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等海产经济鱼类---鲳
鲳是鲳属(Pampus)鱼类的总称。又称车扁鱼、白鲳、镜鱼。属硬骨鱼纲、鲈形目、鲳科。上等海产经济鱼类。分布于印度洋北部沿岸、西太平洋浅海,也见于西非沿岸。中国沿海均产。
形态特征
体卵圆形,很侧扁;尾柄短。头小吻短钝。眼小。口小,前位。上下颌牙细小,1行。食道有一侧囊,囊内具乳头状突起,密具小棘;基部有辐状骨质根。鳃耙粒状。体被小圆鳞。侧线上侧位。背鳍具4~9鳍棘,幼鱼棘明显,33~49鳍条,有时最长鳍条可伸越尾柄。臀鳍具3~9鳍棘,最长鳍条亦可伸达尾鳍中部。无腹鳍。尾鳍分叉。体背部青灰色,腹部乳白色。(见图)
灰鲳
种类与分布
鲳的种类不多,产中国有三种:
①银鲳(Pampus argenteus)。背鳍和臀鳍前部鳍条稍延长,镰刀状,不伸达尾鳍基。吻突出,头部后上方侧线管的腹分支丛向后仅伸达胸鳍1/3处上方;体青灰色,各鳍浅灰色;椎骨38~42个。分布于印度沿岸,东至中国、日本。中国沿海均产。
②灰鲳(P.cinereus)。背鳍和臀鳍前部鳍条常延长,镰刀状,向后伸达尾鳍基。吻突出,头部后上方侧线管的腹分支丛向后伸达胸鳍2/3处上方;体灰黑色,各鳍灰黑色。分布于南海、东海及日本。
③中国鲳(P.chinensis)。背鳍和臀鳍后缘截形,下颌突出于吻端;体暗灰色,各鳍灰黑色;椎骨30~33个。分布于印度沿岸,东至中国、日本。此外,还有一种西非鲳(P.fiatola),背鳍具48~51鳍条,臀鳍具35~38鳍条;椎骨42~45个。分布于非洲西岸、南非的好望角沿岸、地中海沿岸各国及大西洋加那利群岛。很常见,年产500~600吨,为该海区经济种类。
生物学特性
鲳是近海洄游性中上层鱼类,平时分散栖息于潮流缓慢的海区,产于中国的鲳冬季(1~3月)在黄海南部和东海水深80~100余米的弧形海沟里越冬,栖息水深一般不超过130米,在早晨及黄昏时处于水的中上层,不甚活跃,喜在阴影中集群,冬季栖息水层较深,晚上上浮水面。成鱼主要摄食栉水母、底栖动物、虾和小鱼。幼鱼主要摄食箭虫、桡足类、端足类、多毛类、小鱼等。
鲳的越冬场有三处:
①济州岛邻近水域越冬场。位于32°~34°N,124°E以东,水深80~100余米,适温范围10.0~17.0℃,适盐范围为33.0‰~34.6‰,以银鲳占优势。
②东海北部外海越冬场。位于29°~32°N,125°30′~127°30′E,适温范围11.0~18.0℃,适盐范围33.0‰~34.6‰,亦以银鲳居多。
③温台外海越冬场。位于26°30′~28°30′N,122°30′~125°30′E,水深80~100米,适温范围12.0~19.0℃,适盐范围34.0‰~34.8‰,以灰鲳占绝对优势。
银鲳的生长速度在2龄前较快,而后逐年递减,如在长江口区夏季出生者,尤以7~9月生长更为迅速,1龄鱼叉长120~140毫米,约有70%个体达性成熟(年间增长第一年最大可达140毫米,第二年为59毫米,第三年为45毫米)。2龄鱼叉长200~212毫米。3龄鱼叉长236.2~240毫米,5龄鱼叉长265~271毫米。灰鲳的生长速度在3龄前生长较快,大部分进入性成熟,尔后趋于缓慢。雌鱼最大年龄为11龄,雄鱼最大年龄为6龄。银鲳一般体长为250~300毫米,大者可达600毫米,重3千克。中国鲳一般体长为130~140毫米,重130~160克,大者可达300毫米。
鲳的产卵场在港湾及海岛缓流处、沙滩水深10~20余米一带。或水深30米以内河口附近的混浊水域。主要产卵场有:海阳—乳山近海,海州湾、吕泗洋、舟山群岛近海,闽东和广东近海。黄海南部和东海的银鲳又可分为夏季产卵和秋季产卵。夏季产卵群体在5~8月产卵,盛期为6月,适温范围为13.5~21.5℃,最适温度为15~17℃,适盐范围16‰~34‰;秋季产卵群体较小,9~10月产卵,适温范围22~27℃。银鲳产卵期雌、雄比例接近1∶1,平时雌鱼多于雄鱼,为2∶1。一般雌鱼叉长达250毫米,体重500克前后开始性成熟,雄鱼叉长220毫米者大部分性成熟。银鲳属分批产卵类型。卵浮性,具1油球,卵径0.43~0.45毫米,卵膜较薄,浅黄色,怀卵量3.9万~24万余粒,一般13万~18万粒。受精卵在25.6~26.4℃约24小时孵出,一天后仔鱼全长3.15~3.65毫米,全长4.1毫米时卵黄囊已被完全吸收。
每年春季,水温回升,在越冬场的鱼群向近海、外海作产卵洄游。济州岛邻近水域的越冬鱼群,除游向朝鲜西南沿海产卵外,4月开始向大沙渔场游来,其中有的继续北上至渤海和黄海北部产卵,有的向西北移动。5月中旬主群分批进入海州湾南部近岸产卵。东海北部外海的越冬鱼群,一般自4月开始,随暖流势力增强向西—西北方向移动(舟山渔场、长江口渔场),5~6月在舟山群岛沿岸浅海处产卵。产卵后分散索饵,秋季南下。温台外海的越冬鱼群,于5~6月洄游于浙、闽近海产卵场产卵,向北不超过长江口。7月产卵基本结束。
灰鲳主要产卵场在温台外海,每年4月,鱼群沿15.0~19℃等温线向浙、闽近海作产卵洄游,4~5月鱼群继续北上,抵达长江口以北近海,6月中上旬,随着性腺的发育成熟,鱼群进入吕泗近岸产卵,产卵场位置与银鲳相同。渔期一般开始于银鲳汛的后期,适温范围18~28℃,最适水温22~26℃,6~7月另一部分鱼群进入闽东的四礵列岛,在嵛山南北和七星附近产卵。产卵后鱼群作索饵洄游,秋季水温下降,鱼群往东南外海作越冬洄游,在东海北部外海和济州岛附近水域越冬的灰鲳鱼群的产卵洄游大致和银鲳相同,在黄海南部产卵。
灰鲳的1龄鱼中有6%左右的雄鱼开始性成熟,雌鱼尚未成熟;2龄鱼中雄鱼全部达到性成熟,雌鱼开始性成熟;4龄鱼才全部达到性成熟。灰鲳属于分批产卵类型,第一次的平均排卵率为50%,第二次为34%,全汛为84%。卵浮性,球形,具1油球。怀卵量6.2万~65.5万粒,一般为22.52万粒。中国鲳4~5月在广东沿海繁殖。
渔业利用
鲳为印度—太平洋区经济鱼类。世界年产量为10万~12万吨左右,如1987年为10.16万吨(不包括中国)。主要生产国家和地区除中国外,有印度(4.27万吨)、南朝鲜(1.63万吨)、印度尼西亚(1.06万吨)、日本、美国。在中国,鲳是东海区的上等食用鱼类,历来作为兼捕对象,产量低。20世纪60年代以前,东海区总产量只有0.3万~0.5万吨,由于改进捕捞工具,自70年代来已逐步发展成专业捕捞。东海区鲳鱼的常年产量约为5万~6万吨,其中群众渔业的产量为2万~3万吨。机轮渔业年产量在1万吨以下。由于江苏近海是黄海鲳、东海鲳的主要产卵场,近年捕捞强度过大,资源受到影响。捕捞鲳的专门渔具有江苏的鲳流网,福建的鲳鱼帘,也有用底拖网、围网、打洋网、围罾进行捕捞。定置网主要捕捞鲳的幼鱼。鲳肉味美。一般鲜销、制罐。鱼鳞可制发光材料。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