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水产品在大食物结构中的战略价值

发表时间:2024/10/04 09:44:09  来源:《农民日报》  浏览次数:3061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树立大食物观,强调抓好食物种类和来源的多样化,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满足居民多样化的营养健康需求;同时强调要全方位开发和拓展国土资源,为保障食物安全开辟更大的战略纵深。水产品是居民摄取动物蛋白的重要来源,在大食物结构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大食物观下,应充分保障水产养殖空间,做好水产品稳产保供,以满足消费者的营养健康需求。

水产品是食物安全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水产品是食物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水产品为全球约31亿人口提供了近20%的动物蛋白质摄入量。在当今陆上资源较为充分利用的情况下,加大水生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拓展人类生存与发展空间、缓解全球粮食危机的重要战略措施。

 1989年以来,我国一直是全球第一渔业生产大国,2020年水产品总产量达6549t按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口径,占全球产量的39%其中水产养殖产量5224t占国内水产品产量的80%占全球养殖水产品产量的比例超过60%在国内主要农产品中,水产品产量是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10是猪、牛、羊肉总产量的1.25倍,是禽肉产量的2.77倍,水产品为我国食物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我国还是全球最大的水产品贸易国,水产品进口和出口的量额均占全球首位。我国在全球水产品产业链、供给链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其次,水产品成为平衡营养膳食结构的必需品。水产品与畜禽肉类、蛋类并列为我国居民消费的三大动物性食物,为国民提供了1/3的优质动物蛋白供应。相比而言,水产品还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特性,所提供的优质动物蛋白对于营养供给和维持膳食平衡更为重要。

 大量研究表明,食用水产品可降低心脏、心血管病和脑中风等疾病发病概率。英国营养科学咨询委员会(SACN)鼓励一般人群每周至少消费一次高脂含量鱼类(总脂含量达到5%~20%鱼类)。前不久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荐每周最好吃鱼2次或300-500克,(各种肉类中)优先选择吃鱼。如果全体国民按照膳食指南标准增加水产品摄入量,可有效降低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的发病率,可大幅降低医疗费用负担,还可提高国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具有不可估量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保障水产养殖空间是重中之重

《“十四五”全国渔业发展规划》提出,2025年水产品产量达到6900t的目标,相比2020年还需增长350t左右。从我国渔业资源和政策导向来看,水产养殖不仅将承担全部的增量,甚至还要弥补捕捞方面的减量。目前我国水产养殖种类和模式众多,基本上还是依赖土地资源的发展模式,产量提升主要依赖扩大水域空间规模来实现。今后一个时期内,既要稳定传统养殖水域,又要积极开拓以深远海和盐碱地为主的新养殖空间,还要大力发展水产养殖科技,实现向科技要产量。

 一、要稳定传统养殖水域面积。我国水产养殖水域形态多样、分布广泛,最主要的有海域、滩涂和淡水池塘、湖泊、水库5类,占总养殖面积和总养殖产量的比重均在90%左右。随着工业、城镇化发展,加上环保政策收紧等原因,近些年传统养殖面积被不断挤占压缩,尤其是水库、湖泊等大水面养殖,在有些地方因超出政策和技术要求被强行取缔,在个别地方甚至一刀切全部退出。2015~2020年,全国总养殖面积从846.5万公顷下降到703.61万公顷,5年间下降了17%经测算,为实现2025年水产品总量6900t目标,水产养殖面积应保证达到705.66万公顷,比照2020年的实际养殖面积,目前的养殖空间已经突破“底线”。遏止养殖空间不断压缩的势头、稳住水产养殖基本盘,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二、要拓展深远海养殖空间。由于前述有关原因,近几年海水养殖面积不断压缩,从高峰时2015年近232万公顷下降到2020199万公顷。此外,受养殖方式等因素影响,我国海水养殖中鱼类产量过小,2020年产量为175t仅占海水养殖总产量的8.2%难以完全满足消费需求。为实现新时期我国海水养殖业的绿色高质量发展,减轻养殖对近岸海区的影响,亟须拓展养殖空间,实施深远海养殖战略,而深远海养殖则以鱼类为主,能很好地弥补鱼类产量缺口。依赖深远海巨大的生态容纳量及远离陆源性污染的水质条件,发展大型海上养殖平台及其生产体系,构建基于优质鱼产品工业化养殖的陆海联动养殖模式,实现高质、高效、绿色生产,是推进渔业转型升级、推动海水养殖生产方式转变、加大水产品保障力度的必然选择。

 渔业科研院所联合相关船舶企业,对我国深远海渔业养殖需求和装备性能及相关配套的品种、养殖技术等,开展探索研究并取得积极进展。目前第一艘3000t级冷水团养殖科研示范工船试产成功,10t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可形成16万立方米养殖水体的大型管桩围栏养殖设备等已先后下水试验养殖,科研探索为深远海养殖奠定了基础。

 三、通过以渔降盐治碱综合利用盐碱水域。我国有低洼盐碱水约有6.9亿亩,分布在19个省(区、市)。这些盐碱水资源人畜无法饮用、农业无法利用,绝大部分处于长期闲置状态,利用盐碱水进行水产养殖是开发利用盐碱水域的方法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为代表的科研单位,就开发了盐碱水质改良调控技术和绿色养殖技术,形成挖塘抬土“以渔降盐治碱”盐碱水土综合利用模式,将废弃闲置的盐碱水土变为上可种植、下可养殖的“鱼米绿洲”。基于“东北、西北、华北、华东”4个盐碱地代表性区域,建立了绿洲渔业示范基地,并已经在黑龙江、吉林、宁夏、甘肃等11个省(区、市)应用推广,2021年已示范52.37万亩,推广86.97万亩,亩产可达300kg

加大政策科研支持力度

 一是建立国家基本鱼塘保护制度。参考18亿亩红线做法,确立全国1亿亩(670万公顷)传统水域作为保障基本供应的养殖空间底线,严格加以保护。各地以县为单位,划定各类水域的基本鱼塘空间范围,实行严格的保护制度。建议出台相关文件或法规条款,对“国家基本保护鱼塘”予以明确。

 二是实施国家级“高标准鱼塘”建设工程。将“高标准鱼塘”建设纳入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范畴予以财政补助,以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为抓手,以先建后奖的方式进行补助,推动50%以上的养殖池塘建设成高标准鱼塘。

 三是盐碱地池塘建设工程。由中央财政设立补助专项,对盐碱水池塘开发进行补助。根据宜渔程度、开发难易程度和当地渔业产业基础等条件,确定优先开发范围和5年期的目标面积,逐年补贴开发。

 四是设立水产养殖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组织对深远海和盐碱水池塘等新开拓空间养殖开展技术攻关。要重点突破深远海养殖装备技术,研发大型现代化养殖网箱、养殖工船和养殖平台,开发大型深水网箱养殖适宜繁养品种与养殖技术;要开展耐盐碱适养新品种开发、选育与推广,探索盐碱池塘精养高产、高盐碱区域规模化生态种养等多种模式。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