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与养殖业的出路!从业者谨守诚信!消费者理性看待!
回顾水产养殖与生态环保的渊源历程,可以追溯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最初“八字”精养法、稻田养鱼、水库化肥养鱼,流水养鱼和网箱养鱼,到九十年代,则逐步取消化肥养鱼,其间,由于人们对于养鱼对水的富营养化影响的认知逐渐加强,形成至今基本上取消水库(特别是人饮水源)养鱼的政策。随着2015年“史上最严”的新《环保法》与《食品安全法》的正式颁布。其实,可以这么说,“新两法”新增加的法条内容很多就是针对“水源(富营养化)污染”和“药残超标”而来。在"两法"的渲染下,社会大众对违禁药物残留的恐惧远超对环境污染的恐惧,同时,各地畜禽水产品养殖中违禁物质添加和残存超标也依然存在,现已成为食品安全领域的突出问题,加上受人们的习惯思维和崇尚健康以及媒体的推波助澜,很多违禁事例也得以"放大"呈现,让地方政府开始给养殖业上了"打压限产"的紧箍咒。
2015年6月5日,新《环保法》实施后全国首例畜牧养殖水污染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在福建省长汀县开庭审理(中国新闻网);
同年6月16日,配合新版《食品安全法》,海南省食药监局要求全省今年要下大力气解决高剧毒农药违规使用、抗生素滥用、非法使用“瘦肉精”和孔雀石绿等突出问题(三亚日报);
同年7月22日,广东省新兴江整治办联合六祖镇、新城镇以及供电部门开展行动,依法依规关停六祖镇、新城镇辖区内污染环境的25家养殖场(南方日报);
同年8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表示,在新《食品安全法》出台实施后,为了让最严监管实现最严执行,将抓好源头严防,在完善标准的基础上,下力气解决抗生素滥用、非法使用“瘦肉精”和孔雀石绿等突出问题(央广网—中国乡村之声);
同年11月,上海市农委宣布全市2720家不规范养猪户(涉及生猪存栏70多万头)2015年底前将关停90%(解放日报);
很多地方,实行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的养殖划分区域政策,有些地区则实行"三不"政策,即不鼓励,不支持,不发展。
……
多年来特别是今年(2015年),在各级政府设置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药监局)以来,有了这专职部门后,时不时曝出"药残"超标,水产品"药残"超标犹以沿海为甚,再加上社会上流传已久的各种农产品的负面谣言,让本己弱不禁风的农产业更加雪上加霜,让农业养殖业(种植业稍许好些)从业者苦不堪言。 一时间,业内到处一片风声鹤唳,农产业似乎迎来了新一轮洗牌,养殖业未来的路将在何方?摆在众业者的面前。
多年来,中国养殖业的高速发展为满足人民对于肉、蛋、奶的需求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养殖业一方面保证城乡群众的生活品供应和多样性,丰富“菜篮子”,改善营养结构,另一方面也是农民创收增收和就业的重要途径。然而,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也是层出不穷,把本己脆弱的养殖业推到了风口浪尖。
目前,因农业面源污染因素的影响,农业优势产业中的养殖业受到一定程度的打压,在一定的时候将最终导致农业产业发展的不平衡。虽有个别养殖场偶而造成水质富营养化或者"药残"超标,但不能以偏概全,把整个养殖业一并抑制。即使个别养殖场有污染,也只是有机污染,远没有工业污染那么严重,并且,养殖污染是完全可控和可治理的,可以倡导生态健康养殖,可用水质改良剂施用或生物方法(如鱼菜共生)清洁水体,尽量减少饲料投喂,提倡以草养鱼,养清水鱼,政府主管部门也可以采取行政行为予以干预或者引导,……,等等。
(孔雀石绿)
还有,众多专家教授难道真的就束手无策了吗!?对于养鱼来说,举例:孔雀石绿是治病的“好药”,而对于人来说,它就是会致癌的“毒药”。2005-2007年,是国内多个城市爆出含有孔雀石绿毒鱼的集中期。孔雀石绿使用方便、药效明显,关键的是它还很廉价。从发出禁令到现在,我们的科研部门依然没有研发出与孔雀石绿同等功效、一样低价,但又对人体无害的药物,不得不让人唏嘘。
还有,产品安全一直以来都是社会所关注的重点话题,那么大家对动植物化学药物残留的知识是否清楚呢?是否存在误区呢?有"药残"并不一定就有害,它必须超出一定的量才对健康有害,但这些大众科普知识很少有权威人士站出来应对宣介。
(黄辣丁鱼)
任何一个事物不是孤立地存在的,目前问题农产品的出现,生产者肯定是有责任的,但是,一个巴掌拍不响,因为,现今的消费者不但要吃"放心的"而且还要要求"赏心悦目"的果蔬肉品,比如:无公害或者有机、绿色的只要是真正人工养殖的黄辣丁鱼大多都不是江河野生的黄色,但有些消费者不买帐,为了顺应"市场所需"也就只好在上市前添喂色素饲料而促使黄辣丁鱼"变黄",再如:据说葡萄也有施用着色素和膨大素的,还有大米、菜类和水果类等等都有不同程度的造"假"致使"光鲜亮丽",否则,在市场上难有竞争力,如果有少许不美观的"瑕疵"想进超市销售有时更难上加难。老老实实,货真价实的东西不一定受人欢迎,这也是当今社会的一个怪象。
现在,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好事传千里,坏事也能传千里甚至万万里。我们正处在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即便偶而一个地方偶而一次的“药残”事件,经广泛的信息媒体有意或者无意的"误导"和"放大"宣传,影响大了肯定关注的人也同样多了,同样会有深远的影响。但是,任何事物辩证的有利也有弊,可能短期内对于养殖行业会有很大的负面影响,但是如果能促成整个大行业更加规范、更加安全,可能偶而一个地方偶而一次的“药残”事件就有很大的积极意义了,并不完全是坏事,相辅相成地促进产业健康发展又何偿不是好事。
偶而一个地方偶而一次的“药残”事件对于很多养殖户来说确属无奈,因为总有一些不守规矩的少许养殖户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违禁药物,是“害群之马”是“一颗老鼠屎”,但消费大众只认这个产业行业,他们才不管你是不是“马”或“鼠”,对于如何提振老百姓消费的信心,如何让养殖户自觉遵守法令养殖,真让绝大部分奉公守法的养殖户感到失望和无助,也让有识之士气愤不已!
进"口"吃食关乎国计民生,“生态环保与食品安全”就像两把“标尺”,时刻衡量着我们的饲料药品与养殖企业,未来究竟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如何才能在抗生素被滥用的今天找寻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健康”之路行进,我们究竟该如何做才能为社会提供健康、安全的产品?确也让人在“信任危机”面前我们显得彷徨无助!
现在,政府为环境保护而限制”打压”养殖业(特别是牲畜、家禽、水产),似乎与原来的计划生育"强制"手段差不多,似是一个"极端"的表现。农业污染真的有这么严重吗?没有别的途径而只有这个办法了吗?工业污染远比农业污染严重得多,照此推论,工业农业都不应该搞,干脆回到原始社会算了。这种对农业、工业"一刀切"的武断方法,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相似,至于今后会产生什么后果还不得而知。
最后,希望从业者们为了产业的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努力生产出物美价廉又安全健身的产品出来,消费大众们也应理性看待食品安全问题,何乐而不为!
(刘文俊 2015-11-27)
水产实践人士,共谋渔业繁荣!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渔人刘文俊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