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中国池塘养鱼
概况
特点
中国池塘养鱼主要特点是:
①养殖的鱼类主要为植食性。食物链短,饵料来源较广,成本亦较低;
②可按养殖鱼类的不同食性和栖息习性,进行密养与混养。以充分发挥饵料、肥料和水体的生产潜力,获得高产;
③便于进行农业、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养鱼业的综合经营。将农产品加工后的饼、渣、糠、麸以及禽畜粪便等作为养鱼的饵料和肥料,利用塘泥作农作物或青草的优质肥料,减少污染,使地尽其力,物尽其用,相互促进,各业共同发展;
④养鱼所需的鱼苗,主要由人工繁殖方法获得,可根据需要生产。
主要技术措施
整个生产过程可分为三个主要环节:
①人工繁殖。包括亲鱼培育、催产孵化;
②鱼苗鱼种培育。首先将鱼苗培育成3厘米左右夏花,再将夏花培育成各种养殖规格的鱼种;
③食用鱼养殖。将鱼种养成食用规格的鱼供应市场(见和。
池塘选择 应具备:
①在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无毒无害)、交通方便的地方建池,便于排灌和运输;
②土质以壤土或沙壤土为宜;
③面积以0.33~0.67公顷最理想;
④水深为2~2.5米;
⑤无高大树木或建筑物遮蔽;
⑥放养前应清除过多淤泥,修整堤埂,并用生石灰或药物杀灭有害生物和野鱼。
苗种准备
放养的苗种规格应根据生长速度、养殖周期、气候条件、养殖技术水平以及计划产量和经济效益等多种因素加以确定。中国通常采用的苗种规格为:草鱼150~500克,青鱼500~800克,鲢50~350克,鳙50~500克,鲤50~100克;鲮、鲫、鲂、鳊15~50克。
苗种来源由1龄苗种池提供,或是在成鱼池里套养,苗种池占成鱼池面积的10%~15%。
饲料
由于养殖鱼类基本上都是植食性或杂食性,因此多以草类或施肥培养浮游生物作主要饲料,辅以配合饵料或商品饲料。
混养
在同一水体里放养栖息习性不同、食性各异的异种同龄和同种异龄不同规格的鱼类,是中国池塘养鱼技术的特色和核心。混养的鱼类应不互相残害,对水质和水温(在生长季节)要求相似。混养的理想鱼类有鲢、鳙(上层鱼类)、草鱼、鲂(中层鱼类)、鲤、鲫、鲮、青鱼(底层鱼类)等。
将栖息于不同水层的鱼混养,能立体利用水体空间。与单养相比,可以较大幅度地增加放养鱼的密度。草鱼、青鱼的粪便既是培养浮游生物的肥料,又能提供大量有机碎屑以及孳生的细菌群体,供鲢、鳙滤食;鲤、鲮、鲫可清除残饵,改善水质。既有充分利用水体、提高产量之利,又兼收饵料再利用、改善水质之效。将同种异龄不同规格的鱼混养,还为在一个生产季节分批捕捞、均衡上市提供了条件,同时为下年培育了大规格鱼种。
混养的鱼类应有主次之分,主养鱼是投饵和饲养管理的主要对象。搭配鱼起着充分利用水体和饵料再利用的作用。
中国池塘养鱼主要有以下四种混养类型。
草鱼和鲢为主的混养类型 最常见的类型。
其特点是饲料、肥料来源广,成本低,产量和经济效益较高。草鱼放养规格分10克、50克和150~500克,鲢的放养规格为夏花、50克、200~350克;放养重量分别为总放养量(150千克左右)的45%和30%左右,同时混养鳙、团头鲂、鲫等。在高产区,每公顷净产量可达11250千克左右。其中草鱼和鲢各占30%。上市规格草鱼为1.5~2千克,鲢为600克左右。另有相当数量150~500克的大规格鱼种。
草鱼、鳙、鲮为主的混养类型 珠江三角洲通常采用的类型。
当地水温高,生长期长,水质较肥,一年可放养和收获多次,尤以鳙为突出。同时还可混养鲢、野鲮等以及适当数量的斑鳢和鳗鲡,以增加收益。草鱼放养规格为15克、350克,放养重量占总放养量(约280千克)的35%~40%。鳙放养规格为300~500克,鲮放养规格为15~25克和50克,放养重量分别占总放养量的27%和19%左右。草鱼每年放养2批,鳙放养4~6批。高产地区每公顷净产量可达12750千克左右。草鱼和鳙上市规格为1千克。鲮150克左右,并有相当数量大规格草鱼和鲮鱼种供翌年生产之用。
鲢、鳙为主的混养类型 中国长时期较为普遍采用的类型。
其中鲢、鳙放养重量约占总放养量(约135千克)的60%,鲢、鳙之比大致为3~5∶1,同时混养草鱼、鲤、鲫、非鲫、鲴类等。鲢、鳙上市规格为500克以上,每公顷净产量可达7500千克左右。
鲤为主的混养类型
中国东北、华北、西北地区的主要类型。一种是放养规格为50~100克,鲤放养量占总放养量(约100千克)的50%~65%。同时混养草鱼、鲢、鳙等。鲤上市规格500克左右,高产池每公顷净产量可达7500~8250千克,鲤占50%~60%。另一种是鲤放养量占总重量(190千克左右)的85%~90%。采用定时、定量、定点集中投喂全价的高蛋白(35%左右)饲料,每公顷净产量可达15000千克,鲤占85%左右,上市规格500克左右。
轮捕轮放
将精养高产鱼池中达到食用规格的鱼捕出,再适量补放1龄鱼种或夏花。轮捕轮放既能提高单产,使鲜鱼均衡上市,还能同时培育大规格鱼种。在长江和珠江流域,4~10月是轮捕轮放时间。每间隔一个月轮捕轮放一次。这期间上市量约占全年上市量的40%左右。
通常一个池塘鱼类的总量在最大容纳量(载鱼量)以下,鱼生长良好;接近最大容纳量,则生长受到抑制;达到最大容纳量,生长基本停滞。若在池鱼总量达到最大容纳量(CPmax)以前,捕出部分达到食用规格的鱼(H1),有利于存留鱼的生长。当池鱼总量又一次接近最大容纳量时,每次捕捞,使池鱼总量始终保持在最大容纳量以下。这样,数次捕捞量和年终收获量的总和,将大大超过该池最大容纳量(即H1+H2+H3,……,>CPmax)。
饲养管理
主要工作有:
①巡塘。黎明时察看池塘内鱼类有无浮头迹象或判断浮头的严重程度;日间可结合投饵,观察水色、鱼类活动和吃食等情况;黄昏时要检查食料是否吃尽和预测有无浮头预兆等,以决定次日投饵量;酷暑季节,天气突变时,鱼类极易发生浮头,应在凌晨前后巡塘。
②水质管理。在整个养殖期间,注意水中溶氧和非离子态氨浓度。溶氧最低值应在2毫克/升以上。非离子态氨浓度应低于0.1毫克氮/升。增加溶氧的方法是加注新水,排出部分旧水,保持透明度在25~40厘米范围内;晴天中午开动增氧机。减少非离子态氨的有效措施是加水换水,清除残饵,控制水的肥度等。高产池冬季可施有机肥做基肥,盛夏停止施用有机肥;定期施磷肥,以利浮游植物生长,使有效氮和有效磷之比维持在50~100∶1。还要定期施放生石灰,每次每公顷300千克左右,使池水有足够的缓冲能力,pH值保持在7~8.5。
③投饵。根据放养的类型制定投饵量表,在此基础上结合水温和鱼类活动情况,做到定质、定时、定量、定位。投饵应在池水溶氧量高于2毫克/升时进行。根据水温每天投喂2~4次。
④预防浮头和泛池。若溶氧低于1~1.5毫克/升,放养的鱼类即开始浮于水面喁水,是为“浮头”。当溶氧低于0.5毫克/升时,则会因窒息而死亡,是为“泛池”。为防止浮头和泛池,通常采用加水,开启增氧机等方法,增加水中溶氧。增氧机最好在晴天中午开机2小时,利用增氧机的搅水作用,清除热阻力影响,使上下层水对流,起到氧交换的目的。晴天中午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很旺盛,溶氧很快得以补偿,即使夜间池水自然对流后,整个池水仍可保持较高的溶氧。也有使用以过氧化物为主要原料的化学增氧方法,于急救时使用。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