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赤皮病(受伤病)的诊治防控措施:常在运输、拉网、转塘或者鱼体受伤后发病
深知养殖从业不易,共谋水产行业繁荣。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不标题党。用养殖人的语境,让你在短时间内享用一份精品!
赤皮病又称出血性腐败病,赤皮瘟、擦皮瘟等。赤皮病是草鱼、青鱼、鲤鱼、团头鲂等的主要和常见的细菌性鱼病之一。多由荧光假单胞菌感染,引起鱼体两侧皮肤充血发炎、鳞片脱落的鱼病。常在运输、拉网等操作或寒冬鱼体表皮损伤后发病,因此,可以通俗称为"鱼类受伤病"。此病多发生于2-3龄大鱼,当年鱼也可发生,常与肠炎病、烂鳃病同时发生,形成并发症,合称"老三病"。
一、病原
赤皮病病原是荧光假单胞菌。短杆状,两端圆形,单个或两个相连,有动力,极端1-3根鞭毛;无芽孢,杆状,革兰氏阴性。广泛存在于水中,土壤中。
琼脂培养基上的菌落呈灰色,半透明,24小时左右开始产生绿色或黄绿色的色素,弥漫培养基;肉汤培养生长丰盛,均匀浑浊,微有絮状沉淀,表面有光滑柔软的层状菌膜,一摇即散。24小时后,培养基表层产生色素;明胶穿刺24小时后杯状液化,72小时后层面形液化,液化部分现色素;马铃薯培养中等生长、微凸、光滑、湿润,菌落呈绿色,培养基2天呈绿色。兔血琼脂β型溶血。
二、发病原因
传染源是被荧光假单胞菌污染的水体、工具及带菌鱼。鱼的体表完整无损时,病原菌无法侵入鱼的皮肤。只有当鱼因捕捞、运输、放养使鱼体受机械损伤,或冻伤,或体表被寄生虫寄生而受损时,病原菌荧光假单胞菌才能乘虚而入,引起发病。
病鱼多在拉网,转塘、运输、装和卸等过程中,因不当操作或者野蛮捕捞时,造成鱼的体表皮损伤后发病,并且多为并发症。
三、流行情况
在我国各养鱼地区,一年四季都有流行,尤其是在捕捞、运输后,及北方在越冬后,最易暴发流行。但以春末夏初和秋末冬初较为常见,以水温25—30℃时为流行盛期,尤其是在捕捞、运输后。发病往往与鱼体受伤有关,是条件致病菌。
四、症状
患赤皮病的病鱼行动缓慢,反应迟钝,衰弱、离群独游,有气无力的游于水面间。体表出血发炎,鳞片脱落,尤其是鱼体两侧及腹部最为明显。有时体表粗糙,粗甲落甲,脱粘无泫。低温时段可在体表病灶处常继发水霉感染,常说的“长毛”,会加重病势,发病几天就会死亡。
病鱼头部颜色明显变深,鳍的基部或整个鳍充血,鳍条末端腐烂,常烂去一段,鳍条间的软组织也常被破坏,使鳍条呈扫帚状,称为“蛀鳍”。
有时鱼的上、下颌及鳃盖也充血发炎,呈块状红斑。甚至在鱼的上下颚及鳃盖部分充血,鳃盖内表面的皮肤常被腐蚀成一个圆形或不规则形的透明小窗,俗称“开天窗”,这是并发烂鳃病。
患赤皮病的病鱼因病停食、拒食时,肠道无食,有时鱼的肠道也充血发炎,肠腔中充满黏液,可能同时继发肠炎病。
五、诊断及依据
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确诊需分离、鉴定病原菌。本病病原菌不能侵入健康鱼的皮肤,因此病鱼有受伤史,这点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因赤皮病的症状比较明显,而且都在体表,根据外表症状及病理变化即可诊断,所以赤皮病通常通过肉眼观察便可确诊。仔细观察体表病变部位:是否有鳞片脱落,在鳞片脱落处是否有出血点或出血斑;鳍条是否完整,基部是否充血;进一步观察肌肉是否有出血点、肠道是否发红等。
六、赤皮病与疥疮病的区别
注意赤皮病与疖疮病相似又有相区别的地方,疖疮病的初期鱼体表面也发炎充血,鳞片脱落,但局限在小范围内,且红肿部位高出体表,也就是说,疖疮病的"疮"长出在体表之上。
七、预防
(1)在捕捞、运输、放养等操作过程中,尽量避免鱼体受伤。买鱼再养时,尽量找操作娴熟,信誉好的养鱼场点。不买长途鱼,不要上市鱼,不买大体鱼(大鱼折腾挣扎凶),不要体弱之鱼。
(2)选择优质健壮苗种,在苗种下塘或转塘之前用药消毒一次,或者在苗种下塘或转塘时用药浸泡后下塘。比如1-3%的食盐水,每立方米水体放15-20克高锰酸钾水溶液药浴15-30分钟,或用其它杀菌药泡浴浸泡。
(3)加强饲养管理,保持优良水质,严防鱼体受伤;在北方越冬池应加深水位,以防鱼体冻伤;投喂优质饲料,增强鱼体抵抗力。
(4)发现鱼有寄生虫寄生时,要及时将寄生虫杀灭和驱除(体内虫)。
(5)在运输、拉网等操作后及时用药消毒。发现鱼体受伤后,应立即全池遍洒1-2次消毒药。如果一旦有发病征兆,就要立即治疗。
(6)溶氧充足。水中溶氧量维持在5毫克/升左右为宜。
(7)挂篓(袋)。在饵料台区域,用硫酸铜或漂白粉等药物挂篓、挂袋。
八、治疗
赤皮病同其它鱼病一样,宜早预防早治疗。在平时一般可以每月预防用药一次,在鱼转塘、下塘后,无论有伤无伤,均可前瞻性用药防控有利。在发病早期时,尚可救治,3-5天为一个疗程治疗。如果病情严重时,很难有治疗效果。以下为选择用药,仅为建议。
1.外用药:以消毒杀菌剂兼用杀虫剂为主。
(1)推荐参照鱼类败血症和出血病防控方法。全池泼洒暴血平(或暴血停)和混杀特安(或混杀安),各药连用两次(天)为一个(4天)疗程,用量和注意事项依使用说明。利用暴血平的止血因子和混杀特安的虫菌双杀,该法疗效显著。
(2)全池泼洒消毒杀菌剂。
8%溴氯海因,0.2-0.3克/立方米。
二氧化氯150-200克/亩,严重时用到250克/亩。
聚维酮碘250毫升/亩。
底质差的鱼塘用强氯精(2斤/5亩)+戊二醛(125毫升/亩)一起泼洒。
底质好的塘可用戊二醛(125毫升/亩)外泼洒。
二氯异氰尿酸钠(含有效氯60%) 0.5-0.6克/立方米。
三氯异氰尿酸(含有效氯85%) 0.4-0.5克/立方米。
45%的苯扎溴铵100毫升+20%的戊二醛250毫升配合使用。
(3)使用杀虫药剂。比如:敌百虫,硫酸铜等系列杀虫药剂泼洒。
(4)中药剂外用。
五倍子。每立方米水体放2-4克。先将五倍子磨碎后用开水浸泡。
乌桕叶。每立方米水体放3.7克干的乌桕叶(新鲜乌桕叶8斤折合2斤干乌桕叶)。先将乌桕叶用20倍重量的2%石灰水浸泡过夜,再煮沸10分钟,进行提效,然后连水带渣全池遍洒。
大黄。据说大黄对预防和治疗鱼类赤皮病、病毒性出血病、细菌性烂鳃病、肠炎病有效,且用药成本低。
a、大黄每立方米水体2.5-4.0克。先将大黄用20倍重量的0.3%氨水(可在化工试剂店购买)浸泡提效后,再连水带渣进行全池均匀遍洒。
购买氨水不便的,按1斤大黄加20斤碳酸氢铵的比例混合,加水浸泡12小时后全池泼洒,使池水药液浓度为3ppm(克/立方米),据说对治疗赤皮病、细菌性烂鳃病有效。
b、用大黄、硫酸铜(各0.5克/立方米)全池泼洒,对草鱼“四病”有较好的预防治疗作用。
2.内服药:以清热解毒药剂为主。内服药只能在病情轻微或者鱼仍在吃料时有效,在病重或拒食时内服无用也无效。
(1)内服抗菌素。比如:氟苯尼考,磺胺间甲氧嘧啶,复方新诺明,甲砜霉素,诺氟沙星或氧氟沙星或氟甲喹,用量和注意事项依使用说明。
(2)内服中草药。比如:板黄散,五黄液,黄芪免疫多糖等。
三黄散。大黄、黄柏、黄芩(俗称“三黄”)三种中药粉按5:3:2的比例配合而成,每100斤鱼用“三黄粉”2斤、食盐0.6-0.8斤,拌入20斤精料中,加水适量,制成团状或颗粒药饵投喂于食场,连续投喂3~6天。或者:每200斤吃食鱼用大黄250克、黄柏150克、黄芩100克,研碎后加入2斤食盐,用水和匀后再拌入面粉粘在嫩叶草上,晾干后喂草鱼,也可以拌在饲料里投喂吃食性鱼类,连续喂5-7天。
中西药合剂。第一天按每100斤鱼重,用复方新诺明8克、盐酸黄连素4克、大黄苏打片8克、穿心莲8克,混合捣碎,掺入煮熟拎却后的面粉中,充分搅拌均匀,拌入40斤嫩草,晾干后投喂,4天为一个疗程,第2-4天药量减半。
大黄大蒜。以出血病为主,烂鳃、肠炎、赤皮病并发的,每万尾鱼用研碎的大黄、捣烂的鲜大蒜、食盐各1斤,拌入适量精饲料做成药饵喂鱼,每天1次,连续喂3-5天。
3.其他措施:
(1)硫酸链霉素。当繁殖用亲鱼或者名贵鱼患赤皮病严重时,或已停止摄食,应进行肌肉注射硫酸链霉素,每2斤鱼体重每次注射20毫克,一般注射1次即可治愈,如在3天内尚未治愈,可以再注射1次。
(2)草药浸泡。比如:每亩用蓖麻鲜叶或嫩叶30斤,扎成捆,放置于鱼池内浸泡透液。
(3)调水改底。发病期间注重底改和调节水质。
(4)溶氧充足。鱼类发病和治疗时需要有足够的水中溶氧,加开增氧机对治疗效果和鱼体恢复很有好处。
4.市售用于赤皮病治疗的外用和内服专用鱼药。
(备注:本文仅供参考和交流!内容和图片大多来源于网络资料,如有异见请告知,欢迎指正和留言讨论)
水产实践人士,共谋渔业繁荣!敬请关注本号@渔人刘文俊,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西南渔业网和养鱼第一线公众号,本文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有不同见解或者内容补充请私信或留言或评论分享!#鱼病##中药材##鱼##鱼类##养鱼#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