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气泡病与养殖水体的上下分层

发表时间:2019/07/07 10:58:59  浏览次数:2515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气泡病引起的思考

气泡病是怎么形成的?水体中气体过饱和,过饱和部分气体游离出来,在水中形成微小气泡。这些游离气体、气泡会经过鱼类鳃呼吸进入血管、或组织渗入进入体内,导致鱼类患上气泡病。


气泡病,鱼类各个养殖阶段均可发生。但尤其鱼苗培育阶段最常见、最普遍,也是对鱼苗危害最大、造成损失最大的一种非病原性病害。

所以在大多数从业人员认识上,气泡病只发生在鱼苗阶段,包括本人在内。其中一些原因:首先源于传统认知,多是肉眼观察,发现鱼苗肠道(或体腔)存在一些气泡,经验上认为是鱼苗误将气泡当作食物吞入造成的,大鱼不会存在这种现象;其次,鱼苗患上气泡病,症状非常明显,时而漂浮水面,拼命向下游动,挣扎力竭,时而狂游,失去平衡,若不及时采取对应措施,可能会有大批鱼苗死亡,大鱼不会出现这种现象。

其实鱼苗患上气泡病,不仅仅是误吞气泡。游离水中的微小气泡,主要还是通过鳃呼吸进入,或组织渗入形式进入体内的。患上气泡病的鱼苗,如果放在解剖镜下观察,体内看,不仅肠道,体腔内、鳃丝等都有大小不一、形状各异,一个个气泡或气柱;外表看各个鳍条上,眼眶周围、眼囊内,体表等都有气泡存在。

成鱼养殖中的大鱼阶段,对水体的气体过饱和环境,有一定的逃避能力,对气泡病有一定抵御能力,即使患上气泡病的大鱼,对体内的气泡也有一定的调节能力。所以患上气泡病的大鱼不会有明显症状,不会出现像鱼苗那样失去平衡、挣扎狂游的现象,更不会造成大批死亡。所以,对大鱼阶段是否存在气泡病,大多数从业人员没有觉知,即使知道了,危害不大,往往得不到足够的重视。

最近几年,养殖业者、渔医或业务员对于大鱼患上气泡病也有了觉知。大鱼患上气泡病,严重时也会出现一些游动异常、厌食的现象。如晴天下午晚些时候,一片一片鱼儿头下尾上,尾鳍露出水面来回摆动,尾鳍上一些明亮的气泡,肉眼可见;或投料区外围,一些鱼儿背鳍露出水面,缓慢游动,背鳍上同样出现肉眼可见的亮点(或明亮片区)。

我在基层一线工作中,遇到的针对大鱼患气泡病的治疗方法,普遍的做法,食盐水泼洒(10斤/亩);或食盐+二氧化氯,溶水泼洒;或食盐+硫酸铜,溶水泼洒。依他们的说法,食盐起着渗透压调节作用,二氧化氯起到消毒杀菌作用,硫酸铜起到收敛伤口的作用。这些措施也能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治标不治本,并没有实质性解决根本问题,如上表水层溶氧的过饱和,底层大量有机物还原环境下厌氧脱氮产生的氮气,或甲烷,过饱和现象,这些过饱和的氧气、氮气等游离水体的现象并没有得到消除或缓解。

患有气泡病的大鱼一直处在气体过饱和的水环境,甚至过饱和的程度更为严重的情形发生。诸如,鱼儿鳃部存在气泡或气柱,进一步发展,其鳃丝就会损伤。不仅影响鳃部的生理功能,更容易造成寄生虫的大量寄生,或继发性细菌感染,呈现程度不一的烂鳃症状。对于存在许多气泡的各个鳍条或体表,会进一步发展溃烂、充血,继而寄生寄生虫,或继发性细菌感染,发展成大片溃烂,红肿,严重充血。

出现上述症状,很少有人溯本求源,想到这是由非病原性的气泡病引起的,去想方设法解决或消除水环境中气体过饱和的现象。往往针对外观症状,如烂鳃,鳍条、体表溃烂、充血等,采取的是杀虫,消毒剂、抗生素杀灭病菌的行为。这些滥施药的措施行为,客观上只能起到破坏水体生态系统,损伤鱼体自身免疫力的作用,从而酿成一系列的损失或灾难。


气泡病成因与养殖水体的上下分层


气泡病成因与养殖水体的上下分层有何关联?形成气泡病都有哪些气体?先从池塘中都会产生哪些气体,哪些气体容易过饱和,以及产生这些过饱和气体的机理说起。

氧气

藻类一般分布在上表水层的光照层,光合作用持续不断产生氧气,晴朗天气下,上表层溶氧很快达到饱和状态。由于水温分层现象,上下底层很难交流,上表层过饱和的溶氧不能及时交流到下底层,下底层大量耗氧有机物质不能上升到上表水层,所以持续到下午15~18点期间溶氧常常达到饱和度的两倍以上。这样,不仅造成溶氧的大量浪费,而且过饱和溶氧游离出来,形成大量的微小氧气泡。

底层缺氧还原状况下产生的气体

池底有机沉积物分解,大量耗氧。由于水温分层现象,上下底层很难交流,上表层过饱和的溶氧不能及时交流到下底层,池塘底部常常处于缺氧状况。一般情况下,有机物进行有氧分解。当池底溶氧耗尽的条件下,不得已转为硝酸(NO3-)、硫酸(SO42-)、CO2等无机氧化物作为氧化剂。

当溶氧耗尽,首先代替溶氧作为氧化剂的,是硝酸(NO3-)。以硝酸(NO3-)做电子受体和氢受体。该过程中,分别由亚硝酸细菌、氨化细菌、脱氮细菌作为主体,其伴随产物亚硝酸、氨氮和氮气。

当氧化还原电位持续下降,硝酸(NO3-)也被消耗尽时,铁和锰的氧化物作为氧化剂,成为电子受体和氢受体。该过程中,其伴随产物Fe(HCO3)2、Mn2+化合物等,这些都是极不稳定的化学耗氧因子,池底存在这些化学耗氧还原物质时,说明池塘底部缺氧状况非常严重。此时底部溶氧不仅仅是零,而是负值,即是一种负的溶解氧浓度。

当氧化还原电位进一步下降,硫酸和二氧化碳将作为氧化剂,成为电子受体和氢受体:

SO42-+ 10H++ 8e- —→H2S↑ + 2H2O产生H2S气体。

二氧化碳作为电子受体和氢受体,甲烷产生:
CO2+ 8H++ 8e- —→ CH4↑ + 2H2O

由此可见,池塘底层处于缺氧还原状况产生的气体有,N2、NH3、H2S、CH4(甲烷),由于NH3、H2S易溶于水,很少能达到过饱和产生游离的气体,NH3、H2S与亚硝酸在水中的存在超量,成为严重危害鱼类的有害物质。

N2、CH4(甲烷)不易溶于水,极易过饱和产生游离气体,导致鱼类患上气泡病。现在精养池塘大多投喂的高蛋白饲料,池底淤泥含氮有机物占比大,厌氧环境下,脱氮菌多时可达30%左右,所以脱氮作用产生的氮气(N2)要比甲烷(CH4)多。

由上述分析得知,养殖池塘容易过饱和的主要气体,一是晴天上表水层光合作用旺盛产生的氧气;二是池底有机物处于还原环境下厌氧脱氮产生的氮气(有时会有甲烷)。出现这种两极分化的状况就在于养殖水体的上下分层现象,导致上下水层难以进行交流,上表层过饱和的溶氧不能及时补充到下底层,底层沉积的有机物(耗氧物质)不能及时释放到富氧的水体上层。

所以消除气体过饱和现象,从根本上解决气泡病的实质问题,最有效且经济可行的措施就是晴朗天气的下午时分,促进上下水层交流及底泥的再悬浮与释放。

(来源:农财宝典水产版---渔行家沙龙  蒋发俊  摘编)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