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捕鱼之术

发表时间:2021/12/04 10:08:15  浏览次数:7610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考古发掘证实,新石器时代就有了捕鱼之术,在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出土了众多的渔具。不论是在栗作区还是稻作区,渔业在原始经济中都占有很大的地位。在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出土了死柄和脱柄的穿孔带槽的鱼。镖,有倒钩的鱼叉,直式和曲式的骨质与牙质的鱼钩,以及大量的石质网坠。以及出图的各种网纹,鱼纹,网点纹等都表明张网捕鱼已成为当时最为重要的技术手段和文化现象。在其他遗址中还出现了木桨、陶舟和织网工具。古诗词中也有出现关于捕鱼之术的词句:

陆龟蒙《钓车》

溪上持只轮,溪边指茅屋。

闲乘风水便,敢议朱丹毂。

高多倚衡惧,下有折轴速。

曷若载消遥,归来卧云族。

捕鱼之术主要有钩钓网捕、舟取声驱、积柴做礁、动物获渔、光诱等手段。

一、钩钓

远在石器时代,人类先祖已发明了钩钓之术,新石器时期出现的精致的骨鱼钩,表明其有久远的发展历史。其实,最初的钓鱼之法不用鱼钩,而是选用有弹性的树枝或竹条,拴上野麻绳,绳头扣上蚯蚓类诱饵,插入水中使绳绷紧,发现竿头微动立即猛拉出水以获鱼。至于金属鱼钩的制作与应用,在我国亦历史悠久。1972年在河南偃师二里头早于商代的文化遗址中发现了铜鱼钩、铜箭头等物,被学界认为是夏代的青铜器。垂钓鱼法因简便易行,故数千年传习未衰。

二、网捕

结绳为网是渔具发展中的重要突破,作为大规模获取鱼类的手段及协同性劳作方式,它推动了原始渔业发展成为一种较为稳定的社会经济部门。我们在仰韶文化半坡遗址、庙底沟遗址、北首岭遗址,以及在马家窑文化遗址半山文化遗址、马厂文化遗址、齐家文化遗址等处出土的彩陶上,能见到各种网纹图饰。




网捕(图片来源于网络)


三、舟取声驱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木桨与陶舟,揭示了我国的造船历史可上推至新石器时期。舟楫之利拓广了生产与生活的空间,把原始渔业推向了新的高度。舟楫的发明与应用,不仅使鱼类食物的获取量极大地增长也促进了不同地域族群间的交通与联系,其在文化发展史上的意义不可等闲视之。

舟楫之创用主要是为了渔事,它使钩钓网捕的渔业活动离开了江河湖海的岸边,真正引到了水上。由此,在渔事中出现了舟法和新的捕法,其中声驱之术得以应用,并有“根”“芜”“响团”。

所谓“根”,是击舟或击板,以声驱鱼之法。《姑苏志》卷十三载:“扣而骏之日根。以薄板置瓦器上,击之以驱鱼。”此法以声惊。

所谓“芜”,是以杂草或柴木积水上,以竹器发声,令鱼藏身柴草之下而取。所谓“响团”,是以声驱之术与舟列之法并用的渔获形式。


渔船模型(图片来自于网络)

四、动物渔获

利用动物捕鱼堪称特殊的渔法,它是经过对动物食物链长期观察与实践而形成的新型渔业活动。同人类驯化野牛进行大田耕作一样,它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人类对自然物的认知与驱使,由于自然物种被附加了工具的性质,人类的智力活动在渔事中已构成了生产力的因素。我国利用动物捕鱼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其渔法主要是驯化鸬鹚和水獭以捕鱼,因它们“取鱼胜于网罟”,故至今犹有所见。


鸬鹚捕鱼(图片来源于网络)


五、积柴做礁

“积柴木于水中或垒木石以为鱼礁”的捕鱼之术,在我国的创用历史久远。其中,设柴木以诱捕的渔业方式,被称之“罧业”。

“罧业”为冬季的捕鱼之术,根据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不同,又分成“生罧”和“熟罧”两种渔法。“生罧”是利用天然条件做成“鱼池”,即选择水草丰茂、水缓底深的鱼类密集越冬地作“罧场”,用竹帘沿其四周设防包抄,由外向内逐步收缩,然后利用箔网、麻罩等网具加以捕捞。“熟罧”则是在河湖中预先选定合适的水域,用人工方式创造鱼类隐蔽越冬的环境。一般要对水底先行加工,掏成凹坑或坑道,然后在周围插上树枝、竹帘、柴草之类,并设草把漂浮“罧场”以诱鱼前来。过段时日,待鱼聚集众多,则从外向内抽霖移帘,将鱼驱人霖心后再以渔具捕获。

在当代,我们对鱼类资源更不能只讲利用,而不管保护,捕鱼与养鱼应成为渔业经济发展中相关相联的一个整体,而捕、养结合的观念与方法的出现正显示出渔文化的进步。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