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时候青、草、鲢、鳙走上了我们的餐桌?

发表时间:2022/07/10 18:19:17  来源:黄蜂刺  浏览次数:3364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如今,全国各地的菜市场或超市都能买到鲜鱼,可是70年前,这纯粹是幻想。自古以来,被称为四大家鱼的青、草、鲢、鳙,可以在池塘里生存,却无法在池塘里环境繁殖,种苗的获得只能在江河里捕捞。因为没有人工繁殖技术,不管想吃鱼还是池塘养鱼,都必须前往特定河流捕捉。人工加上运输费用,让鲜鱼的价格变得极为高昂,远离江河湖海的地区,鱼纯粹是奢侈品。

啥时候青、草、鲢、鳙走上了我们的餐桌?

繁体异体字“鲜”

繁体字“鲜”有种写法是三个鱼字组合在一起。“鱼”是古人最重要的肉食来源,三“鱼”组成的“鲜”字,众鱼堆积,理应形容鱼很多的意思,然而《说文解字·鱼部》“鱻,新鱼精也。从三鱼,不变鱼。”段玉裁注:“此释从三鱼之意,谓不变其生新也。”可见,许慎所说的“新鱼精”的意思是指新鲜的鱼,没有变质的鱼。

《平凡的世界》第三部中有一个“鱼刺事件”。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双水村村民田海民夫妻办起了养鱼场,送给全村每家几条鲜鱼。村里绝大部分人没吃过鲜鱼,有人认为“过去皇上吃的就是这东西”,有人不敢吃这面目狰狞的怪物,有的连皮带刺吞下去,卡住了喉咙。

我国家鱼养殖大致有两个里程碑,一个是春秋时代范蠡著《养鱼经》,另一个便是钟麟的家鱼人工繁殖技术获得了成功。

淡水养殖鱼苗世代依赖打捞,直到建国后,依然如此,每到生产季节,人们就会集中到长江、珠江等地的鱼苗产区,疯狂抢购鱼苗,再运回各地,这些鱼苗的成活率仅有20%左右。如果能掌握源头性的鱼苗的人工繁殖,就相当于掌握了水产养殖的命门。事实上,长期以来,很多中外学者都在研究这一问题,但都失败了。因此有外国专家断言,“家鱼是不可能繁殖成功的”。

30 年代的时候,我国学者开始利用江中的家鱼进行人工授精和孵化试验,获得成功。但要克服长途运输和鱼苗供应不足的问题,需要实现家鱼的完全人工繁殖,也就是以池养的鱼作为亲鱼进行产卵、受精、孵化。破解这个难题的是,四大家鱼人工养殖之父钟麟老先生(1915年10月29日——1996年3月)。1951年,钟麟筹建了广东省水产研究所。1953年,他主持研究的“家鱼人工繁殖”课题正式立项。在江边砌起了与江水相通、模拟自然生态条件的三亩试验池。以当时广东紧缺,同时养殖周期较短的鲢鱼、鳙鱼入手,经过两年的反复测试和观察,证明了在池塘养殖环境下,如果有一定的水流刺激和足够的营养提供,鲢鱼和鳙鱼性腺是完全能发育成熟。这就代表了它们有可能在池塘进行产卵。鱼要产卵,还需要必要的生态条件,那就是江水陡涨和流速加大。

1958年,钟麟和助手反复讨论,决定用生理和生态相结合的办法,最后进行试验。他们建设了一个60平方的卵池,用砂铺底,以形成高水位和水流;同时,用鲤鱼脑垂体制成针剂注射亲鱼(性腺发育成熟的鱼),促其产卵。在经过三次失败之后,终于在第四次成功使鲢鱼和鳙鱼人工授精。而人工受精的鲢鱼、鳙鱼成功产下了受精鱼卵,经过17小时左右的发育,孵出了一万余尾鲢鱼和两万余尾鳙鱼,而这些就是世界上第一批人工繁殖的家鱼苗。在这之后,草鱼和青鱼的人工繁殖也相继获得成功。钟麟的成功试验,奠定了市场化养殖家鱼的基础。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