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匡友谊的“第五代无肌间刺鲫”惊艳亮相
在百姓餐桌上,鲫鱼因肉质鲜嫩、营养丰富备受青睐,在淡水鱼养殖业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不过,鲫鱼“好吃口难开”,鱼肉里遍布的肌间刺(俗称“小刺儿”)令很多人避之不及,并影响到水产加工环节。
这一难题被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淡水鱼类基因组学与基因编辑创新团队攻克。今年,“第五代无肌间刺鲫”惊艳亮相,肉质鲜嫩度、营养成分丝毫不输传统鲫鱼,无肌间刺特质愈发稳定。“‘第五代’无论从外观还是肉质、口感上,与普通鲫鱼都没啥区别。”创新团队副首席匡友谊告诉记者。
左手拿着显微注射玻璃针,右手拿着移液器……12月5日,在黑龙江水产所实验室里,匡友谊正忙着“穿针引线”——给显微注射针注入试剂。他摘下眼镜,紧盯着细如缝衣针针尖的玻璃针头。“这个动作,我每年要重复上千次。”匡友谊告诉记者,他刚刚完成的“显微注射操作”只是基因编辑的常规工作,借助仪器将基因编辑试剂注射到鲫鱼胚胎中。
为攻克“无肌间刺鲤科鱼类种质创制”难题,2009年起,创新团队以鲫鱼、鲤鱼为研究对象开展相关研究,精准锁定了影响鱼类肌间刺形成的关键基因——bmp6。经无数次实验,2020年获得无肌间刺鲫鱼第一代。2022年,无肌间刺鲫鱼第二代问世,标志着肌间刺去除率100%的鲫鱼种质创制成功。在此基础上,创新团队将该技术应用到鲤鱼、草鱼、银鲫、鲢鱼等多个鲤科鱼类,均获得无肌间刺的种质。2022年1月、2024年7月,多个鲤、鲫无刺新种质通过了专家组的现场验收,肯定了该研究的有效性。
世界首例无肌间刺鲫新种质问世,终结了学界50多年来关于“肌间刺是否可选育”的争论,取得我国水产育种领域的重大理论和技术突破。这是我国渔业科研的重大里程碑,为渔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输送新动力。
匡友谊说:“现在我们要在‘无刺鱼’的基础上,培育一个生长速度更快的种质。同时,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我们还在做不育品种研发,避免‘无刺鱼’在养殖过程中逃逸后对生态系统造成影响。此外,还要推进一系列生物安全评价流程,预计5至10年才能完成。评价完成后,才允许逐步在符合条件的水体推广养殖。”
来源:哈尔滨日报
(备注:本网易号"养鱼第一线"欢迎您的光临!本文原创仅供参考和交流!内容和图片大多来源于网络资料,如有异见请告知,侵权可删,欢迎指正和留言讨论,如有不同见解或者内容补充请私信或留言或评论分享!)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