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破解大豆结构性过剩难题

发表时间:2025/03/20 18:48:39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刘 慧  浏览次数:160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讲水产里的故事,用养殖人的语境,给你送来一个真材实料的匠心精品文章!

当前,国产大豆存在食用大豆过剩、油用大豆短缺的结构性矛盾,种植结构与产业需求断裂是重要原因。今年,我国打出支持大豆生产“组合拳”,千方百计调动农民种豆积极性,巩固大豆扩种成果。接下来,应从大豆种植到消费全链条入手综合施策,重塑国产大豆产业链,构建“食用大豆功能化、油用大豆高效化”的双轨发展体系,在支持发展国产食用大豆产业的同时,发展国产油用大豆产业,破解结构性过剩问题,拓展发展空间,实现国产大豆产业提质增效。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大豆消费国和进口国,大豆自给率不足20%,每年需要大量进口大豆以满足国内需求。在当前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大豆产业链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国际地缘政治冲突、贸易保护主义、航运通道受阻,任何一个突发因素都会影响大豆稳定供应。持续提高大豆自给率,才能有效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近年来,我国实施大豆产能提升工程,扩种大豆成效显著,国产大豆产量连续3年超过2000万吨。这提升了我国大豆产量在全球大豆总产量中的比重,也增强了我国在国际大豆贸易中的议价能力。

国产大豆产量提高是好事,但也面临价格低迷、销售困难的局面,这一矛盾现象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供需错配是重要因素。从细分市场看,大豆分为食用大豆和油用大豆。国产大豆蛋白含量高、含油量低,主要用来加工豆腐、豆皮等传统食品,我国食用大豆消费量常年保持在1500万吨左右,大豆蛋白精深加工产能利用率不高。随着国产大豆产量连年增加,国产食用大豆出现过剩问题,但油用大豆短缺问题并没有解决。与进口大豆相比,国产大豆出油率低、成本高,缺乏价格竞争优势,油脂加工企业更愿意采购价格低廉的进口大豆,采购国产大豆积极性不高。种植结构与产业需求的断裂,最终形成国产大豆销售不畅、进口大豆居高不下的怪象。

国产大豆供需错配折射出大豆产业链各环节的系统性失衡,需从政策端、生产端、收储端、加工端、消费端协同破解。在政策端,应构建精准调控机制,实现对食用大豆和油用大豆的差异化补贴。在生产端,应通过差异化补贴,推动种植结构优化,在确保食用大豆稳产的基础上,引导农民种植高产油用大豆,提高油用大豆自给率。在收储端,应实行差异化定价,食用大豆价格高于油用大豆价格,严格执行收储标准,分仓储存,逐步解决市场需求精细分化与前端收购粗放管理的矛盾。在加工端,打造专用大豆定向流通体系,引导企业构建全产业链经营体系。完善大豆加工补贴政策,推动大豆加工从传统食品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型,用技术创新打开价值空间。支持油脂加工企业采购国产油用大豆,通过工艺创新提高出油率。在消费端,针对大众对大豆及其豆制品营养价值认识不足的问题,强化大豆消费市场培育力度,提升健康豆制品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推动国产大豆消费市场从“生产导向”向“需求牵引”转变。

国产大豆产业链重塑不亚于一场产业变革。通过政策精准化、生产分类化、市场细分化、加工精深化、消费市场培育等措施,能有效解决种植结构与需求断裂的问题,实现从“种什么卖什么”到“要什么种什么”的产业跃迁,最终形成食用大豆赚技术溢价、油用大豆抢市场份额的良性格局,真正实现国产大豆振兴。

声明:本站属公益性没有商业目的的网站,上列文章仅供个人学习参考。本站所发布文章为原创的均标注作者或来源,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许可转载的请注明出处。本站所载文章除原创外均来源于网络,如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

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