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乌塘鳢与中华乌塘鳢养殖

发表时间:2021/07/10 12:57:19  浏览次数:4129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中华乌塘鳢又称汶鱼、蟳虎、涂鱼。属硬骨鱼纲、鲈形目、塘鳢科、乌塘鳢属。学名Bostrichthys sinensis(Lacépède)。近内海暖水性珍贵食用鱼类。分布于印度洋北部沿岸、东至太平洋美拉尼西亚和波利尼西亚,北至日本,南至印度尼西亚。中国产于东海、台湾海峡、南海。

体延长,前部圆筒形,后部侧扁。头颇宽,略平扁。口宽大,前位。前鼻孔具细长鼻管,悬垂于上唇上。上下颌约等长。两颌牙细小,尖锐,多行;犁骨具小形锥状牙,排列呈半卵圆形牙丛。体被圆鳞,无侧线。背鳍2个,第一背鳍具6弱棘,第二背鳍基部较长。臀鳍与第二背鳍同形,较小。左右腹鳍相互靠近,不愈合成吸盘。尾鳍圆形。体灰褐色,尾鳍基底上方具一带有白边的眼状大黑斑。(见图)

近似种有非洲乌塘鳢(B.africanus),分布于非洲西岸各河口咸淡水水域,也进入淡水。个体大,最大体长达210毫米,具经济价值。

乌塘鳢大多栖息于近内海滩涂的洞穴中,也栖息于河口或淡水中。为捕食性鱼类,主要摄食虾、蟹、蟳类。捕食蟳类时,用尾鳍向蟳招引,让蟳咬住尾鳍,突然甩尾,将蟳壳打碎,然后食之。雌鱼和雄鱼同栖于洞穴中,产卵后离去。

乌塘鳢肉味鲜美,营养价值高,是广东、福建沿海常见名贵食用鱼类。平均年产百余吨,有较高经济价值,近年广东已开始养殖。

中华乌塘鳢栖息于近海内湾,具有生长快、适应性强、肉质细嫩和营养价值高等优点,是沿海发展鱼类养殖较理想的品种之一。

人工育苗

80年代中期中国珠江口一带已进行中华乌塘鳢的人工繁殖和鱼苗培育试验,1985年5~7月曾育出1.8~5.5厘米苗种2.3万尾。

性成熟雌鱼腹部膨大、柔软。将经人工催产的亲鱼以雌雄1∶1比例放入产卵池。池内以陶皿和窗纱网作成繁殖巢,产出的卵粘附其上。用于催产的雌鱼,性腺成熟度以第Ⅳ期为佳。

将贴附受精卵的窗纱网移至孵化池,第4天开始孵化。在不同盐度海水中(2.94‰~42.90‰)孵出仔鱼的成活率随盐度增高而降低。在溶氧量为4.0~8.0毫克/升的条件下,不同水温仔鱼孵出时间也不同。最适水温20.5~27.5℃时,仔鱼孵化时间,约需4~8天,在适温下孵出的仔鱼健壮,成活率高。

孵化后1天的仔鱼,全长4.62毫米,能在水中进行间歇性的游动、趋光;3~4天的仔鱼能在水中游动,大部分个体已开始摄食扁藻和轮虫;第20天开始摄食小型桡足类;26天已具成体形,尾柄上方出现圆斑,摄食小型桡足类和卤虫无节幼体;35天的稚鱼平均全长17.20毫米,在水中的游泳能力显著增强。1个半月后改喂贝肉糜。培育70~80天,最大稚鱼全长可达4.6~5.5厘米。成活率一般为11.0%~23.5%。仔鱼开始摄食后,也可用室外水泥池,以生态系方式培育苗种,必要时添加卤虫无节幼体,补充基础饵料。

养殖

1985年在中国广东省珠海市进行了生产性养殖试验。养殖用鱼塭面积0.37公顷,有完善的进、排水系统,水深70厘米,以鱼、虾碎肉为饵。广东省东莞、深圳一带个体渔民用小型池或鱼塭养殖中华乌塘鳢,每公顷产量一般为225~375千克。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