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水体变化与鱼类生存之道:鱼类越冬是一场与冬季水体变化规律的博弈

发表时间:2025/01/26 09:01:54  来源:晴天养殖  浏览次数:1984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讲水产里的故事,用养殖人的语境,给你送来一个真材实料的匠心精品文章!

深知养殖从业不易,共谋水产行业繁荣。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不标题党。用养殖人的语境,让你在短时间内享用一份精品!

一、鱼类越冬之挑战重重

冬季对于鱼类来说是一场严峻的考验。随着气温降低,水温也随之下降,大多数鱼类进入越冬期。这期间它们摄食量锐减,活动减缓,新陈代谢变慢,生长近乎停滞,体质愈发虚弱,极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继发鱼病甚至出现死亡现象,给养殖带来不小的损失。据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因越冬问题导致掉膘、死鱼、营养不良等成为常见问题。

例如:在东北地区冰封期长达5个月,低温对鱼类的威胁更为持久;华北地区冬季的12月至次年元月有结冰期,鱼类同样面临生存挑战;华中、华东地区虽极少结冰,但水温变化等因素仍给鱼类越冬带来诸多难题。这不仅关乎鱼类个体的存活,更与渔业养殖的经济效益紧密相连,提高苗种越冬后的健康程度和成活率,直接关系到越冬后养殖时的生长速度、抗病力及饲料成本等实际生产问题。

二、冬季水体的神秘变脸

(一)水温:冷暖的垂直博弈

冬季,水体水温呈现出复杂的垂直变化态势。在结冰的越冬池中,冰下水温存在显著的垂直分层现象。近冰层处水温通常维持在0℃左右,寒意凛冽,恰似寒冬中的冰棱;而自冰层处向下,水温却呈递增趋势,仿若开启一场逆向增温过程。当水深达到1.5米以上时,底层水温可高达4℃,宛如冬季里的一股温热暖流

鱼类仿若精准的“温度感知仪”,能够敏锐捕捉水温变化,冬季时多集群于温暖的深水区域,以此抵御严寒侵袭。然而,一旦采取循环水或补水等增氧举措,这种自然形成的水温垂直分布格局便会即刻被打破,底层水温有可能骤降至0.2℃,仿若温暖的栖息环境被骤然扰动。不过,在停止注水操作后,水温又会逐渐自然回升,只是底层水温一般难以再度回升至先前的4℃水平。水温的这种垂直变化特性,对鱼类的栖息位置有着深刻影响,它们于冷暖水层间穿梭游弋,寻觅最为适宜的越冬栖息之所。

(二)光照:冰下的光影密码

冰下的光照世界隐藏着诸多不为人知的光影密码。除了冰上积雪厚度50厘米以上这种极端情况,冰下水层通常都能迎来一定的光照,仿佛是大自然透过冰层洒下的希望之光。光照度的大小,与冰的透明度积雪的厚度紧密相连,而与冰的厚度反倒关系较小。明冰宛如冰中的 “水晶”,无论厚薄,透光率都颇为可观,可达30%以上,最大甚至能达到63%,让阳光得以尽情穿透;乌冰则像是被蒙上了一层薄纱,透光率一般仅有10%左右,最大为12%;而当覆雪20厘米-30厘米时,冰下便宛如进入了暗夜,透光率大大降低,仅为0.15%,光线被积雪层层阻隔。

有些地方冬季不太寒冷,冰厚大都在40-45厘米左右,且有时中午融化,然后再冻结,这种反复折腾后的乌冰透光性变得极差,虽然冰看起来并不厚,但冰下的透光率却大打折扣。越冬期间,若能及时打扫积雪,让冰层保持较高的透光率,水下的光照度便能基本满足藻类光合作用的迫切需要,这对于改善越冬水质、提高溶氧含量而言,无疑是一场 “及时雨”,为鱼类越冬营造出良好的生态环境。

(三)水质:看不见的微观战场

当池面结冰后,水与空气被冰层无情隔绝,水体瞬间化作一个不受大气影响的独立小天地,一场看不见的微观战争在其中悄然打响。鱼类和水生生物的代谢活动以及有机物质的分解,都只能在这个狭小的空间里进行,氧的消耗和代谢废物的产生,使得水体的理化、生物状况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溶解氧的战场上,结冰后水中溶氧量的变化与池中浮游植物的种类和数量、水生动物数量、底质和冰的透光性等诸多因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冰下水中溶氧主要来源于浮游植物和沉水植物等的光合作用,它们宛如水下的 “制氧工厂”。

水中溶氧量在封冰期的变化趋势,取决于浮游植物的日产氧量和生物及底质等日耗氧量之间的微妙平衡。倘若浮游植物日产氧量大于生物呼吸和有机物氧化等的日耗氧量,那么水中溶氧量则会如芝麻开花节节高,逐日增大;反之,若浮游植物的日产氧量小于生物呼吸及有机物氧化等的日耗氧量,水中的溶氧量便会如泄了气的皮球,逐日减少。

越冬期间,水中的溶氧量和日净产量与池水中浮游植物的种类、数量和冰的透明度密切相关。绿藻(衣藻、小球藻等)、金藻(棕鞭藻、单鞭金藻等)及硅藻(针状菱形藻、角刺藻等)堪称光合作用的 “强者”,日产氧量颇为可观,而隐藻产氧量则相对较少,如同战场上的强弱之分。明冰透光性比乌冰覆雪要好,因此在同样情况下,前者比后者产氧量更多,光线的通透与否直接影响着这场 “制氧竞赛”。浮游植物较少的池塘,水中溶氧量的变化规律较为简单,一般是在封冰后,水中溶解氧便开启了 “下坡路”,逐日减少。

刚封冰时,水中的溶氧量可达11-15毫克/升,尚算充足,随后由于耗氧量大于光合作用产氧量,溶氧量便逐渐降低,在融冰前降至最低谷,有时甚至会降到2-3毫克/升以下,这对鱼类来说无疑是极度危险的 “缺氧红线”。

越冬池溶氧量的垂直分布情况与池水透明度也有着紧密的关联。当池水浮游生物多,透明度低时,冰下照度随水深而递减,各水层的浮游植物产氧量也随照度削弱而递减,再加上底层有机物分解耗氧,仿若一场 “上下夹击”,所以通常表层溶氧量高于底层。但世事总有例外,当冰的透光性好,池水透明度大和水较浅时,光照可如利剑般直接射入底层,整个水层的浮游植物都能正常进行光合作用,加上有时底层的浮游植物量多于表层,此时,底层的溶氧量便会逆袭,常高于表层。

二氧化碳在封冰后的水体中,含量如同失控的风筝,逐渐增多。水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来源于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和水生生物的呼吸,它们如同二氧化碳的 “生产车间”,源源不断地产出。由于二氧化碳的积累,水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逐日增加,据记载,越冬期间水中二氧化碳的最高含量可达174毫克/升,令人咋舌。水中二氧化碳含量一旦超过60毫克/升,便会对鱼类伸出 “有害之手”,超过200毫升/升,更是会直接夺走鱼类的生命;尤其是在缺氧的艰难处境下,二氧化碳增加还会如 “催命符” 般加快鱼类死亡,危险至极。所以,水中保有一定数量的浮游植物至关重要,它们能够利用光合作用这一 “魔法”,降低二氧化碳对水质的恶劣影响,成为鱼类生存的 “守护者”

硫化氢在封冰后缺氧的水体中悄然滋生,它是在还原细菌的作用下,还原水中的硫酸盐和有机物(蛋白质)的矿化分解产生的,如同隐藏在黑暗中的 “杀手”。硫化氢是一种毒性极强的物质,对鱼类而言,哪怕水中含有极微的硫化氢,也如同埋下了一颗 “定时炸弹”,会造成鱼类中毒死亡。同时,它的氧化过程还会如 “贪吃鬼” 般消耗水中氧气,1毫克硫化氢氧化竟需消耗水中1.4毫克的氧,进一步加剧了水体的缺氧危机,让鱼类的越冬之路布满荆棘。

三、鱼类越冬的生存智慧

(一)选好越冬池:温暖港湾的抉择

越冬池堪称鱼类的 “冬季避风港”,其选择至关重要。水深要保证在 1.5米以上,如此才能确保有不冻水层,为鱼类留存一片温暖天地。底质需平坦,淤泥厚度控制在10厘米左右为佳,淤泥既能提供一定养分,又不会因过度分解消耗过多氧气引发缺氧危机。水质方面不宜全部采用原塘老水,最好掺入一半以上新水,使水的透明度小于35厘米,略带肥度,让水中浮游植物成为氧气的 “制造机”。面积大小并无严苛要求,出池便利即可,一般2-5亩较为合适。有些养殖户在选择越冬池时忽视了水深因素,结果在严寒来袭时,鱼类遭遇冻伤冻死;还有的因底质淤泥过厚,越冬期间水体缺氧,导致鱼类大量死亡,这些教训都警示着选好越冬池的重要性。

(二)调节水质:清澈水源的守护

调节水质是鱼类越冬前的关键一环。地下水有机物及有害生物极少是理想的越冬水源,换水操作最好在10月底以前完成。培肥水体也不可或缺,在越冬冰封前向池塘增施少量氮肥和磷肥,促使藻类繁衍形成优势种群,为冰封后的鱼类输送充足氧气。尿素每亩用量2-3公斤就能助力浮游生物生长。微生物菌剂在此时也能大显身手,光合细菌、乳酸菌、枯草芽孢杆菌、EM菌等,少量多次投放可分解有害物质,保持水体氨氮在0.2毫克/升、亚硝酸盐在0.01毫克/升以下,稳定水质。有养殖户在换水时操作不当,水温骤变,致使鱼类应激死亡;还有的施肥过量引发藻类爆发,造成水体缺氧,这些都凸显了科学调节水质的必要性。

(三)合理投喂:能量储备的关键

越冬前的强化投喂与延续停食时间关乎鱼类能否顺利越冬。10月下旬起就应投喂高蛋白质的配合饲料,延长投料时间,只要鱼要吃或多或少都尽量喂些料,让鱼体积累充足物质与能量,增强体质。常见温水性鱼类虽在水温10℃以下摄食减少,但像鲤鱼、鲫鱼、草鱼等,水温低于10℃时仍有短时间进食欲望,所以在晴好天气的下午仍应少量投喂。推迟停食时间,提升免疫力和抗病力,减少 “掉膘”。曾有养殖户未重视越冬前投喂,鱼类入越冬池后体质虚弱疾病频发;还有的过早停食,鱼儿越冬时能量储备不足,死亡率大增,合理投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四)防治鱼病:健康体魄的保障

冬季苗种易患多种疾病,比如赤皮病、水霉病、小瓜虫病等。赤皮病由荧光假单胞菌侵染引发,病鱼体表出血发炎、鳞片脱落;水霉病多在鱼类刚入越冬池时,因并塘、拉网致鱼体受伤,水霉菌乘虚而入,病鱼体表菌丝丛生呈棉絮状;小瓜虫病则是多子小瓜虫寄生所致,病鱼体表、鳃部布满小白点。预防鱼病关键在于避免鱼体受伤,在捕捞、运输、放养过程中操作务必精细,苗种入池前用3-5%的食盐水浸洗。

药物防治也不可少,针对各种鱼病采应相应的渔药及时施治,不能拖延。有养殖户在并塘时粗心大意,鱼体伤痕累累,入越冬池后水霉病肆虐;还有的未及时发现鱼病,延误治疗造成大量死鱼,可见防治鱼病容不得丝毫懈怠。

四、越冬管理的精细艺术

(一)放养密度:和谐共处的平衡

放养密度是鱼类越冬的关键一环,直接关系到鱼类在越冬期间的生存空间与资源分配。若放养密度过大,鱼儿们在有限的水体中会显得格外 “拥挤”,氧气、食物等资源竞争激烈,极易导致缺氧、水质恶化等问题,使鱼类生存压力倍增;反之,放养密度过小,水体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不仅浪费养殖空间,还会影响经济效益。一般而言,对于底质优良且能够及时补水的静水越冬池,每立方米水体放养1公斤鱼类较为适宜;而对于无法补水的完全静水越冬池,密度则需减半,最多每立方米放 0.5公斤,如此才能让鱼类在越冬期间和谐共处,安稳度过寒冬。

(二)并塘操作:温柔迁移的要点

鱼类越冬,当水温降至10℃以前时,拉网过程要如同对待 “易碎品” 般细致规范,动作轻柔缓慢,避免鱼体因碰撞、刮擦而受伤。一旦鱼体受伤,水霉等病菌便会乘虚而入,在低温环境下肆虐,给鱼类健康带来极大威胁。在水温10℃以下尽量不动网捕苗。在苗种入池前,用 3-5%的食盐水浸洗5-10分钟,就像给鱼儿们披上一层 “防护铠甲”,能有效杀灭体表病菌,降低发病风险,为它们的越冬之旅保驾护航。

(三)破冰增氧:呼吸畅通的秘诀

寒冬腊月冰层封冻池塘,水下的世界宛如被捂住了口鼻,氧气供应变得捉襟见肘。此时,破冰增氧成为保障鱼类生存的关键举措。每天清晨和傍晚,当气温较低时用工具在冰面上砸出冰眼,每亩水面砸出的冰眼面积以5-6平方米为宜,且务必将砸碎的冰块及时捞出,防止其再次冻结,阻碍氧气交换。同时,可适量加水融冰让新鲜的空气融入水中,为浮游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充足的二氧化碳,增加溶氧。这一举措如同为水下世界打开了一扇 “呼吸之窗”,有效防止鱼类因缺氧而发生 “泛塘” 悲剧。

(四)清扫积雪:光照之路的疏通

冰上积雪犹如一层厚重的 “遮光帘”,会大大削弱冰下光照强度。当积雪厚度超过2厘米时,务必及时清扫,绝不能让其遮挡阳光。对于近塘边的积雪可手持工具人工扫除;而远塘边的积雪,不妨采用冰上冲水的巧妙方法,利用水的温度将积雪化解,让冰层重新变回 “透亮” 的明冰。如此一来阳光便能毫无阻碍地穿透冰层照亮水下世界,为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充足动力,源源不断地制造氧气,为鱼类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

(五)补充新水:水量平衡的维持

对于那些存在漏水问题的池塘,及时补充新水尤为重要。但补水过程需把握好 “火候”,每次补水量不宜过多,以不超过5厘米为宜,否则容易引发冰下水体对流,使底层缺氧的冷水上泛导致鱼类缺氧浮头,如同惊扰了鱼儿的 “宁静梦乡”。若池水过肥,有机质耗氧量大,还可通过砸冰、开动增氧机曝气等方式,为水体注入 “活力氧气”,确保水中溶氧充足。在无法破冰或开动增氧机时,开动鼓风泵向冰下送气增氧,也能解燃眉之急,维持水体的生态平衡。

五、越冬后管理:迎接新生

当冰消雪融,春天的脚步悄然临近,鱼类也迎来了越冬后的新生。此时,切莫掉以轻心,及时检查水质状况,查看溶氧、pH值、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指标是否恢复正常,这是为鱼类开启新生活的关键一步。仔细观察鱼类的体质状况,留意是否有鱼体消瘦、体表损伤、疾病感染等迹象。此外,使用铜铁合剂加碘制剂全池泼洒,进行杀虫杀菌,能够有效预防低温过后诱发的鱼类越冬综合症,为鱼类新一年的生长筑牢健康防线,让养殖户在新的养殖季收获满满。

六、总结

鱼类越冬是一场与冬季水体变化规律的博弈,涉及水温、光照、水质等诸多因素。养殖户们需精心挑选越冬池,科学调节水质,合理投喂,防治鱼病,精细管理越冬过程,做好越冬后检查与养护。只有深入了解鱼类越冬需求和水体变化规律,采取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才能保障鱼类安全越冬,减少损失,提高渔业经济效益,让渔业养殖在寒冬之后迎来生机盎然的春天。

       (来源:晴天养殖;备注:文章有小幅修改)

鱼类越冬相关文章:

养殖鱼类缺氧浮头的应对思路

浅谈池塘养殖鱼类缺氧浮头的防范急救和应对思路

鱼儿浮头“起水”不都是缺氧惹的祸:溶氧低浮头,溶氧不低仍浮头,起因不同防控方法也各异

解析鱼类的浮头和泛池:缺氧往往给养鱼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阴雨天鱼塘缺氧现象犹应重视:阴雨天引发缺氧的原因和应对措施

(备注:知乎号"渔人刘文俊"欢迎您的光临!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不标题党。本文内容和图片大多来源于网络资料,如有异见请告知,欢迎指正和留言讨论,如有不同见解或者内容补充请私信或留言或评论分享!)

声明:本站属公益性没有商业目的的网站,上列文章仅供个人学习参考。本站所发布文章为原创的均标注作者或来源,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许可转载的请注明出处。本站所载文章除原创外均来源于网络,如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

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