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鱼的中上层鱼类和底层鱼类
海鱼的中上层鱼类是指一生中大部时间栖息于海洋或内陆水域的中层或上层的鱼类。是一种依生态学类型划分鱼类的方法之一。通常用围网、流网、延绳钓、曳绳钓或中层拖网等渔具捕捞。
中上层鱼类的活动空间偏向水的中上层和具有较强的游泳能力,鱼体外形多呈圆锥形或流线形,尾部肌肉发达,尾柄或具侧褶。口多数为前位或上位,口缘常不具须。眼较发达或具脂眼睑。背、臀鳍后方或具小鳍,胸鳍多呈镰形,尾鳍呈深叉形或新月形。鳞多数为薄而小的圆鳞,甚或裸露。不具毒棘或骨板等强的防御性器官。不少典型中上层硬骨鱼类的鳔也退化消失,如大多数鲭科鱼类,体色背部往往为深蓝色或具黑色斑条,腹面为银白色。
由于它们常分布于较深外海的中上水层或洋区的表层,常作较长距离的快速洄游,具有广布性,故这类鱼的种类组成常较单纯。其食饵往往以浮游生物为主,食物链层次较低,个体较小(肉食性的金枪鱼类除外),而种群的资源量较大,特别是一些能同时直接摄食浮游植物的鱼,如秘鲁鳗、远东拟沙丁鱼等,具有非常大的资源量,因而只要能降低一个食物链级,其资源量即可能增大8~9倍。
中上层鱼类多数在水的中上层产卵,卵多为浮性或半浮性,仅鲱类等产沉粘性卵。
中上层鱼类的生长常较快,性成熟也较早,寿命通常也较短(金枪鱼类及鲱例外),故它们常具有很高的自然死亡率,且年际间的资源量也较易波动。同时该类鱼也具有较强的抗捕能力,不像底层鱼类那样很易引起捕捞过度。因此其资源既有易于管理的一面,也有洄游分布范围广,涉及的国家多,资源难于合理分配的一面。
海洋中的中上层鱼类虽然种数远少于底层鱼类,但其总的捕捞量则要超过底层鱼类。就目前世界所产的重要海洋鱼类而论,鲱类、沙丁鱼类、鳀类、鲑类、竹笑鱼类、鲭类、金枪鱼类等,多数均属于中上层鱼类。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前期鲱类的年总捕捞量约有300万~400万吨,沙丁鱼类约有1000万~1200万吨,鳀类约有400万~600万吨,鲑类约有400余万吨,竹笑鱼类约有400万~500万吨,鲭类约有200万~300万吨,金枪鱼类约有200余万吨,7类合计即约有3000万~3500万吨。
上升流海区往往是中上层鱼类的高产区。据调查,由于地形、风和海流的关系,大洋的东岸上升流常较发达,如秘鲁、智利沿海,加利福尼亚沿海,南非沿岸,西北非外海,都是著名的上升流海区,其总面积虽只有海洋总面积的千分之一(仅36万平方千米),但其海鱼产量约占海鱼总产量的1/2。然而,上升流海区也并不只出现于大洋的东岸,如赤道海区、东非沿海、阿拉伯海、邻近中国的南海、日本东南岸、澳大利亚的西北外海等,也都有比较发达的上升流存在。
底层鱼类是指一生中大部时间栖息于海洋或内陆水域之底层或近底层的鱼类,是一种依生态学类型划分鱼类的方法之一。常使用底拖网、底刺网或底延绳钓等渔具捕捞。
底层鱼类因常生活于底层或近底层,游泳能力较差。鱼体外形多具纺锤、平扁或延长等各种体型,尾部肌肉不太发达。口多数为下位或位于头的腹面(如软骨鱼类、鲟形目),有的种类具有口须、颏须等触觉器官,牙较发达或锐利。眼较大或小,无脂眼睑。有些深海种类具发光器官。头或体部有的具棘或骨板,某些种类背、臀鳍亦常具强棘、毒刺或毒腺,鳃盖亦多具棘。胸、腹鳍有的具分离的延长鳍条。尾鳍叉形、截形、圆形或退化。某些潜居种类鳞或退化消失。少数底层硬骨鱼类的鳔亦退化。它们往往具有各种体色,如黄色、棕褐色、红色、灰黑色等。
因多活动于底层或近底层,故一年中常只作较短距离的移动或仅作深、浅水的短程迁移。由于水底生境多样,底质各异,因此这类鱼的种数远较中上层鱼类为多。包括软骨鱼类的大多数种类,鲟形目、鲤形目的多数科属、鲇形目、鳗形目、鳕形目,约占鱼类总种数1/3的鲈形目的大多数科、鲉形目、鲽形目、鲀形目以及鮟鱇目等。其食物多是鱼类或底栖动物,食物层次较高,鱼体也较大。底层鱼类的种群数量常不是很大,但因种类多,所以其总的资源量也就十分可观。
底层鱼类的繁殖方式也较多样,有卵生、卵胎生或胎生。卵生者又有产浮性卵、半浮性卵或沉粘性卵等。这类鱼通常生长较慢,性成熟也较迟,寿命较中上层鱼类为长,种群的年龄结构比较复杂,有的甚至田几十个年龄组所组成,故其自然死亡率较低,且年际间的资源量亦较稳定。因种群年龄结构复杂,资源的积累量大,因此这类鱼中某些食浮游生物种类的种群数量亦相当大,只是它们的年补充量一般较小,抗捕能力相当弱。如捕捞强度过大,几年之间便要导致捕捞过度,表现为总产量和单位产量的下降、种群年龄系列的减少和渔获物的小型化。
底层经济鱼类只分布于大陆架浅海,但据60年代以来的渔场调查,发现某些鱼种在大陆坡亦有一定数量。如北大西洋的马舌鲽(Reinhardtius hippoglos-soides)在冰岛西北水深450~850米处和熊岛周围水深600~900米处,均有好渔场,大型拖网分别有10~15吨和2吨以上的网产量。拉布拉多500~700米深海谷里也有密集鱼群,巴伦支海500~1000米深处秋季有大产卵场。又如西北大西洋的长尾鳕(Macrurus rupes-tris),拉布拉多500~900米深处也有10~20吨的网产量。根据德国有关资料,估算阿根廷大陆坡的阿根廷无须鳕(Merluccius hubbsi)和南方前臀鳕(Microme-sistris australis)等底层鱼生物量约有150万吨,年可捕量约为30万吨(大陆架生物量约有1000万吨,可捕量约为250万吨)。
另外秘鲁近海的银无须鳕(Merluccius gayi)亦有几十万吨的资源量。
在北太平洋,大多数鲽类往往也要到大陆架外缘和200~700米深的大陆坡去越冬。同样白令海的狭鳕在10月至翌年2月间亦要到大陆架外150~600米深的中层去越冬。据中国生产性调查,发现分布于北太平洋金梅海山的金眼鲷(Beryx splendens,B.decatactylus)主要栖息于300米深的海山顶部,大型拖网也有6~7吨的网产量。此外该处还栖息有一定数量的褐海鲂(Zenopsis nebelosa)、四棘帆鱼(Pseudopentaceros ri-chardsoni)、瘤突无鳔鲉(Helicolenus avius)和乌鲂(Brama japonica)。
另据1980~1982年的调查,分布于东海大陆坡200~300米水深的长颌水珍鱼(Argentina semifas-ciata)也有一定数量,中型拖网试验的网产量亦可达4吨。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