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叉菜与角叉菜养殖
角叉菜属红藻门、真红藻纲、杉藻目、杉藻科。角叉菜是一种经济价值高的含胶红藻。从19世纪被爱尔兰人用于制造卡拉胶后,至今仍是制造卡拉胶的主要原料之一。卡拉胶在食品、日用化工、医药和科学研究方面的用途很广。除制胶外,角叉菜可食用,也可用作动物饲料和农业肥料。据记载,本属中有皱波角叉菜〔Chondrus crispus(Lyngb)Stackh.〕、长角叉菜(Chondrus elatus Holm.)、黄海角叉菜(Chondrus huanghaiensis Tseng et C.F.Chang)、角叉菜(Chondrus ocellatus Holm.)和楔基角叉菜(Chondrus yendoi Yamada et Mikami)等。
角叉菜是太平洋西部特有的温带性海藻,中国、日本和朝鲜均有分布。中国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台湾等省的一些地区,山东和辽宁沿海亦有生长。皱波角叉菜是广温种,分布在北大西洋沿岸,东岸多于西岸。从北美加拿大的拉布拉多半岛到美国的新泽西州,从前苏联北部到西班牙南部以及波罗的海西部和冰岛都有分布。
形态特征
角叉菜藻体扁圆、扁压或扁平,叉状分枝数次。角叉菜译自日本名,藻体为厚革质或软骨质,甚强韧,通常为暗红色或紫褐色,生长地区不同,颜色亦不同。例如中国青岛中港肥区的藻体呈紫褐色,而青岛湛山湾瘦区的藻体呈暗绿色。藻体高度因种类、生长潮位和海区不同而异。大西洋沿岸的皱波角叉菜长度达20多厘米,中国福建、广东的皱波角叉菜一般5~10厘米,山东青岛中港生长的为6~10厘米,而青岛湛山湾生长的只有5厘米左右。(见彩图249)
生活史
角叉菜的生活史由雌、雄配子体,寄生在雌配子体上的果孢子体和四分孢子体组成。配子体为单相,果孢子体和四分孢子体为双相。果孢子体和四分孢子体分别放散果孢子和四分孢子,两种孢子形态相同。孢子附着后,萌发形成盘状体,盘状体的直径约2毫米,每个盘状体上可长出数个至十几个直立体。
生态习性
角叉菜丛生在浅海岩石上,波浪可冲击到的高潮带以及大干潮线以下的岩石上亦有生长。中国青岛中港以中潮带到低潮线以上最多,礁石北侧多于南侧。皱波角叉菜从潮间带边界到平均低潮面以下20米的岩石上都有生长,生长水深主要同波浪、透明度有关,通常以平均低潮面附近到中潮下带生长最为茂盛。
角叉菜的生长同水温有密切关系,孢子萌发适温为12~19℃。最大的自然种群在春、夏两季,夏末到秋生长到最大。盘状体为多年生。在冬季藻体大部衰老流失,而盘状体和直立体能经受0℃以下的低温。冬季低温期干出的幼苗可被一层薄冰盖住而不死亡。青岛中港海区一般在12月份可肉眼见苗,1月份可达0.5厘米左右,3月份可达1~3厘米,大的达5厘米,4月份水温超过10℃时幼苗生长加快,5月份水温超过15℃时,进入快速生长期,7~8月份生长最快,9~10月份长度达10厘米,这时进入大量成熟季节。角叉菜是夏季高温期生长的海藻,因此是中国发展多品种养殖的优良品种。
在大西洋沿岸,尤其加拿大缅因湾和圣劳伦斯湾是皱波角叉菜生长繁茂的地区。该地区为商业采收中心,1974年生产鲜菜达4万~5万吨,用手耙、马拉拖耙和汽船机械采收。60年代末,加拿大开始研究养殖技术,由于受一些条件限制,至今仍处于试验阶段。日本青森县曾在1.0~1.5米水深处投入混凝土预制块增殖角叉菜,最高收获量达600克/米2(干品),为一般海区的3倍。
中国对角叉菜的利用起步较晚,80年代初,曾对山东青岛中港海区自然生长的角叉菜进行观察研究,取得了人工采苗试验的成功,每厘米单丝尼龙胶丝上的出苗密度达13.4~21.4株。实验证明:用营养枝分苗和孢子采苗都可以进行浮筏式养成,但因受风浪影响,营养枝分苗极易脱苗,而孢子采苗靠盘状体牢固地附着在基质上,不易脱苗。因此人工采苗浮筏式养成应是角叉菜养殖的主要方法。采苗时间在10月~11月,养成时间为春、夏两季,9~10月是采收季节。
角叉菜的雌配子体含的胶为к-卡拉胶,四分孢子体含的胶为λ-卡拉胶。两种世代的含胶量也不相同。中国青岛沿海生长的角叉菜,雌配子体的产胶率平均为55.6%,四分孢子体的产胶率平均为60.3%。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