部直至肛门,称为腹棱。头长约为体长的1/4。体色银白,背部稍带青灰。鳞细小。各鳍灰白色。胸鳍末端伸达腹鳍基部。口宽大,口腔后上方具螺旋形鳃上器。鳃耙细而密,同侧鳃耙彼此相联呈海绵状膜质片,利于滤取微细食物。肠长为体长的6~10倍。
体侧扁,头较大,但远不及鳙。口阔,端位,下颌稍向上斜。鳃粑特化,彼此联合成多孔的膜质片。口咽腔上部有螺形的鳃上器官。眼小,位置偏低,无须。下咽齿勺形,平扁,齿面有羽纹状,鳞小。形态和鳙鱼相似,鲢鱼性急躁,善跳跃。
生物学特性
鲢喜在营养丰富、浮游生物多的水体中生活,栖息在水体上层,行动敏捷、性情急躁,网捕时,易跳出网外,遇水流易逆水潜逃。
食性
鲢鱼苗体长在1.5厘米以下时,主要食物是轮虫、硅藻、枝角类。1.5厘米以上,以浮游植物为主,中间有一食性转化时期。成鱼主要滤食浮游植物,浮游动物为副。据对鲢肠道中食物的检查,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比例为1∶248。此外,鲢还吞食大量有机碎屑(在大量施肥的池塘中,肠内有机碎屑比例占50%~60%)、细菌和溶解有机物(通过胶体的絮凝作用形成食物团)以及人工投喂的豆饼、糠麸等商品饲料。
白鲢因其食性特殊---滤食水生藻类,是清洁水质的特殊鱼种,混养恰当的比例(比如亩放100-300尾)时,对抑制蓝藻暴发有特别的效果,因此,现代池塘养鱼都必须混养白鲢,方保水质无忧!
生长
鲢生长很快。长江中的1龄鲢体重达0.49f克,2龄为2.03千克,3龄为3.50千克,4龄为5.31千克,5龄为7.62千克,6龄达10.76千克。以3~6龄体重增长最快。黑龙江和珠江流域产的鲢个体较小。在长江中生长的个体大,生长也最快。在池塘饲养条件下,其生长比在天然水体慢。在天然河流中可重达30-40公斤。在池养条件下,如果饵料充足的话,1龄鱼可达到0.8公斤上下。食用鲢的商品规格为0.5~1千克,养殖周期为2年。
繁殖
长江流域雌鲢一般4龄成熟,体重约5千克。珠江流域早一年成熟,黑龙江流域则迟一两年成熟。雄鱼比雌鱼早一年成熟。4.5~8.4千克的鲢怀卵量为63万~1200万粒。其生殖习性和孵化情况与青鱼相似。
鲢鱼属中上层鱼。春夏秋三季,绝大多数时间在水域的中上层游动觅食,冬季则潜至深水越冬。
属于典型的滤食性鱼类。主要食物:鲢鱼终生以浮游生物为食,在鱼苗阶段主要吃浮游动物,长达1.5厘米以上时逐渐转为吃浮游植物,并喜吃草鱼的粪便和投放的鸡、牛粪。对酸味食物很感兴趣,对糟食也很有胃口。鲢鱼的饵食有明显的季节性。春秋除浮游生物外,还大量地吃腐屑类饵料;夏季水位越低,其摄食量越大;冬季越冬少吃少动。适宜在肥水中养殖。肠管长度约为体长的6-10倍。
食欲与水温成正比。鲢鱼喜高温,最适宜的水温为23℃~32℃。炎热的夏季,鲢鱼的食欲最为旺盛。
鲢广泛分布于亚洲东部,在我国各大水系,随处可见。此鱼生长快,从2龄到3龄,体重可由1公斤增至4公斤,最大个体可达40公斤。天然产量很高。同时,鲢的食物为浮游植物,因而成为饲养鱼类的上等鱼品,历来被列入我国淡水养殖的“四大家鱼”之一。
鲢鱼属于套养鱼类,套养在主养鲤鱼、鲫鱼、草鱼、团头鲂的池塘中,处于服从地位,它的池塘选择与上述主养鱼类完全一致。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