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池的施肥与投饵养鱼
在密养条件下,要使鱼类得到充足的食物而正常生长,就必须大量施肥和投喂人工饵料,施肥与投饵是高产、高效渔业最根本的技术措施之一。
(一)池塘施肥
1、肥料类型
池塘施肥是为了补充水中的营养盐类及有机物质,增加腐屑食物链和牧食链的数量,作为滤食性鱼类、杂食性鱼类以及草食性鱼类的饵料。池塘施肥一般有基肥和追肥二种类型:
(1)施基肥
瘦水池塘或新开挖的池塘,池底缺少或无淤泥,水中有机物含量低,水质清瘦。为了改善底质,使之含有较多的营养物质,并不断地向池水中释放,以提高池水的生产力,因此必须施放基肥。基肥应在冬季干池清整后即可进行,使池塘注水养鱼后,能及时繁殖天然饵料。基肥通常均采用有机肥料。具体可将有机肥料施于池底或积水区的边缘,经日光曝晒数天,适当分解矿化后,翻动肥料,再曝晒数日,即可注水。基肥的施肥数量往往较大, 一次施足。具体数量视池塘的肥瘦、肥料的种类、浓度等而定,通常每亩施数百公斤在池塘加水后施基肥,其主要作用是肥水而非肥底泥。可将有机肥料分为若干小堆置放于沿岸浅水区,隔数天翻动一次,使营养物质逐渐分解扩散。肥水池塘和养鱼多年的池塘,池底淤泥较多,一般施基肥量少甚至不施。
(2)施追肥
为了陆续补充水中营养物质的消耗,使饵料生物始终保持较高水平,在鱼类生长期间,需要追加肥料。施追肥应掌握及时、均匀和量少次多的原则。施肥量不宜过多,以防止水质突变。在鱼类主要生长季节,由于大量投饵,鱼类摄食量大,粪便、残饵多,池水有机物含量高,因此水中的有机氮肥高,此时不必施用耗氧量高的有机肥料,而应追施无机磷肥,以保持池水“肥、活、爽”。
2、施肥方法
(1)以有机肥料为主,无机肥料为辅,“抓两头、带中间”的施肥原则 有机肥料除了直接作为腐屑食物链供鱼类摄食外,还能培养大量的微生物和浮游生物作为鱼类的饵料,而且容易消化的浮游植物也往往在含有大量溶解有机物的水中生长繁殖。因此,有机肥料中培育优良水质的基础。但有机肥料耗氧量大,在高温季节容易恶习化水质。所以在精养鱼池中,有机肥料以施基肥为主;作为追肥,也仅仅在水温较低的早春和晚秋应用。这就是渔民所说的以有机肥料为主,要“抓两头”的含义。而在鱼类主要生长季节,水体中有效氮随投饵量的增加而逐渐增长,因此没有必要再施含氮量高的无机氮肥或耗氧量大的有机氮肥,而此时水中有效磷却极度缺乏,因此必须及时施用无机磷肥,以增加水中有效磷的含量,调整有效氮和有效磷之间的比例,充分利用精养鱼池内丰富的有效氮,促进浮游植物生长,提高池塘生产力。这就是渔民所说的以无机肥料(磷肥)为辅,要“带中间”的含义。在长江流域,通常放养前至3月份施肥量占全年有机肥总量的70%~80%,其余作为追肥在春秋两头施用。
(2)有机肥料必须发酵腐熟 有机肥料腐熟后,除了能杀灭部分致病菌,有利于卫生和防病外,还可以使大部分有机物通过发酵分解成大量的中间产物,它们的耗氧以氧债形式存在。施追肥时,只要在晴天中午用全池泼洒的方法施肥,根据有机肥料中的中间产物在分解时具有暴发性耗氧的特点,此时就可以充分利用池水上层的超饱和氧气,及时偿还氧债。这样,既可以加速有机肥料的氧化分解,又降低了有机物在夜间的耗氧量,夜间就不易因耗氧因子过多而影响鱼类生长。
(3)追肥要量少次多,勤施少施 在春秋季节,如采用有机肥料作追肥,应选择晴天,在良好的溶氧条件下,采用全池泼洒的方法,勤施少施,以避免池水耗氧量突然增加。
(4)巧施磷肥,以磷促氮 磷肥应先溶于水,待溶解后,在晴天中午全池均匀泼洒。泼洒浓度为鱼特灵(含有效磷20%以上)5mg/L或过磷酸钙10mg/L。通常在5月~9月每隔半个月(主要视水质而定)泼洒(或喷洒)1次。泼洒后的当天不能搅动池水(包括拉网、加水、中午开动增氧机等),以延长水溶性磷肥在水中的悬浮时间,降低塘泥对磷的吸附和固定。通常施用磷肥3d~5d后,池中浮游植物将产生高峰,生物量明显增加,氨氮下降,此时,应根据水质管理的要求,适当加注新水,防止水色过浓。
上述池塘为精养鱼池,池水含有大量有效氮。如果是粗养鱼池或瘦水塘,池水有效氮和有效磷均很低,则无机氮肥和无机磷肥应同时施用。一般无机氮肥和磷肥的比例以1:1为宜。
(二)饵料与投饲
1、投饵数量的确定
(1)全年投饵计划和各月分配 为了做到有计划的生产,保证饵料及时供应,做到根据鱼类生长需要,均匀、适量地投喂饵料,必须在年初规划好全年的投饵计划。具体做法如下: ① 计算亩净产量 根据各成鱼池的放养量和规格,确定各种鱼类的净增肉倍数,根据净增肉倍数确定计划净产量。 ② 根据饵料系数或综合饵肥料系数计算出全年投饵量 对于以投天然饵料为主的鱼池,其饵料种类多,在生产中无法了解某种鱼对某一饵料的实际吃食量,加以饵、肥料本身具有交叉效应,不少残饵经腐烂分解成为肥料,不少肥料也可直接作为饵料供某些鱼类摄食。如按习惯方法计算饵料系数,误差很大。为此,可改为从养殖总体出发,以每增长1kg鱼分别需要精饲料、草料和肥料的数量(即全年投放的精饲料、草料和肥料的总量分别除以鱼类总净产量)得出精料系数、草料系数和肥料系数。这三个系数统称为综合饵肥料系数。用综合饵肥料系数作为测算饵肥料需要量的依据,方法简单易行,可从整体上反映当地饵、肥料的供应水平及对养鱼的影响。但由于各地的天气、饲养方法、饵料和肥料的种类及组成不同,各个养鱼企业的精料、草料和肥料系数差异较大。因此,各养殖单位应根据本单位的养殖模式和饵、肥料的种类及组成,计算出本场的精料、草料和肥料系数,从中测算出年计划投饵施肥数量。例如某养鱼场求算出的综合饵肥料系数为:精料系数2 + 草料系数6 + 肥料系数1.5,那么亩净产1000kg鱼,则全年饵肥料计划需要量为:
2000kg精饲料 + 6000kg陆草 + 1500kg有机肥料。
③ 根据月投饵百分比,制定每月的计划投饵量 以天然饵料和精饲料为主的投喂方式,根据当地水温、季节、鱼类生长以及饵肥料供应等情况制定出各月饵料分配百分比。
如果以配合饲料为主的投喂方式,除了计算月投饵百分比外,还应根据水温和鱼类生长,制定出每5天的投饵量。
尽管各地饵料种类、养殖方法、天气均有所不同,但在各月饵料分配比例均有其共同点:即在季节上采取“早开食、晚停食、抓中间、带两头”的分配方法,在鱼类主要生长季节投饵量占总投饵量的75%~85%。在饵料种类上,草类饵料在春夏季数量多、质量较好,供应重点偏在鱼类生长季节的中前期。贝类饵料下半年产量高,加以此期青鱼、鲤鱼个体大,食谱范围广,供应重点偏在鱼类生长季节的中后期。精饲料重点也在中后期供应,以利鱼类保瞟越冬。此外,在早春开食阶段,必须抓好饵料的质量。
(2)每日投饵量的确定 每日的实际投饵量主要根据当地的水温、水色、天气和鱼类吃食情况,即群众称为“四看”而定。
① 水温 水温在10℃以上即可开食,每次每亩投喂23kg易消化的精饲料(或适口颗粒饲料);15℃以上可开始投嫩草、粉碎的贝类,精饵料的投饵量占鱼体重0.6%~0.8%,水温20℃以上,投精饵料量占鱼体重1%~2%;25℃以上,精料投喂量约占体重2.5%~3.0%;水温30℃以上,精料投喂量占体重3%~5%。在鱼病季节和梅雨季节应控制投饵量。
② 水色 池塘水色以黄褐色或油绿色为好,可正常投饵。如水色过浓转黑,表示水质要变坏,应减少投饵量,及时加注新水。
③ 天气 天气晴朗,池水溶氧条件好,应多投。而阴雨天溶氧条件差,则少投。天气闷热,无风欲下雷阵雨应停止投饵。天气变化大,鱼食欲减退,应减少投喂数量。
④ 鱼类吃食情况 每天早晚巡塘时检查食场,了解鱼类吃食情况。如投饵后很快吃完,应适当增加投饵量;如投饵后长时间未吃完,应减少投饵量。
3、投饵技术
在投饵技术上,应实行“四定”投饵原则。
(1)定质 草类饵料要求鲜嫩、无根、无泥,鱼喜食。贝类饵料要求纯净、鲜活、适口、无杂质。精饲料要求粗蛋白质高。颗粒饲料要求营养全面、适口,在水中不易散失。不投腐败变质饵料。
(2)定量 每日投饵量不能忽多忽少,在规定时间内吃完,以避免鱼类时饥时饱,影响消化、吸收和生长,并易引起鱼病发生。
(3)定时 必须让鱼类在池水溶氧高的条件下吃食,以提高饵料利用率。通常草类和贝类饵料宜在上午9时左右投喂。精饲料和配合饲料,应根据水温和季节,适当增加投喂次数(指1日投饵量分成多次投喂),以提高饵料利用率。
(4)定位 鱼类对特定的剌激容易形成条件反射。因此固定投饵地点,有利于提高饵料利用率,有利于了解鱼类吃食情况和食场消毒,并便于清除剩饵,保证池鱼吃食卫生。特别是投精饲料和配合饲料,要在池边搭设跳板。投饵时应事先给予特定的剌激(如音响等),使鱼集中在跳板附近,然后再投饵。这就防止了饵料散失,提高了饵料利用率。草类投放量大,一般不设食场,否则该处水质易恶化。
必须强调指出,在当前饵料供应较紧张的情况下,为了降低饵料成本,充分发挥饵料的生产潜力,应坚持做到一年中连续不断地投喂足够数量的饵料。特别是在鱼类主要生长季节应坚持每天投饵,以保证鱼类吃食均匀。渔谚有:“一天不吃,三天不长”,或“一天不投,三天白投”的说法,形象地说明时断时续的投饵对鱼类生长所带来的影响。据统计,同样的单位投饵量(即每放养1kg摄食该种饵料的鱼类一年的投饵量),年投饵次数比正常少30%~50%(即每次投饵量多),青鱼、草鱼、鲂鱼、鲤鱼、鲫鱼的净产量比正常池低50%,滤食性鱼类的净产量比正常池低30%。因此,投饵必须坚持“匀”字当头,“匀”中求足,“匀”中求好(质量)的要求。
此外,对于以精饲料或配合饲料为主的鱼池,其投饵量比天然饵料少得多,吃食不易均匀。加上鲤科鱼类无胃,因此只有增加一天中的投饵次数,才能提高饵料的消化率和利用率。特别是添加氨基酸的配合饲料,必须如此增加投饵频率,才能有效地利用饲料中添加的氨基酸。因为添加的游离态氨基酸很快被肠道直接吸收首先进入血液,而饲料中的结合态氨基酸需蛋白质被消化、分解成游离的氨基酸后才能被肠道吸收。所以在鱼体血液中,添加的游离态氨基酸和饲料中结合态氨基酸不能同时达到较高浓度,这样添加的氨基酸就不能参与合成鱼体蛋白质。为避免这一缺陷,只有采用增加每天投饵次数,利用前后饲料中的氨基酸和添加氨基酸的互补和交叉,使投喂的全部氨基酸在血液中同时达到较高的浓度,加速鱼体蛋白质的合成,促进鱼类生长。在长江流域,采用配合饲料的投饵次数和时间为:4月份和11月份每天投2次(9:00、14:00);5月份和10月份每天投喂3次(9:00、l2:00、15:00);69月份则每天投喂4次(8:30、l1:00、13:30、15:30)。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