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用市面上所能见到和买到的钩型,都能够钓到鱼,这是不用质疑的。但钩型的差异却会影响着中鱼率。比如有的钩门宽,有的钩门窄;有的钩条粗,有的钩条细;有的钩尖直,有的钩尖内敛,有的钩尖侧歪等等。
术有专攻,每一种钩型都有自己独特的针对性。用对路了,就能发挥出独有的功效,中鱼率就会很高,用错地方了,那就一败涂地。要么不中鱼,要么就频繁脱钩跑鱼。
今天我就针对钓大鱼的两种钩型,分享一下自己长期的用钩体验,给钓友们一个借鉴,当然,如果你不认可我的体验,那对你来说就谈不上什么借鉴了,那就不要看完,提前划走就行了。
首先说伊势尼钩型,这种钩的钩条够粗、钩柄不算太长、钩底门够宽、钩尖内敛,这些特点是专为钓大鱼,甚至是钓巨物而设置的。可以说,它是在市面上常见的所有钩型中,钓大鱼巨物的特点最为突出的一款钩型了。正因为如此,不少数钓鱼人在钓大鱼时首选的都是伊势尼钩。
然而伊势尼钩型有一个设计却存在着致命的重大缺陷,或者叫做败笔。这个缺陷就是钩尖的内敛形态。从当初的设计意图来说,我们应该看得出来,钩尖的内倾,一定是为了刺中鱼之后,在鱼的挣扎下,内敛的钩尖把刺入肉体的部分锁紧,不至于向外滑脱,从而减少脱钩跑鱼的机会。
这个设计思路表面看没有问题,从想象来看,确实是当鱼钩刺入鱼嘴的一部分肉体之后,由于钩尖大幅度向内倾斜,即使鱼猛力地挣扎,钩尖也是越扎越往里面扎,钩门也不会被拉变形,不会出现我们俗称的鱼钩被拉直的现象。尽管钩被拉直与钢材的淬火有关,但钩尖内敛,从钩门不容易被拉开变形的角度看,确实也是有作用的。但是,事物往往有两面性,有利有弊。另外一面却产生了一个当初设计时根本就没有想到的缺陷问题。
这个缺陷就是由于钩尖的大幅度向内倾斜,增加了鱼吸钩饵后顺利吐出钩饵的几率。从而很大程度地降低了中鱼率。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由于鱼的吸食习惯和警惕性的原因,鱼在吸食物时,先把食物吸入嘴里,然后感觉没有异物感,就会吞入食物。如果把食物吸入嘴里后发现有异物感,就会立即吐出来,而且他们吐出异物的速度还特别快。
说到这里,关键的问题来了,由于钩尖大幅度的向内倾斜,鱼在吸入钩饵时发现有钩或鱼线的牵扯,会立即吐出钩饵 。这时,钩尖内倾,就不容易刺入鱼嘴,而很容易顺利地把钩饵吐出来。如果我们把整个伊势尼的鱼钩画成一个椭圆的话,或者比作一个鸡蛋的话,那么它的钩尖的方向是在椭圆的内侧。用鸡蛋作比较的话,钩尖是扎在鸡蛋里面的,这种情况鱼往外吐这个鸡蛋时,是不是不容易被钩尖刺到嘴呢?而且会很滑顺地吐出来。是吧?
如果我们假设钩尖是直的,甚至是向外倾斜的,在鱼吐钩时,钩尖就很容易挂住鱼嘴上的肉体,一旦挂住鱼嘴,鱼再一转身,一摆头,或者一挣扎,钩尖是不是就很容易刺入鱼嘴肉体的深部了呢?大家仔细想一想就很容易明白了。
伊势尼钩尖内敛这一缺陷,长期以来很难被人发现,不过,在现代科技运用到钓鱼行业之后,水下视频越来越多,反映了很多鱼类在水下的真实习性。我们发现,鱼吸饵和吐饵的动作太过频繁,似乎只要鱼在觅食,都会频繁地吸食和吐食,这是一种常态,是一种习惯。因此,作为我们钓鱼当中的鱼钩,在鱼吸入嘴里之后不被吐出来,就是一个可以提高中鱼率的,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了。那么,怎样才能解决,只要鱼吸入钩饵,就再也吐不出钩来,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呢?
我认为有三个因素需要做到位:
一是钩尖部分决不能内敛 ,需要像大多数钩型那样,钩尖部分是直的,而且从钩门底部到钩尖这一段不能太短。
二是钩尖必须锋利,因为钩尖一旦不锋利了,鱼吐钩饵时,挂住鱼嘴肉体的概率就会降低。中鱼率自然就降低了。
三是除了鱼钩本身需要具备钩尖笔直、钩尖锋利之外,挂饵操作时还要尽可能地把钩尖多露出一部分。以便鱼吐钩饵时提高自动刺入鱼嘴的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