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鲅、黄金鲅和鲅鱼,完全不是一回事
话说“鲅”字在古代更多被用作象声或形容词,如“鲅剌(读作bà là)”,形容鱼摆尾的声音,“鲅”亦写成“ 鱍”。陆游诗曰“ 鱍剌河魴初出水”即用此意,与杜甫“ 船尾跳鱼拨剌鸣”中的“拔剌”同。现在则转而用于指代鱼类,通常指鲭科马鲛属的种类,以 蓝点马鲛/ Scomberomorus niphonius为“鲅鱼”之正朔。详见 青岛又逮到“巨无鲅”了,关于马鲛鱼还得再谈谈 。
鲭科马鲛属的种类都可以叫“鲅鱼”,但该科有一个名字中有“鲅”字的 沙氏刺鲅/ Acanthocybium solandri, ,俗称马友、午鱼,并不被包含在日常语境的“鲅鱼”之中。这种鱼和马鲛属类似,南方有些渔民亦称其为“马鲛”,但此“马鲛”只是赝品,肉质较粗糙,和真正的马鲛鱼不可同日而语。沙氏刺鲅只在南方海域出现,青岛未见。
前几天西海岸渔民捕获一条少见的大鱼,经业内人士初步鉴定,可能是 四指马鲅/ Eleutheronema tetradactylum(或近缘种),其胸鳍下方有4条游离鳍条,故名。这又是一种正名中有“鲅”字却不属于“鲅鱼”的鱼,并非主要经济鱼类,各海域捕获数量不多,青岛近海更是少见。据说肉质细嫩鲜美,遇到即是有缘,不妨买来五脏庙内超度。
还是转到主题上来。开头提到提到那位朋友,被无良摊贩忽悠买了25元/斤的“黄金鲅”,就是图三种长得长相奇葩的鱼。这是“黄金鲅”吗?当然不是。这种鱼的正名为 鲯鳅/ Coryphaena hippurus,突出特征就是“方脑壳”,就像得了脑积水一样,故又名“鬼头刀”。小时候长得还挺清秀,越大越方,宛如智障,真正的“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鲯鳅是著名的难吃,“不好吃”的基因写在每个细胞之中,就算“零落为泥碾作尘”,打成鱼丸也改变不了其“泰瑞宝”的本质,因此极少有人鲜食,只配晒鱼干。该种的颜值生前死后截然不同,活着的时候色泽艳丽,集金黄、亮蓝和翠绿于一身,死后迅速消退。刚挂掉的鲯鳅身上会有金黄色的遗迹,但它不是“黄金鲅”,更不是鲅鱼,胶东这边可能更习惯称之为“刀鲅”。
那位朋友后来又买了8元/斤的“黄金鲅”,如上图,这回终于买对了,价格也很合理。这种鱼虽然被叫做“黄金鲅”,却并不是鲅鱼,而是鲹科鰤属的 黄条鰤/ Seriola aureovittata(或近缘种),特点是身上有一条明显的黄色纵带,估计“黄金”二字就是搁这儿来的。鰤鱼,爱吃日料的朋友一定不会觉得陌生,这可是高级刺身食材,咋沦落成八块钱的垃圾鱼了呢?问题出在处理方式上。
对付鰤鱼是日韩的看家本领,我国南方渔民也有经验。上船时还活蹦乱跳,如无活体运输条件,可立即宰杀放血,然后低温储存,如此可最大程度上保持鰤鱼的高贵品质。秋天的鰤鱼脂膏丰腴,肉质甜美,卖四五十元一斤没问题。北方渔民却不会这套花活儿,拖网捕获的鰤鱼已经死翘翘了,放血无从谈起,保鲜技术又不行,只能泯然众鱼。
从吃的角度出发,还是最推荐买“正宗”的鲅鱼即蓝点马鲛,四指马鲅也不错,可惜不多见;处理不得当的“黄金鲅”不太好吃,但也勉强能入口,不失为廉价的蛋白质来源,“刀鲅”最好别买。不要听见个“鲅”字就当成一个系列,须知“名相如,实不相如”的情况太多了。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