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牡蛎产业发展报告(下)

发表时间:2020/12/29 21:40:43  浏览次数:2202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 牡蛎产业发展报告下

(二)产业发展面临的技术性问题与建议

01

问题

一是养殖海域管理缺乏统一规划,科技支撑不足,养殖方式粗放,养殖布局不规范,超容量养殖现象广泛存在。

二是病害防控能力不足,对致病因子的认知及防治尚有差距,规模死亡常难以明确致病因素,无法进行有效防控。

三是规模化养殖快速崛起后,仍面临配套高效采收技术与大型机械化收获、加工设备的缺失。

四是精深加工能力不足,牡蛎加工品种单一,加工技术含量低造成大部分销售量大的牡蛎加工产品附加值低。

五是质量安全不容忽视,无论是鲜品还是加工品,重金属、毒素、污染物、致病微生物等不安全因素对牡蛎的食品安全带来重大影响。

02

建议

一是建立养殖容量管理制度。加强养殖海域规范化管理,规范近海牡蛎养殖格局。

二是鼓励企业与科研单位进行产研合作。通过技术转让或联合攻关等手段,扶持企业优先取得相关领先技术,并快速投入应用;鼓励养殖企业单独或联合出资对现有船舶进行改造利用,在相关审批流程上给予简化优待。

三是加强高新技术在牡蛎加工行业上的应用研究。分析牡蛎蛋白分子的立体结构和官能团的性质和作用,探明分子的立体结构和内部组合对人体的作用;采用超高压技术等现代食品加工高新技术,开发新兴牡蛎加工产品。

四是更加注重牡蛎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重视渔业环境的保护和监测、牡蛎的净化、有毒物质的检测技术和有害物质残留量允许标准等的研究,开发可以商业化实际应用的牡蛎重金属、毒素脱除技术。


附件1:中国与世界牡蛎生产、贸易与消费比较研究

作者:慕永通 张树成

除非另有说明,本报告引用数据来源于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渔业与水产养殖统计软件(FishStatJ)、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UN Comtrade)、世界银行、《中国渔业统计年鉴》和中国海关总署。

本报告图表和文字中出现的“中国”仅指中国大陆,不包括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和中国台湾地区,而“世界”则泛指除中国大陆以外,向FAO报告其牡蛎生产和贸易数据的其他所有经济体(国家和地区)。

2007~2011年,FishStatJ在其贸易统计中把“制作或保藏的牡蛎”归入“其他制作或保藏的软体动物”项下,这几年的牡蛎进、出口量和进、出口额都不包含前者,尽管无法推算出具体差额,但实际数字应该高于本报告给出的数字。

2013年撰写的《中国现代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贝类分册)》第三章第四节“中国在世界牡蛎产业中的地位”曾详细介绍了1950~2011年中国与世界牡蛎生产和贸易的变动趋势,本报告是对这部分内容的更新和补充。

报告撰写期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和中国海关总署数据库中虽然有2018年中国牡蛎生产与贸易数据,但FishStatJ数据库中的数据却仅更新到2017年,故本报告主体部分“牡蛎生产、贸易和消费”比较研究的时间范围是2007~2017年,报告最后一部分补充介绍了2018年中国牡蛎生产、贸易和消费状况。

一、中国与世界牡蛎生产比较

01

总产量及其变动趋势

FAO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和世界牡蛎产量分别为350.89万吨和106.48万吨,两者的差距超过了2倍。此后,中国牡蛎产量逐年递增,2017年攀升至487.94万吨,与世界牡蛎产量(97.89万吨)的差距扩大到3倍以上(图1.1)。2007~2017年,中国和世界牡蛎产量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35%和-0.84%。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 牡蛎产业发展报告下

02

捕捞产量及其变动趋势

中国没有(也可能是没有单独)统计牡蛎捕捞产量,仅向FAO报告了牡蛎养殖产量。2007~2017年,世界牡蛎捕捞产量呈波动态势,产量最高和最低的年份分别是2011年(20.10万吨)和2010年(11.65万吨),期末产量(14.78万吨)比期初的17.12万吨减少了2.34年万吨(图1.2),年均增长率也为负值(-1.46%)。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 牡蛎产业发展报告下

03

养殖产量、产值及其变动趋势

前已提及,中国没有向FAO报告牡蛎捕捞产量,故总产量等于养殖产量,其变动情况前文已作介绍。与产量变动情况略有不同的是,中国牡蛎养殖产值自2007年以来始终呈稳定增长态势(图1.3a),从期初的18.81亿美元快速飙升至期末的52.55亿美元产值,年均增长率(10.82%)是产量的(3.35%)3倍以上。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 牡蛎产业发展报告下

同一时期,世界牡蛎养殖产量、产值呈小幅波动状态(图1.3b)。从产量方面看,期初的89.37万吨高于期末的83.11万吨,年均增长率为负(-0.72%)。从产值方面看,其变动呈现出两大特点:一是后高(15.34亿美元)前低(11.39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了3.02%;二是中间4年(2011~2014年)的产值介于15.46亿美元(2012年)和16.00亿美元(2014年)之间,明显高于两端。此外,2013年虽然是这一时期产量最低的年份(73.44万吨),却创造了最高的产值,当然这一现象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并不难理解。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 牡蛎产业发展报告下

04

单位养殖产值及其变动趋势

2007~2017年,中国牡蛎单位养殖产值(产值/产量)从期初的只有0.07万美元/吨增加到期末的0.11万美元/吨,实现了7.23%的年均增长率。尽管如此,中国牡蛎单位养殖产值却始终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图1.4)。有必要指出的是,2017年中国牡蛎单位养殖产值虽然达到了这一时期的最高水平,但与世界均值的差距(0.0768万美元/吨)却高于最低年份的2007年(0.0738万美元/吨)。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 牡蛎产业发展报告下

同一时期,世界牡蛎单位养殖产值也表现出类似于其产值变动的“前低后高、中间高于两端”的特点,期末的0.185万美元/吨比期初的0.127万美元/吨高出了0.058万美元吨,年均增长率(3.38%)低于中国的水平。有必要指出的是,2011年既是世界牡蛎单位养殖产值最高的年份(0.2156万美元/吨),也是与中国牡蛎单位养殖差别最大的年份(0.0864万美元/吨),两者之间相差1.5倍。

05

中国在全球(含中国)牡蛎总产量中占比及其变动趋势

图1.5显示,中国在全球牡蛎总产量中占比从2007年的76.72%,增加到2017年的83.29%。除2014年外,呈逐年增长的态势。其中,占比最小的年份是2007年,2016年达到这一时期的最高水平(84.11%)。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 牡蛎产业发展报告下

二、中国与世界牡蛎贸易比较

01

进口量、进口额与进口均价及其变动趋势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牡蛎生产国,中国每年从国外进口的牡蛎数量和金额虽然都不大,但除2008年外,其他年份均呈递增且最后4年增幅明显加大的态势,两者分别从2007年的276吨和95万美元,飙升至2017年的3519吨和3671万美元(图2.1a),年均增长率分别高达28.99%和44.13%。这或许会令人惊讶,但其原因却不难理解——伴随着持续多年的经济增长,中国社会涌现出一些对“奢侈品”消费有着特殊偏好的人群,国产牡蛎无法满足其对所谓“高端海鲜”的需求。这一现象近年来已经引起了国内牡蛎产业的重视并采取了相应的举措,例如,加大包括单体和三倍体牡蛎在内的牡蛎新品种选育及其苗种培育和养殖技术研发和推广力度。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 牡蛎产业发展报告下

同一时期,世界牡蛎进口量、进口额分别从期初的4.99万吨和2.39亿美元,增加到期末的6.79万吨和4.14亿美元(图2.1b),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14%和5.63%,远低于中国的增幅。值得注意的是,2010年和2011年,世界牡蛎进口额出现了两年的大幅跃升,2010年从上年的2.49亿美元升至3.19亿美元,2011年再次提高到3.72亿美元。其结果是,以2010年为界,世界牡蛎进口额呈现出前期低位徘徊、后期高位运行的态势。

2007年以来,中国牡蛎进口均价持续攀升,2014年达到高峰(1.28万美元/吨),此后三年虽然有所回落,但年均增长率依然高达11.74%,是世界平均水平(2.42%)的4.85倍。这一时期,中国牡蛎进口均价除2007年(0.34万美元/吨)低于世界均值(0.48万美元吨)外,其余各年均高于后者,差别最大的年份是2014年,几乎两倍于后者(0.67万美元/吨),2017年虽然降至1.04万美元/吨,但依然比世界均值(0.61万美元/吨)高出了0.43万美元/吨(图2.2)。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 牡蛎产业发展报告下

02

出口量、出口额与出口均价及其变动趋势

或许是因为前文提及的统计口径发生了变化的原因,中国牡蛎出口量和出口额在2011年发生了异常明显的变化(图2.3a)。2007年,中国牡蛎出口量、出口额分别只有1346吨和186万美元,随后逐年上升至2010年的2709吨和763.80万美元,2011年又降至1775吨和705.30万美元。2012年,中国牡蛎出口量、出口额大幅跃升至9624吨和6704.90万美元,随后3年均低于这一水平,2016年达到9888吨和7664.90万美元的峰值水平,2017年回落至9555万吨和7399.70万美元。整个时期的年均增长率高达44.53%。

2007年.世界牡蛎出口量、出口额分别为7.25万吨和2.55亿美元,其后虽然2009~2011年的出口量低于期初水平外,其他年份的出口量和所有年份的出口额均呈上升状态(图2.3b),整个时期年均增长率达到7.32%。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世界牡蛎出口量、出口额分别从上年的9.35万吨和4.29亿美元,跃升至11.93万吨和5.17亿美元,两者均为这一时期的最高水平。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 牡蛎产业发展报告下

图2.4显示,2007~2015年,中国牡蛎出口均价除2014年(0.74万美元/吨)较上年(0.75万美元/吨)微降外,其余年份均呈递增态势,2012年的增幅最大,达到0.30万美元/吨。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中国牡蛎出口均价完成了从低于到高于世界均值的转变,2017年两者的差距扩大到0.34亿美元/吨这一历史高位。2015年中国牡蛎出口均价达到这一时期的最高水平(0.78亿美元),随后两年微幅递降至2017年的0.77亿美元。尽管如此,2007~2017年中国牡蛎出口均价年均增长率依然高达18.81%。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 牡蛎产业发展报告下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同一时期世界牡蛎出口均价年均增长率只有2.11%。2007年,世界牡蛎出口均价(0.35万美元吨)几乎是中国的(0.12万美元/吨)3倍,随后逐年递增到2011年的0.50万美元/吨,但与中国的(0.40万美元/吨)差距缩小到只有1倍多,其后数年波动下降至2017年的0.43万美元/吨。

03

中国在全球(含中国)牡蛎进口总量、总额中占比及其变动趋势

2007年,中国在全球牡蛎进口总量中占比只有0.55%,2008年进一步下降到0.30%,2009年虽然反弹至0.64%,但也几近可忽略不计。这一情形在2010年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当年中国占比大幅提高到1.79%,随后除2013年(3.10%)较上年(2.99%)微升外,其他数年呈飙升状态,直至2017年达到8.15%这一迄今为止的历史最高水平(图2.5)。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 牡蛎产业发展报告下

04

中国在全球(含中国)牡蛎出口总量、总额中占比及其变动趋势

2007年,中国在全球牡蛎出口总量、总额中占比分别只有1.82%和0.72,随后递增至2010年的3.90%和2.56%。如同出口量、出口额的变动情形一样,2012年中国在全球牡蛎出口总量、总额中占比也发生了一次大幅跃升,两者分别从2011年的2.47%和1.99%,飙升至11.35%和15.95%这一区间峰值,随后波动下降到2017年的7.41%和12.52%(图2.6)。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 牡蛎产业发展报告下

05

中国与世界牡蛎出口量在各自产量中占比及其变动趋势

2007年以来,尽管中国在全球牡蛎总产量中占比高达76.72%~83.29%(见前文),但出口量在国内产量中占比几近可忽略不计,即使是占比最大的2017年也只有0.20%,更不用说占比最小的2007年(0.4%)。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 牡蛎产业发展报告下

图2.7显示,2007年以来,世界牡蛎出口量在其总产量中占比始终远高于中国的水平,且两者之间的差距随时间推移呈扩大趋势,2017年达到12.19%这一峰值水平。即使如此,这一占比也远低于其他双壳贝类的水平。

以上数据表明牡蛎主要是一种“地方生产、活体为主、国内消费”的商品,是参与国际贸易程度最低的一种双壳贝类。考虑到国内巨大的牡蛎产量及其显著的生产成本优势,如何通过包括深加工在内的各种途径扩大国产牡蛎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或许应该成为一大有待破解的战略性问题。

三、中国与世界牡蛎消费比较

01

中国与世界牡蛎表观消费量变动趋势

表观消费量是指当年产量加上当年净进口量(进口量-出口量)。尽管在收获后包括仓储、加工、运输在内的各个环节都有可能发生损耗,且生产量与贸易量统计也难免不出现误差,进而导致表观消费量偏离实际消费量,但由于难以获取实际消费量数据,而前者则可依据产量和贸易量计算得出,故本报告用其来近似地反映牡蛎实际消费量。图3.1给出了2007~2017年中国与世界牡蛎表观消费量的变动趋势。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 牡蛎产业发展报告下

图3.2显示了中国和世界牡蛎净出口量在各自产量中占比的变动趋势,由于两者的最大值仅为5.25%,表观消费量因而呈现出类似于前文介绍的总产量变动趋势(图1.1)。2007~2017年,中国和世界牡蛎表观消费量分别从期初的350.79万吨和106.48万吨,增加和下降到2017年的487.34万吨和97.89万吨,年均增长率分别3.34%和-0.84%(图3.2)。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 牡蛎产业发展报告下

02

按表观消费量计算的中国和世界牡蛎人均消费量变动趋势

中国和世界人口分别从2007年的13.18亿和53.57亿,增加到2017年的13.86亿和61.25亿,年均增长率分别为0.51%和1.35%(图3.3)。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 牡蛎产业发展报告下

同一时期,按表观消费量计算的中国和世界牡蛎人均消费量则分别从期初的2.66kg/人和0.19kg/人,增加和下降到期末的3.52kg/人和0.15kg/人,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82%和-2.47%(图3.4)。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 牡蛎产业发展报告下

以上数据表明,从总量上看,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牡蛎消费国;而从人均水平上看,中国在世界上即使不是最大的也是主要的牡蛎消费国。

四、2018年中国牡蛎生产、贸易和消费状况

01

牡蛎产量

图4.1显示了2018年中国牡蛎产量的空间分布情况。其中,福建和广东的产量分别超过了150万吨和100万吨,山东和广西的产量均超过了50万吨,而辽宁和浙江的产量也超过了2017年位居世界第三的美国(20.72吨)和第四的日本(17.38万吨)的水平(见前文)。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 牡蛎产业发展报告下

图4.1. 2018年中国牡蛎产量的空间分布

2018年,中国牡蛎总产量达到513.98万吨,同比增加5.34%。福建以189.42万吨的产量位居全国之首,占全国总产量的36.85%,其后依次为广东(114.15万吨)、山东(93.32万吨)和广西(63.61万吨),四地产量均超过了多数年份都位居世界第二的韩国的水平(2017年该国牡蛎产量32.98万吨)。另外,除江苏和海南外,各省级行政区牡蛎产量呈现出普增态势,辽宁、浙江更是分别实现了高达18.53%和13.87%的增长(表4.1)。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 牡蛎产业发展报告下

02

牡蛎贸易

2.1 牡蛎进口

海关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牡蛎进口量、进口额和进口均价依次为4114.94吨、4029.58万美元和0.98万美元/吨,同比分别上升16.93%、9.76%和下降6.14%。

“活、鲜或冷的牡蛎,种苗除外”为主要进口商品类型,其进口量和进口额分别占当年中国牡蛎进口总量和总额的81.35%和88.31%,其后依次为“冻牡蛎”、“制作或保藏的牡蛎”和“干、盐腌、盐渍或熏制的牡蛎”。法国、韩国、爱尔兰、日本和新西兰为中国牡蛎进口的前五大来源地。最主要的贸易方式是“一般贸易”(表4.2a)。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 牡蛎产业发展报告下

表4.2a和图4.2显示,除沿海地区外,一些内陆地区也从域外进口牡蛎。尽管如此,进口量最大的除北京外,还是地处沿海的上海、广东、山东和辽宁。其中,上海和广东的进口量都分别超过了1000吨。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 牡蛎产业发展报告下

图4.2 2018年中国牡蛎进口量的空间分布

2.2 牡蛎出口

海关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牡蛎出口量、出口额和出口均价依次为9920.44吨、8262.05万美元和0.83万美元/吨,同比分别上升3.82%、11.65%和7.54%。

“制作或保藏的牡蛎”为主要出口商品类型,其出口量和出口额分别占当年中国牡蛎出口总量和总额的86.47%和95.21%,其次为“活、鲜或冷的牡蛎,种苗除外”、“冻牡蛎”、“干、盐腌、盐渍或熏制的牡蛎”和“牡蛎种苗”。美国、日本、加拿大、香港和澳大利亚为中国牡蛎出口的前五大目的地。最主要的贸易方式也是“一般贸易”(表4.2b)。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 牡蛎产业发展报告下

表4.2b和图4.3显示,出口量最大的地区依次是山东、辽宁、福建、广东和浙江。其中,只有山东的出口量超过了5000吨。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 牡蛎产业发展报告下

图4.3. 2018年中国牡蛎出口量的空间分布

2.3 三大主养牡蛎品种的出口情况

黄渤海、东海和南海三大海区,分别是中国三大主要牡蛎养殖品种长牡蛎、福建牡蛎和香港牡蛎的主产区。其中,黄渤海区域包含江苏以北各沿海省市,东海区包含上海、浙江和福建三省市,南海区域包含广东、广西和海南三地。为分析2018年中国三大主养牡蛎品种的出口情况,我们将各省级行政区以“一般贸易”方式出口的牡蛎数量和金额,分别按对应的海区汇总统计,结果如表4.3a~c。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 牡蛎产业发展报告下

2018年,黄渤海区域牡蛎出口量居三大海区之首(6154.17万吨),其后依次为东海区域(1728.87吨)和南海区域(1327.18吨)。其中,黄渤海和东海区域都以出口牡蛎的制作和保藏品为主,且最主要的目的地都是美国。虽然黄渤海区出口量是东海区的3.56倍,但由于后者的出口均价高达1.88万美元/吨,是前者(0.66万美元/吨)的2.84倍,因此黄渤海区出口额(4066.78万美元)仅比东海区域(3250.45万美元)高25.11%。

分产品类型看,除牡蛎种苗外,东海区出口的四种产品类型均价都高于黄渤海区的对应产品。东海区的牡蛎种苗全部经由福建出口至越南,其他海区则无种苗出口记录。

不同于其他两大海区,南海区主要向港澳地区出口牡蛎的活、鲜或冷藏品,以及向东南亚地区出口牡蛎的制作和保藏品,2018年的出口量、出口额分别为1327.18吨和532.02万美元,均价0.40万美元/吨,三项均远低于其他两大海区。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 牡蛎产业发展报告下

由各海区的出口情况可以推断,我国三大牡蛎养殖品种中,长牡蛎出口量居首,其次为福建牡蛎和香港牡蛎。其中,长牡蛎和福建牡蛎出口的产品类型和目的地相近,均主要以制作或保藏品的形式出口至北美地区,而香港牡蛎则主要以活、鲜或冷藏品的形式出口至港澳地区和以制作和保藏品的形式出口至东南亚国家。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 牡蛎产业发展报告下

值得注意的是,本文利用海关数据和按海区划分的方法计算得出,福建出口的牡蛎均价高于黄渤海区出口的长牡蛎,这与实际观察到的情况刚好相反。一般情况下,国内市场的长牡蛎批发和零售价格都高于福建牡蛎,这一现象有待在后续研究过程中进一步理清其原因。

03

牡蛎消费

2018年,中国牡蛎产量、进口量和出口量分别为513.98万吨、0.41万吨和0.99万吨,产量加上净进口量得到的表观消费量是513.40万吨,同比增加5.35%。当年中国人口数量达到了13.93亿,人均消费量按表观消费量计算约为3.69kg/人,同比增加4.87%。


附件2:牡蛎产业国际技术研发进展

01

在遗传育种方面

生长、品质与抗逆性状的遗传解析仍然是国际贝类遗传学研究的重点。全基因组、简化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代谢组等组学技术是研究贝类遗传调控机制的主要手段。群体选育和杂交育种技术仍是国际上最为通用和效果最佳的育种技术。基于大数据计算的动物模型GBLUP和GWAS相结合的方法,以及结合全基因组位点编辑技术,是当前国际上重要的育种技术发展方向。通过模拟全基因组位点编辑技术增加动物育种群体中的有利等位基因频率,能够在短时间内大幅增加子代的遗传进展,该动物育种模型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02

在健康养殖方面

向生态多元化水平发展,更加强调环境容纳量、健康可持续养殖模式。目前国际上普遍提倡基于生态系统的新养殖理念,将生物技术与生态工程结合起来,广泛采用新设施、新技术,用节能减排、环境友好、安全健康的生态养殖新生产模式来替代传统养殖方式。养殖容量、环境承载力等受到越来越多地关注。国际上对牡蛎养殖容量的评估主要采用基于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动态养殖容量评估方法,但方法的普适性较为局限,以牡蛎为核心功能群的综合养殖模式局限在小规模试验阶段,但产业化程度较低。在生态系统水平的海水养殖管理理念的引领下,基于养殖容量的高效、可持续的综合养殖模式将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03

在设施采收方面

国外牡蛎养殖主要集中在亚洲的日本与韩国,欧洲法国与丹麦以及北美加拿大与美国等,上述国家牡蛎养殖业起步较早,养殖模式单一且固定,针对性采收技术应用成熟,配套机械化设备设施使用广泛。但这些国家的的养殖模式与目前中国的养殖模式存在一定区别,吊绳放置密度、布放位置与方法都存在差异,无法直接引入国外技术进行应用,且近年来鲜有新技术与装备见诸报道。

04

在精深加工方面

国外贝类的加工、销售大多需先进行净化,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西班牙、法国以及加拿大等国家都建有净化工厂。净化的技术主要是紫外线、氯或臭氧消毒海水。国外牡蛎加工存在加工比率低、加工品种较少的问题,主要发达国家的贝类产品除净化后鲜活消费外,特别是牡蛎,生食牡蛎是主要产品,其余加工以冷冻加工为主。精深加工产品主要有烟熏、调味品和保健食品。国外已开展较多的贝类活性多肽、活性多糖、微量营养素等的研究,除蛋白肽产品外,其余活性成分开发的产品不多。近年逐渐采用现代生物技术、食品加工高新技术、新型化工等现代技术手段,研究牡蛎中功能活性成分,开发以牡蛎为主要成分的保健食品或第三代功能性食品,已成功生产胶囊型、液体型、片剂型等各种类型产品。

05

在质量安全方面

海洋食品质量安全检测及追溯体系日益完善,世界发达国家注重检测技术、方法的标准化战略,欧盟、美国、日本等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一直致力于国际和区域标准化,以长期控制国际标准化技术,并极力推动本国标准变成国际标准。在追溯体系建设方面,欧盟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是可追溯性强制实施的坚决拥护者。美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产品召回程序,并纳入到法规中。

(来源: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 牡蛎产业发展报告(上)_海水鱼类养殖_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永川水花网---水产养殖专业网站 欢迎您的光临!  http://www.yc6318.cn/gqrj/aritcle7990.html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