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撑死的鱼,没有饿死的鱼”与“只有饿死的鱼,没有撑死的鱼”
人们流传着一句话:只有撑死的鱼没有饿死的鱼。
初看是有几分道理,今天就跟大家一起分析一下,看看这里面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Part 1“只有撑死的鱼,没有饿死的鱼”
要弄清楚鱼儿会不会撑死,先来了解一下鱼的消化系统的构造,看看它有没有先天不足的地方吧。
不同种类的鱼,消化系统差异比较大,从消化道的角度来说,鱼分为有胃鱼和无胃鱼,鲫鱼和常见的锦鲤、草鱼都属于无胃鱼,金鱼也属于无胃鱼。
对无胃鱼而言,在食道后部和肠道最前部之间有一个膨大部分,但却不能算是胃,这个膨大的部分只有贮存食物的功能,而不能分泌胃蛋白酶参与消化,因此消化能力比较差。
无胃鱼的饱食感往往比较迟钝,一般有胃鱼能量摄取足够时便不再就食,而无胃鱼在饲料充足的情况下则容易吃的比需求量多,但是“反应慢”并不意味着就是“不知饱”。

有胃鱼多是肉食性的,肠道长度很短,而无胃鱼多是杂食性的,由于没有胃,消化功能完全由肠道完成。因此拥有比有胃鱼更长的肠道,但与陆生生物相当于体长5-6倍的肠道相比,无胃鱼的肠道还是很短,多为体长的2倍左右。
总体而言,鱼类消化道短,容纳能力差,因此喂食往往采取“多次少喂”的方式。
此外,鱼类的食管很短,而且多数杂食性的鱼没有牙齿,所以对食物的颗粒大小、形状都有较高的要求,大多鱼儿也具备这两项特点。
鱼类的消化吸收能力比陆生生物弱,对食物的要求又高,无胃鱼的饱食感又更为迟钝,因此饲喂不适当容易造成死亡,这就形成了“鱼儿容易被鱼食撑死”的现象。

作为无胃鱼,在鱼食充分的条件下,鱼儿会吃得有点撑,这对鱼类脆弱的消化系统就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同时吃饱后的鱼儿为了消化食物,需氧量会增加。而过量的食物在水中会被微生物分解而腐坏变质,一方面产生有害的代谢物,污染水质,一方面又消耗水中溶氧量。如果投喂的是活饵,则本身也会争夺水中的氧。
于是在过量投喂鱼食后,就会出现水质变坏,以及水中的含氧量下降,而鱼的需氧量又增加的问题,当水中溶氧量不足时,鱼儿就会由于缺氧导致各类器官机能出现障碍,而消化道此时已经承受了比平时更大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鱼儿就很可能死亡。
因此,鱼儿“被撑死”的问题关键一在于鱼儿“不知饱”,二也在于“剩饭”。
在大多数被认为是“撑死”的案例里,消耗掉水中的溶解氧、产生毒素的过量鱼食,也是杀死鱼儿的凶手。

Part 2 “只有饿死的鱼,没有撑死的鱼”
前面我们先讨论了鱼为什么会撑死,然后我们再讨论一下为什么会说没有饿死的鱼。

养鱼,时间长了以后会在水出生出藻类,藻类的出现通过光合作用产生能量,它们就是鱼的食物。
所以,即便很长时间不喂食,也会有一定的能量来源,但会生长缓慢,因为依靠阳光和空气飘落水中的微生物产出的能量是很少的,只能勉强维持鱼只的生命。

再有,因为低温,鱼只的新陈代谢会降到很低,基本不再进食,能量消耗也微乎其微,主要依靠以前积累在体内的营养存活。等它们熬过冬季,会发现它们都瘦得不成样子,但大部分鱼确实没有被饿死。但如果冬季来临前它没有充足的营养储备,或是冬季时间过长,鱼儿还是会被饿死的。
所以“只有撑死的鱼没有饿死的鱼”这一说法只是一种现象描述,是一种朴素的唯物理论,但没有弄清楚这里面复杂的道理。或许另一个说法“只有饿死的鱼,没有撑死的鱼”也有一定道理。
声明:本站属公益性没有商业目的的网站,上列文章仅供个人学习参考。本站所发布文章为原创的均标注作者或来源,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许可转载的请注明出处。本站所载文章除原创外均来源于网络,如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