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说海水鱼---鲱类鱼类

发表时间:2021/07/24 02:04:10  浏览次数:5802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鲱类鲱科(Clupeidae)鱼类的总称。属硬骨鱼纲、鲱形目。世界重要中上层海洋经济鱼类。广泛分布于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各海域,有些种类生活于江河、湖泊中。

形态特征 

体椭圆形或长形,颇侧扁。头侧扁。吻不突出。口前位,上下颌约等长。口裂向后伸达眼的前方或下方。牙小,细弱或无。鳃盖后下缘常内凹。鳃盖膜分离,不与峡部相连。体被圆鳞,鳞薄,易脱落,纵列鳞40~50。无侧线或仅存在于体前部数鳞上。腹部圆或侧扁,常具棱鳞。背鳍中位,有时后位,基部短,极少无背鳍。臀鳍一般基部较长。腹鳍中大或小,常位于背鳍基下方。尾鳍叉形。椎骨40~56个。(见图)

油鲱

种类与分布 

世界鲱类有6亚科65属212种,中国有4亚科12属20种。

圆腹鲱亚科(Dussumieriinae)腹部圆钝,无棱鳞。分布于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热带、亚热带水域。有4属12种。世界年产量在万吨以上的种类有尖圆腹鲱(Dussumieria acuta),见于印度洋北部沿岸至南海。脂眼鲱(Etrumeus teres),见于大西洋北美及南美洲北部沿岸、印度洋非洲东岸至中国、日本,也见于太平洋东部美洲沿岸。为重要经济鱼类之一。怀氏脂眼鲱(E.whiteheadi),仅见于南非。此外,产量较少但较常见的有圆腹鲱(D.elopsoides),见于印度洋非洲东岸至中国、菲律宾、澳大利亚南部。

鲱亚科(Clupeinae)腹部具棱鳞,上颌中间无缺口,无颌牙,辅上颌骨2块。分布于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热带和亚热带海域。有16属72种。不少种类为世界重要海产鱼类,年产量在10万吨以上者有黍鲱(Sprattus sprattus),见于地中海及北欧沿岸。沙丁鱼(Sardina pilchardus),见于东北大西洋从冰岛南部至北欧、地中海诸国及非洲西岸的塞内加尔。加州拟沙丁鱼(Sardinops caeruleus),见于北美太平洋沿岸。南美拟沙丁鱼(S.sagax),见于秘鲁至智利(5°~38°S)沿海。远东拟沙丁鱼(S.melanostictus),见于中国、朝鲜、日本沿岸至前苏联远东海区,重要海洋经济鱼类。长头小沙丁鱼(Sardinella longiceps),见于印度洋北部沿岸。金色小沙丁鱼(S.aurita),见于大西洋美洲及非洲沿岸,也见于地中海。驼背小沙丁鱼(S.gibbosa),见于印度洋非洲沿岸至菲律宾及中国台湾。巴西小沙丁鱼(S.brasiliensis),见于大西洋加勒比海及巴西沿岸。大西洋鲱Clupea harengus),见于北大西洋东西沿岸各海区。太平洋鲱C.pallasii),见于北太平洋亚洲及北美沿岸,中国产于黄海。犁腹小鲱(Clupeonella cultriventris),见于黑海、里海、亚速海及其河流。此外,尚有后丝鲱(Opisthonema libertate)和隆背鲱(Strangomera bentincki),分别见于东太平洋中美洲和智利沿岸,虽年产量不及10万吨(约3万~5万吨),但在当地亦是重要经济种类。

颌牙鲱亚科(Pellonulinae)腹部具棱鳞,上颌中间无缺刻,多数种类上下颌具小牙或犬牙,辅上颌骨1块。分布于西非、中非、南非、马达加斯加岛、印度南部至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南部各江河湖泊中。有23属43种。年产量数千吨以上的有杂棱鲱(Poecilothrissa moeruensis),见于扎伊尔和赞比亚的姆韦鲁湖(Mweru Lake),1980年产3500吨。带棱鲱(Stolothrissa tan-ganicae),见于坦桑尼亚的坦噶尼喀湖(Tanganyika Lake),1983年产3万余吨。小牙湖棱鲱(Limnothris-sa miodon),见于坦噶尼喀湖、扎伊尔的基伍湖(Kivu Lake)及赞比亚的卡里巴湖(Kariba Lake),1983年产3.5万吨。

西鲥亚科(Alosinae)腹部具棱鳞,上颌中间有显著缺刻,无牙,口前位。分布于大西洋、地中海、印度—太平洋热带及亚热带海域。有7属31种。年产量超过万吨的有油鲱(Brevoortia tyrannus),见于大西洋美国东部沿岸。加勒比海鲱(B.patronus),见于墨西哥湾沿岸。筛鲱(Ethmalosa fimbriata),见于东大西洋西非沿岸。西鲥(Alosa pseudoharengus),见于大西洋美国东北部沿岸,可进入淡水,美国和加拿大接壤的五大连池也有产。此外,产量较少但颇为名贵的鲥则见于中国沿海及各大江河。

鰶亚科(Dorosomatinae)腹部有棱鳞,臀鳍具15~18鳍条,背鳍最后鳍条常呈丝状延长,口下位,分布于大西洋北美和中美洲沿岸,印度洋和太平洋各海区及内陆江河。有6属22种。常见的有丝鳍革鰶(Do-rosoma petenense),见于加勒比海沿岸及其江河、湖泊。供食用及游钓金枪鱼的活饵。花鰶(Clupanodon hrissa),见于越南和中国,中国产于南海、东海及其江河下游。斑鰶(Konosirus punctatus),见于中国、朝鲜、日本南部沿海及其江河下游。

鳓亚科(Pristigasterinae)腹部具棱鳞,臀鳍鳍条30以上。分布于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热带和亚热带海域。有的种类进入江河,生活于淡水中。有9属34种。常见的有鳓(Ilisha elongata),见于中国、朝鲜、日本南部沿海。为中国重要经济鱼类之一。非洲鳓(I.africana),见于非洲西部沿海,西非经济鱼类之一。亚马孙鳓(I.amazonica),仅见于巴西亚马孙河流域。

生物学特性 

大部分鲱类如沙丁鱼、远东拟沙丁鱼、油鲱、长头鲱、黍鲱、大西洋鲱太平洋鲱等为中上层暖水或温水性近岸集群洄游性鱼类。一般不见于外海和大洋。每年春季至夏季,沿岸水温升高,鱼群向近岸移动作生殖洄游,洄游距离200~300千米。秋季在近岸进行索饵洄游,冬季沿岸表层水温下降,鱼群游向较深海区越冬。有的鲱类具溯河性,如鲥在每年4~5月由海中溯河进入中国长江、钱塘江、闽江、珠江中上游河段产卵。蓝背西鲥(Alosa aestivalis)每年4月沿美国东海岸溯河至中上游产卵。犁腹小鲱则由黑海沿岸上溯各江河产卵。西鲥则在海中作短距离移动,再进入江河及五大连池产卵。有的种类如澳大利亚黍鲱(Sprattus novaehollandiae),只栖息于河口咸淡水区及江河下游,无洄游习性。小棱鲱(Microthrissa minuta)、狼牙棱鲱(Odaxothrissa vittata)、犬棱鲱(Cynothrissa ansorgii)、小牙湖棱鲱和杂棱鲱等见于非洲各江河、湖泊的鲱类终生生活于淡水中,无洄游习性。不少种类如怀氏脂眼鲱、新西兰黍鲱(Sprattus muelleri)、短体小沙丁鱼(Sardinella brachysoma)等则栖息于沿岸表层至水深100~200米处。鲱类有昼夜垂直移动习性,沙丁鱼白天栖于水深25~55米或100米深处,晚上升到10~35米处。黍鲱的幼鱼则常在夜晚移至水面表层。鲱类常集大群,曾记录到加州拟沙丁鱼在集群时最大群体达1000万尾。有的鲱类如黍鲱能忍受4‰的低盐水域并在其中生活。

鲱类主要摄食浮游生物,其幼鱼摄食浮游动物、等足类、糠虾、磷虾、桡足类、多毛类、端足类和箭虫等。成鱼摄食糠虾、蟹、多毛类、鱼卵、幼鱼、头足类幼体和浮游甲壳类,也兼食浮游植物和硅藻类。摄食强度具明显季节变化,一般春、夏季摄食强度大,其他季节摄食量低或停止摄食。鲱类同时也是某些鱼类(如鲨、鲑、鳕、金枪鱼和海兽)的重要食饵。

鲱类的生长速度因种类而异,有的生长快,如远东拟沙丁鱼1龄鱼体长147毫米,2龄为182毫米,3龄为203毫米,4龄为216毫米,5龄为220毫米。太平洋鲱1龄、3龄、5龄、7龄的体长分别为120毫米、250毫米、300毫米、330毫米。寿命可达17龄。加州拟沙丁鱼最大年龄可达25龄。斑鰶1龄鱼体长100~110毫米,2龄鱼150~160毫米,3龄180毫米,4龄200毫米,5龄鱼210毫米。寿命仅6~7龄。

鲱类性成熟年龄因种类而异,加州拟沙丁鱼2龄鱼大部达性成熟。大西洋鲱2~3龄开始部分性成熟,4龄鱼大部分性成熟,5龄鱼全部达性成熟。黄泽小沙丁鱼和斑鰶1龄鱼即达性成熟。鲱类的生殖季节如黍鲱几乎全年产卵,黄泽小沙丁鱼为1~9月,盛期4~5月。远东拟沙丁鱼2~5月,加州拟沙丁鱼1~7月为产卵盛期。大西洋鲱的不同种群,分别在春、夏、秋、冬季各自产卵。太平洋鲱在冬末至翌年春季产卵,盛期3~4月。怀卵量西鲥6万~10万粒,脂眼鲱0.5万~1.5万粒,远东拟沙丁鱼为2.7万~8.4万粒。大西洋鲱为2万~10万粒。鲱类的卵一般为浮性,具油球,如脂眼鲱、油鲱、远东拟沙丁鱼、斑鰶、鳓等。有些种类卵为沉粘性,无色透明,无油球,卵膜厚,富弹性,粘附于水底石砾、沙泥上,如西鲥、大西洋鲱太平洋鲱的卵,常粘于藻类中。也有产漂流性卵,如美西鲥(Alosa sapidissima)。鲱类产卵场有的种类在高盐度海区,如大西洋鲱。有的种类在低盐度海区产卵,如太平洋鲱。黍鲱及沙丁鱼产卵场在沿岸或离岸100千米,水深20~25米。受精卵在水温10℃约11天孵化,如大西洋鲱。在5.1℃时约31天孵化,如太平洋鲱。初孵幼鱼全长5~8毫米。

渔业利用 

鲱类为世界最重要经济鱼类,与鳕科(Gadidae)、鳀科(Engraulidae)同列为世界3个最重要的科之一。1987年世界鲱类总产量达1853.65万吨,占世界鲱形目总捕捞量的53.94%。1987年世界渔业总产量为9269.34万吨,其中鲱类占19.9%。1987年世界75种产量为10万吨以上的水产品中仅鲱科鱼类就占10种。其中远东拟沙丁鱼(产量达532.11万吨)是鲱类产量最高的种类,在世界单鱼产量中仅次于狭鳕居第二位。南美拟沙丁鱼(468.64万吨)在世界单鱼产量中居第三位。其余各种鲱类依次为大西洋鲱(150.06万吨)、沙丁鱼(108.59万吨)、加勒比油鲱(90.7万吨)、加州拟沙丁鱼(47.71万吨)、犁腹小鲱(40.37万吨)、太平洋鲱(34.8万吨)、油鲱(32.32万吨)、黍鲱(31.84万吨)、长头小沙丁鱼(26.34万吨)、金色小沙丁鱼(26.16万吨)、驼背小沙丁鱼(12.2万吨)、筛鲱(11.59万吨)、南美拟沙丁鱼(10.11万吨)、巴西小沙丁鱼(9.16万吨)等。鲱类主供鲜售、冷冻、盐干及盐渍,或制罐,制鱼油及鱼粉。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