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以何道而得鱼!

发表时间:2022/06/01 22:23:07  作者:冰娉  浏览次数:9160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如今,喜欢钓鱼的人并不在少数,或垂钓,或出海,已成为许多人享受生活的一种方式。

作为水生动物的鱼类,繁衍能力极强,可以说,在地球上,只有要水域的地方基本上都有鱼类活动的影子。

在远古朝代,人们发现,鱼类喜欢吃浮在水面的食物,于是,将食物系在藤枝之上,等待鱼咬住食物时,迅速将它拉出水面,在捕鱼经验不断总结之下,一些钓鱼的工具也开始出现。

考古学家曾发现新石器时代的大量骨制鱼钩,这就是人类最早进行捕鱼作业的证据之一。

而在民间,百姓们所知道的,历史上最知名的钓鱼人,非姜太公莫属。他在渭水隐居钓鱼,遇文王而奉为国师,据传,他是古代渔业祖师。

捕鱼、钓鱼,作为一种捕猎食物的方式,其实对于百姓而言,并没有太多的诗情画意。

只有到了物质生活比较丰富的年代,才渐渐成为一种休闲、娱乐的生活方式。

傍池居住有渔家,收网摇船到浅沙。预进活鱼供日料,满筐跳跃白银花。

这是后蜀花蕊夫人笔下的宣华苑里一角,宫里渔家,正自在快活地,把船摇到水清沙幼的地方,缓缓收网。

在那里没有江上汹涌的漩涡,也没有狭窄河道里隐藏的礁石,所以捕鱼的工具也不需要太多,划一只小船,几张网,即轻松又有诗意。

他们捕来的鱼不需要太多,但是必须是当天捕捞,仅供宣华苑里皇家御厨使用,没有太大的劳作压力下,不紧不慢地劳作,几乎成为了一种表演,同时,也为深宫内苑,平添了一道带着民间烟火气的风景。

在历代水墨画卷中,垂钓主题的画作并不少见。

远处山脉草木茂盛,开阔的河面上,数艘小船河中各自垂钓,这正是:

篷棹两三事,天然相与闲。


以捕鱼为生的阶层,在魏晋就已经出现,到了唐代,有些地方,以捕鱼为生的人,甚至还超过了从事农耕的人。

渔民可分为两种:

“清渭之滨,民家之子有好垂钓者,不农不商,以香饵为业。自壮及中年,所取不知其级极。其家数口衣食,纶竿是赖。”

这种是以捕鱼为生的专职渔民。

另一种是“以耕钓自业”的半农半渔的非专职渔民。

既然出现了职业细分,那么,相应的劳动工具和捕鱼技巧也在前代基础上,随之改良发展起来。

唐代陆龟蒙,曾写过一系列的《渔具诗》,共有十五首,分别描写了当时常用的渔具。

比如他告诉我们,那时候,他们已经在使用钓车了

溪上持只轮,溪边批茅屋。闲乘风水便,敢议朱丹毂。高多倚衡惧,下有折轴速。曷若载逍遥,归来卧云族。

他所写的钓车是什么样子的?

幸好,注重写实的宋人,为我们画下了真实的钓车

南宋马远,在他那一幅知名的《寒江独钓图》里,一渔翁,坐在一叶扁舟上,在江心专注地垂钓。手里,正是“持只轮”。而这也是我们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使用钓车钓鱼的古代绘画。

六根细轴制成的绕线的小转轮,转轮前,设置了一个过线环,鱼杆最前端还有一个串过渔线的小过线环。这个造型,与我们现代的渔具非常相似,有绕线轮,意味着可以把鱼饵抛到更远的水域。

现在流行的抛杆,许多人都用过,但未必知道,原本这根本不是泊来品,更不是外国人的发明专利,早在唐朝,广大劳动人民,早以自己的智慧制造了使用方便的抛竿,并练就了高超的抛竿钓鱼技术。

有意烹小鲜,乘流驻孤棹。虽然烦取舍,未肯求津要。……

如果在鱼虾集中,又稍靠近岸边的地方呢?那就像《雪渔图卷》里那样,用罱网来捕鱼。

两根有弹性的竹杆交叉成十字系紧。垂下的四端将网系上,像一只篮子一般置于水底。捕鱼的人,就可以暂离开,或于篷船中闲谈,或独自喝个小酒,静待小鱼小虾入网。

时机差不多,该收网回家时,利用绳索,将整个罱网提起,一天的渔获,尽在眼前。

看起来,这样的捕鱼方式,似乎更轻松有趣。


小溪小渠里的小鱼虾呢?当然也有工具。

比如,用竹、藤编制的笱,口插逆向竹片,鱼进去就出不来,这样的捕鱼工具,在很多人的童年里,都曾出现过;

又或者,

“斩木置水中,枝条互相蔽。寒鱼逐容此,自以为生计。春冰忽融治,尽取无遗裔。”

在这句诗中,不但提及了捕鱼的工具,还提到了捕鱼的方法。

放置枝条在水中,利用天冷,鱼寻找温暖的本能,引诱它到枝条之间,待水渐渐退去,轻而易举就获得了鲜美的鱼类。

“春溪正含绿,良夜才参半。持矛若羽轻。列烛如星灿。”

那时候,一些半农半渔的勤劳人家,夜晚依旧出门寻求生计,他们利用了鱼类喜光的习性,用火来照明诱捕鱼类,这时候用到的捕鱼工具,可就是鱼叉了。

如果渔家里,还驯养着捕鱼小萌宠,那就更能增加捕鱼的产量了。

“鸬鹚成群嬉,鱼能蓑衣城”

说的就是利用鸬鹚来捕鱼。

鸬鹚早在魏晋时期,就已经开始被驯化。到了唐朝,这一种相对较为高较的捕鱼方式,开始被越来越多的渔民所采用。

而如今,我们所能看到的鸬鹚捕鱼,早已成了旅游景点里的特色。

工具和技巧的不断完善,所收获的鱼类也越来越多,大量的鱼不能被自己所消费完,因而把多余的鱼放到市场上进行销售,刺激了渔业走向了商品化。

开始有了专门的鱼市,有专业的鱼商,在没有冰箱的古代,为了鱼货的贩卖流通,更是催生了一批精通制鱼,以长期保存的手艺人。

甚至由此,还特别衍生出了一门行当——鲙匠,专门以制鲙为看家本领。

如果这位鲙匠,正好是位色艺俱佳,气质不凡的厨娘,那就更显得出主人家底丰厚了。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