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黄颡鱼肝胆病的治疗与思考

发表时间:2024/03/13 22:11:49  来源:科学养鱼 2021年6期  浏览次数:6575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一例黄颡鱼肝胆病的治疗与思考

侯同玉,刘 艺,王 焕,杨建松

(惠州市渔业研究推广中心,广东 惠州 516055)

近几年受草鱼、罗非鱼等市场行情低迷的影响,不少养殖户转养黄颡鱼,2020年惠州市黄颡鱼产量85吨。养殖规模的扩大和养殖密度的增加加大了黄颡鱼的患病概率,加重了黄颡鱼的患病程度。2020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水产养殖普遍存塘量大、密度高、压力大,尤其是天气回暖、行情好转后,病害也随之而来。从早春的黄颡鱼小瓜虫病,到4月的不明病因的暴发性死亡,给黄颡鱼养殖户造成的损失十分惨重。现将笔者对一例非病原微生物感染原因导致的黄颡鱼肝胆病及其治疗措施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一、基本情况

2019年8月,惠州市惠阳区平潭镇一土塘出现黄颡鱼群体性病害事件。发病前和发病时持续阴雨天,气温高温31~35℃、低温25~26℃。发病塘为塘底沙土质鱼塘,面积4亩,水深2米。4月放养黄颡鱼,密度为10 000尾/亩,规格为300~360尾/千克,发病时规格50~80克/尾。患病鱼食欲减退、离群独游、浮水无力、身体有些倾斜、受到惊吓时反应迟缓、体表无明显病症。初发病时每天死亡10多尾,后续发展为每天死亡上百尾。

二、发病情况和诊断

随机打捞患病鱼并解剖发现,患病鱼内脏松软,腹腔内有少量腹水,肝脏肿大、绿色、花肝,胃部胀气膨大,胆囊、脾脏和肾脏肿大,肠道内无食、有透明液体、轻微水肿和出血,精巢呈乳白色,与黄颡鱼腹水症、肝胆综合征等有相似之处(图1)。对患病塘水体进行水质快检发现,水体中溶氧含量偏低,为3.5毫克/升;亚硝酸盐、氨氮偏高,分别为0.38毫克/升和0.76毫克/升。综合患病鱼的发病症状和水质快检结果,初步判定患病鱼因水体亚硝酸盐超标、溶氧较低、环境恶化等原因,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水体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和细菌等趁机侵入鱼体,损伤黄颡鱼的肝胰脏,进而影响内脏和身体机能。

图1 病鱼解剖

三、治疗措施和效果

经参考黄颡鱼腹水症和肝胆综合征的治疗方法和用药效果,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水体消毒。全塘泼洒10%聚维酮碘,隔日1次,连用2~3次,并加开增氧机保障充足的溶氧。二是改良水质。最后一次消毒3天后,使用50%复合过硫酸氢钾配合微生物制剂芽孢杆菌+藻种改良水质、净化底质,改善黄颡鱼的生存环境。三是科学投喂、增强体质。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多维、胆汁酸类产品和三黄粉等,加快脂肪肝和胆汁的代谢,保护肝胰脏。先停止喂料两天,再用以上药饵投喂5天,投喂量为未发病时投喂量的一半。经以上治疗后,黄颡鱼明显好转,病死鱼减少至每天10尾左右,1周后偶尔发现1~3尾死鱼。此时,经再次观察和解剖鱼体发现,相关病症已消失,治疗效果理想。

四、总结和讨论

本例黄颡鱼发病时正处于盛夏,天气以多云和雨天为主,特别是发病前1个月的天气几乎是阴雨天。连续不断的阴雨天气,水体光照持续性较弱,影响藻类繁衍,导致水中产氧不足,池塘水质变差,底层缺氧,尤其在突降暴雨后,养殖水环境瞬间改变,严重时可引起翻底。加之黄颡鱼是底栖性鱼,对溶氧要求较高,恶劣的水体和池底环境、频繁的应激反应、长期处于不适状态,都增加了黄颡鱼患病可能性。尤其是进入高温高投喂期,鱼的存塘量大,夜间耗氧加剧,应提升溶氧水平,更有利于鱼体健康。

本例患病鱼解剖的显著特征之一是绿肝和花肝。鱼的肝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消化腺,功能复杂,主要包括肝细胞分泌胆汁送到胆囊贮存,经胆管送到小肠,使脂肪乳化以利于脂肪酶对其分解等;同时肝脏还具有解毒功能,分解有毒物质排出体外。笔者推测本例黄颡鱼因饮食不当等原因使胆囊排泄功能受损,胆汁无法顺利进入肠道,堆积在胆囊中。一是导致胆囊肿大且充满了胆汁,肝细胞分泌的胆汁无处运送,堆积在肝脏中导致了绿肝。二是对脂肪的代谢能力下降,过量的脂肪堆积在肝脏细胞中,肝脏负荷过重、功能受损,形成了脂肪肝,俗称花肝。三是通过机体神经系统影响胃肠道激素分泌,使胃肠的活动减弱,从而引起免疫力下降,易发病害。肝胆相连,因此养肝护肝,调理肠道,使摄入的物质能正常循环和代谢,才是鱼体健康的要点。

水产养殖病害防大于治,在成鱼生产中要根据黄颡鱼喜清水、需高氧、底栖性、食性杂且贪食的特点进行养殖与管理。一是控好水质。黄颡鱼无鳞,对水质变化较敏感,水体需保持“爽、活”,透明度以30~40厘米为宜。需加强水质管理,勤注新水,加强底层水的更换,及时开动增氧机,保持溶氧5毫克/升以上;合理使用生物制剂调节水质,控制氨氮、亚硝酸盐等含量。尤其在生长旺季,要加倍注意。二是定期改底。养殖池塘的底质环境会随着养殖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差。定期改底不但能减少底泥中的有害物质,预防病害的发生,还有助于减少底泥的夜间耗氧,增加水体中的溶氧含量。定期使用底改剂改良底泥,对中下层鱼来说尤为重要。三是科学投喂。根据黄颡鱼晚上也摄食、摄食时间较短且易受惊吓等习性,可采用晚上多投喂一餐的办法来提高生长速度。当水温过高或过低、影响黄颡鱼食欲时,应减少投喂或停喂。具体根据水温、天气、水质情况及放养数量等灵活变通,尽量按“四定、四看”原则进行科学投喂。四是日常管理。巡塘要勤,坚持每天早、中、晚3次巡塘,盛夏或特殊天气要做好夜间管理。认真观察鱼的活动、摄食和生长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做好养殖记录。五是病害预防。黄颡鱼养殖中的主要病害有肠道败血症、出血性水肿病、肠炎、水霉病、车轮虫病、锚头鳋病、营养性疾病等,要采取“无病先防、有病早治,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措施。一般是在科学投喂的基础上,季节更换时投放三氯异氰尿酸片等改良底质,并降低水位,增加水体溶氧含量,每15天左右投喂3天拌多维的药饵。其他时节可每15天左右泼洒1次水体消毒剂等药物,每20天左右投喂拌大蒜素、VC等的药饵。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