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东人的鲹鱼河——“鲹”字你念对了吗?

发表时间:2022/07/18 22:12:36  来源:会东发布  作者:中共会东县委宣传部  浏览次数:5181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古老的鲹鱼河

在四川省西南部,螺髻山脉南缘,流淌着一条清清的河流,由北到南纵贯会东县全境后,在河门口汇入金沙江奔向东海。

会东人的鲹鱼河——“鲹”字你念对了吗?

站在高高的鲁南山上放眼望去,于群山中蜿蜒而来的那条河流中段,有一个坝子——鲹鱼坝,虽然并不算大,但对于地处横断山脉南部褶皱山中切割地带的会东来说,实属难得。

会东人的鲹鱼河——“鲹”字你念对了吗?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水,为生命之源,有水的地方总显得那么有灵气、有生机,这,也许就是自古以来人们多会选择逐水而居的原因吧。

建置可追溯至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的鲹鱼河流域也不例外,上世纪八十年代,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小岔河古人类居住遗址上,发掘了新石器时期人类制作的石斧、石锛、石钺等生产生活用具;在小岔河东汉墓出土了铜案、铜雀、铜带钩等青铜器。从文物考古角度,足以让我们去体味这片土地悠久的、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许多人都知道,会东有条鲹鱼河,鲹鱼河里有鲹鱼。

是的,由于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涵养,长期以来,鲹鱼河水流清澈,生活在河里的淡水鱼种类颇多,如会东人称的白条鱼、细鲢鱼、马棒鱼、石巴子、钢鳅、钢鞭、沙咕噜,等等。

生在河畔、长在河畔,清清鲹鱼河是儿时小伙伴们戏水的天堂,依稀记得,河畔老人曾说过,原来的鲹鱼指的是河中的白条鱼。如今,人们普遍把以前的细鲢鱼叫做鲹鱼。

或许是因为这条河里盛产鲹鱼的缘故,会东的先民们才把这条河称为鲹鱼河吧;

或许因为这条河,河畔的那个坝子才被称为鲹鱼坝,坝子上原来那条街,才被称为鲹鱼街……或许,这些或许,已经无从去考证了。

但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漫漫历史长河中,这一方山水、这一方人,和这个“鲹”字早已结下不解之缘——会东人赋予了它特定的称谓,它也以一种民俗文化符号的姿态,给会东留下了明显的标记。

“鲹”给会东人带来的别样情结

关于这个“鲹(鰺—鯵—鲹)”,当地先民书如斯,曰其“cān”。不知经历了多少时代变迁,它除了字形由繁体变为简体而外,人们一直沿用它古老的、约定俗成的读音——“cān”。

时间到了二十世纪末,县内有人对这个字的传统读音提出了疑义,认为这个字应当读“shēn”。

一石激起千层浪,自此以后,越来越多的、对会东怀有深厚情结的人开始关注此事,分歧也就随之产生了。有的支持上述观点,有的觉得应该保留传统读音。讨论一直在继续,分歧也一直在继续。

2015年,随着会东县撤乡并乡建镇工作的结束,一个新的行政区划名称诞生了——鲹鱼河镇。于是,这个“鲹”字不可避免地、更加频繁地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而关于它的名称(写法和读音),却困惑着越来越多的会东人。

按一般工具书上查阅得到的结果,改读“shēn”吧,就意味着舍去了那个充满感情的传统读音,纠结的心里似乎有不可言状的别扭;按传统习俗读“cān”吧,苦于在许多工具书上均没找到支持的依据,担心别人笑话自己没“文化”。

无奈之下,一些人开始采取了一种变通处理的方式,即,当需要读出这个字音时,将“鲹”改写为“参”,以符合它的传统读音;当不需要读出这个字音的时候,又将它写成“鲹”,以图保留其传统韵味,这样的变通处理,自然也不能两全。

相悖也罢,别扭也罢,不能两全也罢,这个字它可不顾及你的苦衷,总是爱频繁跳入你的眼帘,还要你去读出它来。

这个跟会东有着特殊渊源的字,铁了心似的要多折腾一下会东人的脑细胞,好像你不考读出它的正确称谓,它就不会善罢甘休一样。这样的情结似乎也合乎情理吧,谁让我们和它如此有缘呢?

那么,在会东特殊语境(用于鱼名、河名、地名时)下,这个“鲹”字,究竟该怎样写、怎样读呢?对此,笔者认为:应该保留它的传统名称——写如“鲹”,读其“cān”。

“鲹”在会东特殊语境中的读音考辨

首先,笔者认为,应尊重地域民俗习惯来确定“鲹”的读音。地名既是当地百姓创造的,也是为地方百姓服务的,读音往往是约定俗成的。

有关语言学家认为“地方名称要听从地方的读音,不能乱取消。”地名是地方文化的载体,而且就活在人们的口头上。

地名及其读音,包含着地域民族特殊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对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名读法,不能简单地、轻率地予以否定。

无可辩驳的一个客观事实是,在会东境内跟地名、鱼名相关联的时候,当地人民自古以来对“鲹”的读音都是“cān”,并世代相传

在这样的读音里,究竟包含了什么样的、来自远古的文化信息?今天的我们,虽然已经无法去准确表述,但是,应不应该在坚守民族文化的过程中去体会、去考量、去寻觅呢?

会东人的鲹鱼河——“鲹”字你念对了吗?

毫无疑问,尊重历史,尊重民俗,应当持肯定的态度

会东人的鲹鱼河——“鲹”字你念对了吗?

受一些人对“鲹”的传统名称提出疑义的影响,早在1985年,凉山州人民政府曾根据会东县人民政府的意见,以凉府发[1985]238号文向四川省地名委员会申请订正“鲹鱼区”的名称。对此,四川省地名委员会在给凉山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并会东县人民政府《关于订正“鲹鱼区”名称的复函》(川地名[1986]第4号)中,已有如下明确回复:

会东人的鲹鱼河——“鲹”字你念对了吗?

一、鲹鱼河的名称不宜更改。1981年地名普查时,因当地群众对“鲹”字读音(shēn)生疏,将“鲹鱼河”改为“参鱼河”。鲹鱼河之名,因河里产鲹鱼而得名。虽然参的读音之一与鲹音同,但字义各异,不能相互代替。所以应将“参鱼河”仍复为“鲹鱼河”。

二、鲹鱼区的名称,以不订正为好。鲹鱼区因鲹鱼河贯穿其境而得名。这是符合行政区划名称“一般按当地地名命名”的原则的。因此,区名以不订正为好……

其次,汉字是祖先创造并传授下来的,随着时代的变迁,有的已经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线,有的已经被岁月湮没,现行有关工具书由于采集渠道不同、或由于容量所限等原因,对一些汉字的诠释也各有差异,出现遗漏亦属正常现象,我们不应该让这样的不足蒙蔽了眼睛,从而让自己陷入迷局

会东人的鲹鱼河——“鲹”字你念对了吗?

关于这个“鲹”字的读音之所以被误导和误读,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跟某些工具书本身的局限有关。比如《新华字典》是这样标注的:“鲹shēn 鱼名。身体侧扁,侧面呈卵圆形,鳞细,生活在海中。”(见《新华字典》第10版,434页。)这类工具书的标注虽略有不同,但其共同点是:都只局限于一个读音,即“shēn”,并且确定这种鱼是一种海洋鱼。

会东人的鲹鱼河——“鲹”字你念对了吗?

如果只以此类工具书为标准,来否定“鲹”在会东的传统读音,这是片面的、不准确的。既然这是一种海洋鱼的读音,将它冠用于一条内陆淡水河流里的鱼类上,是不是有张冠李戴之嫌?

会东人的鲹鱼河——“鲹”字你念对了吗?

二是一些人认为,是会东的先民把这个字的读音弄错了,所以有必要去纠正它。其实,祖先们掌握和使用汉字的能力,是今天的我们远远所不及的。以前的许多字,先民们可书可读,我们却未必?现在的我们,已经在把越来越多的汉字作为难字来处理了。

会东人的鲹鱼河——“鲹”字你念对了吗?

中国自隋唐开始实行的科举制度,影响深远而广泛,在这样的制度下,先民们延续着驾驭汉字的卓越能力。

会东人的鲹鱼河——“鲹”字你念对了吗?

会东的历史是十分悠久的,除了古代当地的土著民族外,历史上,因600年前明朝洪武年间的百万大移民、“湖广填四川”等原因,大量的移民从湖广、江浙等中原地区、东南沿海一带迁入会东,那些移民带来的先进文明和会东土著文明相融合,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地域民族文化,并世代传承。

会东人的鲹鱼河——“鲹”字你念对了吗?

在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地方、一个有2100多年建置的地方、一个600多年前就有中原、东南沿海先进文化融入的地方,先民们把握、使用文字的能力是不容小视的。

如果这个“鲹”字的读音是先民们读错了,要修改它,也不会等到传统文化逐步丢失的今天,历代那些饱读诗书、受科举制度淬炼的众多官员、士绅、文人早就已经修正它了。

第三,否定“鲹”在会东特殊语境下的读音,是以不了解、不尊重会东民俗文化及其存在理由为前置条件的。殊不知,这样草率的、片面的否定,有可能将这个字音中蕴含的、经千百年岁月积淀起来的文化内涵,毁于口眼开合之际。

那么,会东先民呼“鲹”为“cān”的依据在哪里呢?让我们来看看《汉语大字典》第7卷、第4712页对“鰺”的标注:

“(一) sāo 《龍龛手鑒》桑刀反。同‘鱢’。腥味。《龍龛手鑒·魚部》:‘鰺’,同‘鱢’。《字彙·魚部》:‘鰺,鱢字之譌。’

(二)shēn 鰺科鱼类的总称。形体方长或卵圆型,尾柄细小,头侧扁,口大。为大型或中型海鱼,生活在水的上层,盛产于亚热带海洋中。种类多,分布广,经济价值很大。常见的种类有竹荚鱼、圆鰺、鰤等。

(三)cān 同‘䱗’。《正字通·魚部》:‘鰺,俗以为䱗鰷之䱗。’”

根据该书第三项标注,“鲹”与“䱗”的关系是异体字,音“cān”。让我们再来看看该书(《中华大字典》第7卷、第4691页)对“䱗”的标注:

“䱗cān 《集韻》千安切,贫寒清。白鰷。《集韻·寒韻》:‘䱗,魚名。’《正字通·魚部》:‘䱗,白鰷别名。’徐珂《清稗類鈔·動物類》:‘白鰷,産于淡水,大者長尺许。形狹長,背淡黑微青,腹白鱗細,好群游水面,一名䱗魚’。参見‘鰷’”。

《汉语大字典》第7卷及其所列典籍标注,可以明了“䱗”和“鰺”的读音、字义及相互关系:会东的“鲹鱼”,原本是“䱗鱼”,只不过是在使用文字时,这个“䱗”采用了它的异体字“鲹”而已;对“䱗鱼”的描述,与会东“鲹鱼”(当地先辈人称的白条鱼)的性状、特点是吻合的;“䱗”和“鰺”的读音均为“cān”。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自古以来,会东人民关于“鲹”的传统读音——“cān”,是非常准确的,并没有错

结语:由“鲹”想开去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遗产。

其中,勤劳智慧的祖先们创造的、世界独一无二的汉字,伴随着华夏民族的奋斗史一路走来。历史上,为了应用方便,曾对汉字进行了多次简化,某些汉字所蕴含的原始信息(包括读音)逐步淡化或丢失,至今,一些普通工具书上已经看不到或不能完整地诠释它们了。

会东人的鲹鱼河——“鲹”字你念对了吗?

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时,争夺文化的现象将不可避免,正因为中华文化的优秀,自然将会成为被觊觎、被抢夺的对象。比如,有报道称,某国学者经过“研究”认为,汉字是他们的先民“创造”的,建议政府向联合国“申遗”就是例证。对此,我们是否已经做好了迎接挑战的准备?

会东人的鲹鱼河——“鲹”字你念对了吗?

面对珍贵的文化遗产,如果我们不去传承它、保护它、研究它,在不经意间,要么就会逐步丢失,要么就会成为别人的文化。到那时,我们何以面对祖先?

会东人的鲹鱼河——“鲹”字你念对了吗?

对于包括民俗在内的传统文化,只有尊重它,才有利于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会东人的鲹鱼河——“鲹”字你念对了吗?

只有尊重它,才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

只有尊重它,才有利于提高文化软实力。

会东人的鲹鱼河——“鲹”字你念对了吗?

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应该用科学的、严谨的态度来对待和坚守自己的民族文化。让我们从身边事做起,在会东,让我们准确地解读这个“鲹”,让它回归本来面目,让人们通过类似的符号,去细细品读这一方山水、这一方人的风情吧。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