柱状黄杆菌

发表时间:2020/08/28 23:17:40  浏览次数:71904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柱状黄杆菌(Flavobacterium columnare)属拟杆菌门、黄杆菌纲、黄杆菌目、黄杆菌科、黄杆菌属,是一种严格需氧的革兰氏阴性菌,以产生黄色色素为特征,呈杆状或球杆状,具有滑动能力和团聚性,无芽胞和荚膜。

柱状黄杆菌菌落形态大小不一,中央较厚,显色较深,并向四周扩散成颜色较浅的假根须状。从病鱼病变部位直接采集病料或新鲜培养物中的细菌,其形态比较均一,大小0.5-0.7μm×4-8μm,少数菌体长度达15-25μm。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细菌菌体变长,呈极不规则的形态,如长丝状、波状或轮状等,其老龄培养物常形成不规则的圆球体状颗粒。一般附着在病灶区或生长在固体培养基上的菌体较短,在液体培养中的菌体较长。柱状黄杆菌具有团聚性和滑动能力,因此在滴上适量生理盐水的载玻片上稀释细菌时,细菌常常聚集成一团,而且多数细菌的一端常常固着在载玻片上,而另一端却在生理盐水中缓慢滑动。

柱状黄杆菌偏好贫营养培养基,能够在噬纤维菌培养基(cytophaga agar)、蛋白胨酵母培养基、Chase培养基、Shieh培养基上良好生长。当培养基中NaCl浓度超过0.5%或pH低于6.0时,柱状黄杆菌均不能生长,生长所需温度范围介于15-37℃,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培养24-48h后即可出现菌落。柱状黄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通常呈3种菌落类:光滑型、假根型和粗糙型。光滑型菌落无毒,对培养基的粘附性较弱;假根型的菌落有毒性,粘附性适中;而粗糙型表现为无毒性和高度的粘附性。粗糙型菌落在琼脂培养基中表现很强的粘附性。在肉汤培养基中,可沿玻璃器皿形成黄丝状的厚壁环。菌落的显著特征在于黄色假根状菌落,该颜色的出现与黄色素的产生相关。

该菌广泛存在于淡水环境和土壤中,是一种条件致病菌,会引发柱形病(Columnaris disease),在我国又称烂鳃病,可引起鳜、鳗、草鱼、青鱼、鲤、斑点叉尾鮰、加州鲈、大鲵等出现不同的感染症状,通常损害鱼类的皮肤、鳍和鳃。临床症状取决于毒性的强弱,如烂鳃、体表溃疡、出血等,并导致高死亡率,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危害渔业养殖。

柱状黄杆菌

不同年龄的病鱼表现也不同,柱形病主要损害幼鱼鳃部,而成鱼呈现急性、亚急性甚至慢性感染,病鱼鳃呈黄色,并逐步彻底坏死。慢性感染中,症状始于鱼体表颜色的变化,即在部分区域体色变浅,四周环绕成微红色一圈,背部皮肤出现局部褪色灶。始见于背鳍,而后鳍条开始腐烂,并慢慢向四周扩展,有的病鱼皮肤上的褪色灶逐渐扩大至浅灰色溃烂,呈马鞍状,故该病又名“马鞍病”。此外,还会出现口腔黏膜溃疡,导致鱼发生烂嘴病,进而致病鱼厌食而饿死,且溃疡极易扩散至上下颌骨,导致继发性感染。

对鲑鳟鱼类,感染过程常表现脂鳍变暗至糜烂,并逐步扩展至鳍梗,故该病又名“烂鳍病”。侵染过程还可进一步扩散至颅部和尾部。还可至更深的皮肤层,使肌肉组织暴露,导致深处溃疡。病灶周围通常分泌有黄白色的粘液。

草鱼的主要症状表现为病鱼在水中行动缓慢,反应迟钝,体色发黑。肉眼观察,鳃丝发白腐烂,鳃丝末端黏液增多,鳍条末端发白缺损。解剖病鱼,肛门红肿,腹部肌肉充血,有腹水。

加州鲈鱼苗鱼苗“熟身”病,体表褪色症状大多是柱状黄杆菌引起。

( 加州鲈鱼苗“熟身”)

其致病机理主要与菌株的毒力因子有关,如粘附因子、滑动相关基因gldH、硫酸软骨素酶(降解硫酸软骨素、透明质酸等酸性多糖,宿主组织细胞外基质成分,有助于柱状黄杆菌对宿主的感染)、脂多糖和荚膜组分等物质通常是致病菌株的重要毒力因子。该菌能在添加5%(v/v)无菌羊血的琼脂平板上产生β溶血,其溶血素(Haemolysin)也是一类重要的毒力因子。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

下一篇:产气荚膜梭菌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