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世界第四大湖,短短50年,咸海是怎么消失的?
咸海,位于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交界处,克孜勒库姆沙漠的中部位置,虽有海之称,但咸海却并不是海,而是一个湖泊(曾被列为世界第四大湖),有研究表明,咸海诞生于“上新世”(700万~250万年前)时期,距今已有500多万年的历史。
鼎盛时期的咸海水域面积曾高达近7万平方千米,相当于两个海南岛,三个以色列和一个斯里兰卡的大小。虽说咸海流入的水量(径流量)小于保持湖水的蒸发量,且含盐量高,但是在阿姆河和锡尔河这两条内流河的维护下,咸海水盐浓度常年保持平衡,水位也十分稳定,湖内鱼虾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周边风光秀丽,居民安居乐业,湖面船舶成群,一片欣欣向荣之景。
据记载,1960年前,咸海这里的商业捕鱼量每年超过43,000吨,在全盛时期,咸海沿岸的从业者超过4万人,捕捞量占前苏联总捕鱼量的1/6,是苏联最为倚重的渔业生产基地。
然而,如今的咸海缩水的可怜,总体面积加起来才只有其极盛时期的10%不到,不仅如此,曾经的旖旎风光也已斑驳不堪,城镇、村庄,甚至渔船都被荒芜的湖床沙子包围着,无数生锈的渔船都搁浅干涸的湖床里,依靠着捕鱼为生的周边居民生活也一落千丈,越来越多的人为了生活选择背井离乡,去往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寻找工作。
也许有人会问,咸海这是经历了什么?怎么这么快就干涸了?
对此的回答,我们就不得不追溯历史了。
众所周知,苏联在未解体前,拥有着世界上最多的土地,疆域辽阔,但尴尬的是,虽领地众多,适合发展农业的却很少,农业的好与坏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吃饱穿暖是人们对生活的基本要求,但当时的苏联大部分棉花都是依赖进口,依靠别人总是有风险的,说不定哪天因为某种原因就被人断了货源。为此,苏联搞起了一场种棉花的农业运动,实现自给自足,支援社会主义建设。
对于农作物的种植,土壤,水源,阳光三者都不能缺少,为此在众多领地中挑挑选选后,苏联将棉花基地放在了中亚地区,此地气候干燥,阳光充足,地方又大,很适合用来种点什么。
然而由于中亚地区深居亚洲内陆腹地,远离海洋,土地沙漠化严重,暖湿气流难以进入,降雨量匮乏,这导致水资源十分短缺,仅仅依靠下雨来得到种植棉花所需要的灌溉水,那是很难的,为此,苏联不得不想办法给这块棉花地找到足够的水源。
在当时的咸海流域地区,多数地方的供水都是依靠阿姆河(中亚地区最大河流)与锡尔河(中亚地区最长河流),于是,苏联政府就想,如果把这两条河流的水引入棉花种植区,那不就不愁水源短缺了。要知道早在沙俄时代,俄国人就梦想在中亚地区开垦荒地、扩大水浇地用来种植棉花,以解决棉花依赖进口的问题。
1954年,苏联“棉花计划”正式实施,施工队将阿姆河和锡尔河改道,随后又在阿姆河上游修建了一条卡拉库姆列宁运河,把土库曼斯坦东部和乌兹别克斯坦中部地区也纳入灌溉范围内,实现了乌兹别克斯坦的草原梦。
1960年,调水工程全部完成,让原本无法栽种的棉花和牧草得以在这片土地生长。通过这些截取咸海的水资源,该地区350万公顷荒漠和100万公顷新垦土地得到灌溉,700万公顷草场供水条件得到改善,大批移民来到新运河流域后,在30年时间内又开垦了660万公顷农田。
到1980年时,咸海地区的人口从700万增长到3600万,农作物产量较之前提高了4倍,棉花产量达900万吨,占全国产量的95%,另外全国40%的稻谷、25%的果蔬、32%的葡萄也产自于此,苏联也终于摆脱了棉花依赖进口的尴尬局面。
虽然苏联的农业种植在这里大获成功,但是咸海却逐渐消亡了。
从1971年-1990年,两条河流注入咸海的水量从265亿m³锐减至70亿m³,导致咸海水位以每年50㎝的速度飞快下降,水域面积急剧缩小,到1987年时,缺水的咸海终于分裂成南北两部分。2003年,南部分咸海再次分裂为东西两块,数年后又分裂为若干个小咸海。到今天为止,只有西咸海规模较为可观,东咸海已经名存实亡。
在苏联未开发咸海流域前,咸海之所以多年水位稳定几乎全部是依靠阿姆河与锡尔河的补给,而苏联的“棉花计划”不仅抢夺了大部分水源,还造成了大量浪费。由于棉花种植区四散分布且面积巨大,为此,苏联在整改河道方向,建造运河的同时,还需要建造多条渠道通往种植区内,但这些渠道质量非常差,并且很多渠道需要经过荒漠地带,大量的水份遭到高温的蒸发,渗入了黄沙之中,导致超过30%的水资源被浪费,而在建造卡拉库姆列宁运河时,需要穿越卡拉库姆沙漠,工程巨大,水资源损耗量更是难以估计。
不仅如此,由于苏联调水工程的成功,吸引了很多来此的开荒的人,人口的剧增带来的是对咸海地区疯狂的索取,各地负责人为了拼政绩大肆开荒,致使开荒土地面积远大于该地区水资源的承受能力,河水注入咸海的水量越来越少,“海”岸线也不断后撤,气候也更加干旱,咸海的水盐浓度平衡也逐渐被打破,使得原本生活在湖中的淡水生物大量灭绝,据统计,20世纪60年代,咸海尚有各种鱼类600多种,到 1991年只剩下了70余种,商业捕鱼量仅为六十年代鼎盛时期的十分之一。
1987年,当咸海第一次被分成南北两部分时,中间高耸的湖床成为了陆地,干涸的湖底沉积了大量的盐分,每当大风刮过就会形成可怕的“盐沙暴”。这些含有大量盐分的沙土随风飘散,沉积到周边的田地里,造成土地盐碱化、沙漠化,不仅农作物产量急剧下降,周边的河水及地下水的水质也因为失去渗水的补充,而变得越来越差,苏联人开垦出的良田逐渐返回为荒漠。
与此同时,环境也遭到了破坏性的污染,大面积的种植粮食和棉花等农作物,以及移民生活产生了大量的灌溉和生活用水,这些废水又重新流入阿姆河和锡尔河,使得地下水和饮用水受到了盐碱和农药的双重污染,污染又随着水源辗转到人体,循环积累,导致该地区慢性病发病率激增,据调查,在咸海周围地区,每10个婴儿便有1个出生后第一年内死去。
有人说,如果没有苏联人的建坝截水,开凿运河,咸海也是注定会灭亡的,而且随着全球变暖的出现,久而久之终会干涸的,与其让它自动消亡,不如让我们人类利用起来。
真的会消亡吗?我不知道。
虽然咸海由于地处位置原因,常年受干旱气候影响,湖水蒸发量大,但只要阿姆河与锡尔河正常供水,就算消亡也不会如此之快,毕竟在苏联未对它动手之前,可是存在了500年之久呀!
如今,面对着逐渐消亡的咸海,世界政府终于开始采取措施,为了保护咸海,中亚各国成立了委员会,对各国的利益诉求进行协调。联合国及有关国际组织也成立了基金会,展开专项行动来保护咸海,并为周边地区居民打深水井以解决饮水问题,相对富裕的哈萨克斯坦还特地拨款修建水坝保护北咸海。
虽不知咸海会在什么时候离开这个世界,但是它的消亡却给我们人类好好的上了一课,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我们总是在不断以人为主观的想法去改变自然环境,然而从未为自然考虑过,等到灾难真正发生,才后知后觉的认为这是大自然的报复。
作者:Mimo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