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为什么饿不死?鱼类有着超强的耐饥饿能力

发表时间:2024/06/25 17:20:23  来源:西南渔业网  作者:刘文俊  浏览次数:4833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讲水产里的故事,用养殖人的语境,给你送来一个真材实料的匠心精品文章!

即使很长时间不喂食也不会轻易饿死,大不了瘦弱而已,说明鱼类有着超强的耐饥饿能力。鱼是冷血动物,大部分鱼类的体温都是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鱼的体温仅仅比环境温度高0.5到1度左右,所以鱼对维持能量的需求和其它动物不一样,需求并不是很高的。


1.吸收率很高。

水生生物的饲料转化率即饲料系数的概念。鱼类的饲料转化率很高,一般鱼类的饲料系数接近1(1-1.5),也就是说吃1斤饲料长出的肉甚至能超过一斤,说明鱼类的吸收率很高。

2.低代谢率。 

鱼饿不死主要是因为它能耗低,鱼的基础代谢非常低,如果水温低到一定时,甚至可以进入消耗非常小的休眠状态。鱼类的代谢率相对较低,它们的身体机能不需要像哺乳动物那样高频率地消耗能量。它们的代谢速度较慢,这意味着它们在静止状态下消耗的能量非常少。据研究,鱼类在适宜的水温环境下,其基础代谢率可能只有同等大小哺乳动物的几分之一。这种低代谢率使得它们可以在食物匮乏的情况下,依靠体内储存的有限能量维持较长时间的生命。 

3.特殊的消化系统。 

鱼类的消化系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鱼的内脏占据身体很小的一部分,鱼的肠胃占比更小,它们的肠道较细小。鱼的食量比其它动物小很多,证明消化吸收效率较高。一些杂食性和草食性的鱼能够从食物中最大限度地提取营养物质。而且,鱼类的肝脏等器官可以储存一定量的营养物质,比如脂肪和糖原。当食物短缺时,它们可以动用这些储存的营养来维持身体的基本运转。鱼类在冬季食物稀少时,就会依靠肝脏中储存的脂肪来度过难关。 

4.水中微生物。 

杂食性的鱼类居多,即使没有人工投喂食物,鱼类所生活的水体中往往存在着我们看不见的丰富微生物,包括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以及碎屑、水草等等,这些会成为鱼的食物来源。这些微小的生物虽然个体很小,但对于鱼类来说却是重要的食物来源。水中一些自然生长的水藻、小虫,空气中沉降的有机碎屑之类可以给鱼提供一定的能量补充。像在一些池塘或者湖泊中,水蚤、绿藻等浮游生物大量存在。即使长时间不喂食,鱼类也可以食用这些浮游生物来补充能量。而且,这些微生物的繁殖速度相对较快,能够持续为鱼类提供一定的食物供应。因此,水体有大量微生物可以供给鱼的食物链。 

5.能量的有效利用。

鱼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学会了有效地利用能量。它们的活动模式往往是与能量获取相匹配的。比如一些深海鱼类,它们的活动范围相对较小,动作较为缓慢,这样可以减少能量的消耗。当食物短缺时,它们会进一步降低自己的活动频率,进入一种类似“节能模式”的状态。这种对能量的有效利用使得它们能够在饥饿的情况下延长生存时间。

6.耐饥饿的遗传特性。

经过漫长的进化,鱼类具有了耐饥饿的遗传特性。这种特性在它们的基因中得到了体现。一些鱼类在胚胎发育阶段就具备了应对食物短缺的能力。例如一些鱼类的水花鱼苗在孵化后的一段时间内,它们自身可以依靠自身携带的卵黄囊中的营养物质维持一定的生命时段。

鱼之所以饿不死,是因为它们生理结构独特,有着低代谢率和特殊的消化系统,生存环境能为它们提供天然的食物补给,并且在进化过程中获得了适应饥饿的生存智慧,包括能量的有效利用和耐饥饿的遗传特性。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鱼类在食物短缺的情况下依然能够维持生命。

声明:本站属公益性没有商业目的的网站,上列文章仅供个人学习参考。本站所发布文章为原创的均标注作者或来源,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许可转载的请注明出处。本站所载文章除原创外均来源于网络,如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

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