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鱼苗种培育
大黄鱼苗种培育
徐 丹,王 震,刘勇涛,申屠基康,吴雄飞,麦康森, ,艾庆辉,
(1.中国海洋大学,山东青岛 266100;2.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渔业科学与食物产出过程功能实验室,山东青岛 266237;3.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浙江宁波 315012)
大黄鱼俗称黄花、大鲜、大黄花鱼。作为我国传统的“四大海产”之一,其肉质鲜美,营养价值高,素有“国鱼”的美誉,是重要的海产经济鱼,市场需求逐年增长。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捞等原因导致野生大黄鱼数量急剧下降,种质资源退化,因此,开展大黄鱼苗种培育和扩大人工养殖规模势在必行。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推广,大黄鱼已成为我国第一大海水鱼养殖品种,2020年大黄鱼养殖产量达25.4 万吨,而其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对苗种的数量和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育苗条件
1.育苗设施 大黄鱼育苗所需的设施主要有亲鱼培育池、孵化池、育苗池、轮虫培育池、藻类培育池和孵化桶。大黄鱼苗种培育池应建造在安静、保温性能好的位置,培育池为长方形池或圆形池,深度应为1.5米以上。应配有供电、供水、供气和增温等设施,其中日供水能力应大于育苗高峰期用水量,沉淀池与蓄水池的总纳水量不应少于日用水量。
2.育苗环境 大黄鱼苗种培育的适宜水温为18~26℃,低于16℃或高于30℃时,仔鱼会发生畸形和死亡,昼夜温差应保持为1~2℃。育苗用水的盐度应控制在23~26,当盐度下降时应注意加盐以保持盐度稳定。因仔稚鱼较为敏感,有趋光性,室内应有充足的漫射光,避免阳光直射;可用遮阳布帘调整光照强度,避免出现局部光线增强而集群现象。育苗用水要求溶氧在5 毫克/升以上,一般采取连续充气,育苗过程对氧气要求较高,避免出现缺氧导致育苗失败。pH保持在8左右、氨氮总量在0.3 毫克/升以下。鱼苗用水要求较严,海水须经沉淀、沙滤、250 目网袋过滤后入池。
3.亲鱼选择与培育 大黄鱼雌雄性征区别不明显,雄性性成熟早。亲鱼来自自然海区捕捞或自然条件下人工养殖,挑选个体大且体形肥满、发育成熟、体表无外伤及生命力旺盛的大黄鱼作为亲鱼备用,最好选2冬龄以上。培育前,将挑选的亲鱼在亲鱼培育池中暂养,以适应育苗环境。随后进行强化培育和催产,多投喂优质新鲜小杂鱼等高营养饵料,并辅以2%的鱼用维生素对大黄鱼亲鱼进行营养强化。在培育期间,定期观察亲鱼性腺发育情况。
二、人工繁育过程
1.人工催产 亲鱼室内驯养半年后进行二次选择,选取腹部饱满且柔软的雌鱼,雄鱼选取生命力旺盛、腹部柔软且轻挤有精液的进行催产。大黄鱼催产激素多使用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一次性注射基部无鳞处。注射时间在上午10-12 时,剂量为1~2 微克/千克,其中雌鱼为全剂量,雄鱼为半剂量。为提高培育效果,也会采用两次注射催产。催产后的雌鱼和雄鱼混养在亲鱼培育池中,控制水温在24~26℃,并加大溶氧量和水流速度,要保证无光、安静的环境。当发现大黄鱼发出类似“咕咕”叫声并有追逐现象时,大黄鱼开始产卵。在亲鱼培育池排水口预设60~80目的筛绢网箱进行受精卵的收集。
2.鱼卵孵化 收集的受精卵放置在提前准备的孵化桶里静置15~20 分钟,挑选漂浮于孵化桶内水层的表面或上部活性较高的受精卵,选用40 目的筛绢网进行筛分,去除沉降至桶底或下层水域活性差的受精卵。优选后的受精卵移入孵化池进行静水孵化,严格控制孵化池水温在24~26℃,孵化期间定期大量注入氧气并在孵化池设置溶氧监测装置以保证供氧量。受精卵处于翻滚移动状态,保持其活性。孵化后的仔鱼卵黄囊被吸收,并具备了初步的摄食能力,需投喂开口饵料褶皱臂尾轮虫,投喂量为2 000~3 000 个/升,培养1周左右再转移至育苗池,进入仔稚鱼的培育阶段。
三、仔稚鱼的培育
1.仔稚鱼培育条件 前期仔鱼可采取高密度培育,随着仔稚鱼的生长,根据培育水环境条件的变化,可进行几次疏苗分池培育。仔鱼培育期每立方米水体放养初孵仔鱼5万尾;随着鱼苗的长大,逐渐稀疏至2万尾/米3左右。仔鱼达到稚鱼期后,放养密度为2.5 万尾/米3;稚鱼后期密度在0.8万尾/米3左右较为适宜。幼鱼培育早期,放养密度为0.6万尾/米3;到达35~40日龄时,放养密度为0.3万尾/米3。随着幼鱼的长大,逐渐稀疏至0.1万~0.2万尾/米3。
2.鱼苗培育的日常管理 育苗池应连续充气,保证水中溶氧高于5 毫克/升,每天换水1~2次,定时利用虹吸管吸去池底残饵、死苗、粪渣和其他杂物。在1~20日龄时可选择向池中投加适量的光合细菌,并且每天选择性添加小球藻培养液,使小球藻保持在10万~30万个/毫升。经常观察仔稚鱼的摄食情况,监测温度、溶氧、酸碱度、氨氮和盐度等理化因子的变化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生物饵料的使用 在鱼苗发育早期,鱼的营养方式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大多数海水鱼的受精卵孵化后会首先依靠卵黄囊中的营养进行个体发育。随着卵黄内的营养物质逐渐耗尽,仔鱼将会逐渐从内源性营养向外源营养过渡,开始少量摄食浮游生物,完全依靠捕获外界的食物来获取营养和能量。该阶段鱼苗个体小、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但生长迅速和代谢率高,必须摄入大量营养。在食性转换的关键时期,合理的饲喂策略和充足的营养供给是保证鱼苗存活和质量的关键。大黄鱼仔鱼在第2~3 天开始转为混合营养阶段,一般投喂经小球藻营养强化后的褶皱臂尾轮虫;之后随着鱼苗的生长,逐渐将饵料更换为卤虫和桡足类等生物饵料。生物饵料投喂前的营养强化直接关系苗种的生长速度,未强化的生物饵料往往导致苗种生长缓慢和体质弱。
4.人工微颗粒饲料的应用 大黄鱼苗种培育中,除温度和溶氧等环境因素可以显著影响成活率和产量外,饵料的营养组成也对苗种品质的调控起到了关键作用。当前,在大黄鱼育苗初期阶段仍需要使用大量的轮虫、卤虫无节幼体和桡足类等生物饵料。但由于生物饵料的来源、产量及质量不稳定、易携带病原微生物和品质难以控制等原因,长期投喂将产生过高风险,因此投喂人工微颗粒饲料成为后期苗种品质改良和体质强化的重要方式。在苗种培育后期搭配使用微颗粒饲料可以保证苗种摄取到足够的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和促生长因子等。微颗粒饲料因其不仅能够弥补生物饵料的缺陷和不足,而且能够根据仔稚鱼摄食习性和不同发育阶段的营养需求进行配方设计。同时,经过后期包膜、粉末饲料微囊化和壁材改进等营养学研究成果的应用,微颗粒饲料可以从源头改善饲料的营养组成和消化吸收率,并增强了透水速度、稳定性和缓沉性,有效提高苗种品质和产量。目前,在大黄鱼苗种生产中,一般在12日龄左右开始搭配适宜粒径的微颗粒饲料进行投喂,为大黄鱼苗提供更为充足合理的营养供给。目前市场上的微颗粒饲料根据饲料工艺的不同,可以分为微黏合饲料、微包膜饲料和微胶囊饲料。多年来,主要的商业微颗粒饲料都是微黏合型,并且其在育苗阶段的生产实践中已经成功地用于替代鲜活饵料。但是,微黏合饲料的主要缺点在于一些低分子量的营养物质如氨基酸和水溶性营养物质会快速溶失。微包膜饲料是一种用被膜将微黏合饲料包裹起来的人工微颗粒饲料,但是包膜后存在包被率的问题,易影响饲料品质。而微胶囊饲料是一种将液状、胶状或固体状等不含黏合剂的饲料利用包膜壁材包裹起来的饲料。与前两种微颗粒饲料相比,微胶囊饲料具有在水中稳定性高、营养成分不易溶失、包膜壁材可直接被仔稚鱼消化等优点。但是微胶囊饲料的制作工艺较为复杂,这使其制备成本较高。3种类型的微颗粒饲料各有优劣,在育苗过程中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将会定期向你推送本号信息!将为你精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