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一级保护四种水生生物
1.新疆大头鱼
又称扁吻鱼,中国特产鱼类,也是世界裂腹鱼中的珍贵物种。仅一属一种。
体长一般约为80—94厘米,体重12—14千克,体重最大的可达50—60千克。身体肥大,呈长梭形,稍微侧扁。头部所占身体的比例较大,吻部扁平,呈楔形。口宽大,口裂呈斜状,下颌略微突出于上颌之前,前端较厚,其边缘没有角质。口角处有短须一对,眼睛为椭圆形,位于头的侧上方。
身体表面有细细的鳞片,但胸部裸露无鳞,腹部的鳞片则埋藏于皮的下面,臀部的鳞片行列的前端接近或到达腹鳍的基部。背鳍有很强的硬刺,其后侧具有细细的锯齿。尾鳍呈分叉形。体背的颜色为青灰色,腹部为银白色,每个鳍均呈浅橙红色,体表有很多不规则的黑褐色斑点。
扁吻鱼是随着青藏高原的抬起而逐渐定居于西北地区的物种,为新疆塔里木盆地的特有鱼类,仅分布于塔里木河水系,生活在海拔800—1200米之间,地处干旱荒漠、水位变化较大、水温较高的静水水体或缓流的湖泊之中。栖息地大多河床宽阔,底质多为土壤,沿岸多为放牧草场。湖水矿化度低,属于淡水类型。
扁吻鱼属于凶猛的大型食肉鱼类,主要以其他鱼类为食。
另外,扁吻鱼起源于3亿年前,有着古鱼类活化石之称,与陆上大熊猫同属一个级别,有着极高的经济价值和学术价值。
2.中华鲟
鲟形目,鲟科,鲟属。鲟类最早出现于距今2亿3千万年前的早三叠世,一直延续至今。中华鲟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是鱼类共同祖先——古棘鱼的后裔,被称为水生物中的活化石。
它是长江中最大的鱼,故有“长江鱼王”之称。体呈纺锤形,头呈长三角形,吻长,口前有4条吻须,口位在腹面,有伸缩性,并能伸成筒状,体被覆五行大而硬的骨鳞,背面一行,体侧和腹侧各两行。尾鳍为歪尾型,偶鳍具宽阔基部,背鳍与臀鳍相对。腹鳍位于背鳍前方,鳍及尾鳍的基部具棘状鳞。
中华鲟生活于大江和近海中,是底层鱼类,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的杂食性鱼类,主要以一些小型的或行动迟缓的底栖动物为食,包括虾蟹、鱼类、软体动物和水生昆虫等。具有洄游性或半洄游性。春夏季5-6月间喜群集于河口,秋季上溯而至江河之上游。
3.达氏鲟
鲟形目,鲟科,鲟属。体长梭形,胸鳍前部平扁,后部侧扁。
头呈楔头形。吻端尖细,稍向上翘。鼻孔大,位眼前方。眼小,均位头侧中央部。口下位,横裂,能伸缩。吻的腹面具2对长触须。鳃裂大。背鳍1个,后位。臀鳍起点稍后于背鳍。胸鳍位低,位鳃孔后下方。腹鳍后缘凹形、尾鳍歪形。幼鱼皮肤粗糙,成体皮肤出现不同程度的光滑面。
体背部和侧板以上为灰黑色或灰褐色,侧骨板至腹骨板之间为乳白色,腹部黄白色或乳白色。同属于洄游性鱼类,但不作远距离洄游。
达氏鲟喜群集于水流缓慢、泥沙底质、富有腐植质及底栖动物的近岸浅水河段活动,为纯淡水定居性鱼类。食物种类完全是淡水类型,为杂食性鱼类,怕强光,怕噪音干扰,喜在夜间安静的环境下摄食。分布于中国长江干支流,上溯可达乌江、嘉陵江、渠江、沱江、岷江及金沙江等下游。
4.白鲟
鲟形目,匙吻鲟科,白鲟属。
体长为2~3米,体重200~300千克,最大的体长可达7.5米。又称作中华匙吻鲟,和生活在密西西比河的匙吻鲟同属匙吻鲟科的物种。另名为中国剑鱼,是中国最大的淡水鱼类。因为其吻部长状如象鼻,又俗称为象鱼。它是体形最大的淡水鱼类之一,因体色较浅而得名。体长梭形,上下颌均具尖细的齿;吻长剑状,其长为眼后头长的1.5~1.8倍,吻部由前到后逐渐变宽,前端钝尖,狭而平扁,基部肥厚。体无骨板状大硬鳞;仅在尾鳍上缘有一列棘状鳞,背部浅紫灰色、腹部及各鳍略呈白粉色。体表光滑无鳞。尾鳍歪形,头、体背部和尾鳍呈青灰色,腹部白色。
白鲟为大型凶猛性鱼类,成鱼和幼鱼均以鱼类为主食,亦食少量的虾、蟹等动物。为半溯河洄游性鱼类。栖息于长江干流的中下游,也可在河口咸淡水水域成活,偶亦进入沿江大型湖泊中,大的个体多栖息于干流的深水河槽,善于游泳,常游弋于长江各江段广阔的水层中;幼鱼则常到支流、港道、甚至长江口的半咸水区觅食。原来分布在海河到钱塘江之间的各大河流,现在主要在长江流域,以及黄海、渤海和东海等近海海域。
每一种生物都值得我们去保护,希望大家能够一起来保护它们,维持生物的多样性!
(来源: 水生动物健康评估)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