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链球菌病
鱼链球菌病是由链球菌属中具溶血性的链球菌(统称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多种动物传染病,人也可感染。其临床特征表现多种多样,除能引起各种化脓性感染和败血症外,还能只发生局限性感染。
溶血性链球菌主要包括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无乳链球菌(S.agalactiae)、停乳链球菌(S.dysgalactiae)以及副乳房链球菌(S.parauberis)。
溶血性链球菌是一种呈链条状排列的革兰氏阳性菌。溶血性链球菌最适温度为37℃,其生长条件要求复杂,对生长的营养环境要求比较高,通常在普通培养基上不生长或生长较小,但在加入血液、血清等的培养基中则能很好生长。溶血性链球菌在营养肉汤里生长时呈絮状,易形成沉淀;当在5%血平板上划线接种时,可形成灰白色、半透明、有乳光、边缘整齐的细小露滴状菌落,菌落周围有透明的溶血圈,呈β-溶血,溶血环大小因菌株而异。
链球菌属种类繁多,根据兰氏血清学分类,可将链球菌分为20个血清群,对人类有致病性的链球菌主要是A群,对动物有致病性的主要是B、C、E三群,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病原。
本菌广泛分布于水、土壤、空气、尘埃及动物与人的肠道、粪便、呼吸道、泌尿生殖道中,病菌携带者与患病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一般可经消化道、呼吸道及各种创伤而传染。链球菌引起的流行性脑膜炎已被公认为是在鱼塘养殖中引起鱼类养殖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重要原因。
如无乳链球菌引起的罗非鱼链球菌病严重影响到罗非鱼的生存,病鱼表现为游动失去平衡,鱼体呈黑色,眼角膜浑浊状、发白,眼球突出,鱼嘴和鳃盖充血;腹腔积水,肝肿大甚至坏死,胆囊囊壁变薄,胆汁的颜色逐渐呈现无色状态,脾、肠道充血。
溶血性链球菌的毒力因子较复杂,主要有荚膜多糖(CPS)、溶菌酶释放蛋白(MRP)、胞外因子(EF)、溶血素(SLF)、粘附素、谷氨酸脱氨酶和纤维蛋白原结合蛋白等。
荚膜多糖多存在细菌的细胞壁上,主要成份是葡萄糖、N-乙酰葡萄糖胺、鼠李糖和唾液酸等。CPS致病力较强,全长15401bp,共有cps2Z、cps2Y、cps2X、cps2A、cps2B、cps2C、cps2D、cps2E、cps2F、cps2G、cps2H、cps2I、cps2J和cps2K等14个开放阅读框架。荚膜多糖可使溶血性链球菌具有抵抗巨噬细胞的能力,也能提高菌株的抵抗能力。
溶菌酶释放蛋白又称M蛋白,多存在于溶血性链球菌的细胞表面,由1208个氨基酸组成。M蛋白携带溶菌酶释放蛋白,有粘附上皮细胞的功能,并能逃避巨噬细胞的吞噬。
胞外蛋白因子是一种分泌型蛋白,分子量为110ku,仅能从培养上清中检出。
溶血性链球菌在生长过程中分泌释放的溶血素,属巯基活性毒素家族,相对分子质量为54KD,编码497个AA,且为染色体内单拷贝特殊蛋白。此蛋白的溶血活性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血清中白蛋白含量、氧气含量以及温度等。
粘附素分为18kD、39kD和60kD。其中,60kD是IgG的结合蛋白,归属于热休克60蛋白家族。
谷氨酸脱氨酶归属于GDH蛋白家族,由gdh基因编码,可以保守抗原性,是检测链球菌的主要抗原。纤维蛋白原结合蛋白一般分布在细菌内皮细胞以及粘附上皮细胞内。
其他毒力因子有次黄嘌呤单磷酸脱氢酶基因impdh、cepA等。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