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螺的养殖

发表时间:2022/08/17 00:58:32  作者:佚名  浏览次数:21434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泥螺Bullactaexarata(Philippi)广泛分布于我国南北沿海潮间带滩涂,尤以江湖沿海产量最高,品质最好,是我国沿海的经济贝类,肉昧鲜美,营养丰富,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泥螺属软体动物门,腹足纲,后鳃亚纲,头楯目,阿地螺科。泥螺属仅有泥螺l种,为太平洋西部、中国、日本和朝鲜的特有种。泥螺生活在沿岸潮间带的滩涂上,在半咸水的海区也常见到。春至秋季布满高、中潮带的泥沙滩,冬季深埋泥沙中,是典型的泥滩代表种。它们以挖掘泥沙被覆体表,目的在于逃脱敌害和防止体表水分的蒸发。泥螺摄食底栖硅藻以及小型甲壳类和贝类。5-9月为繁殖期,卵群呈圆球形,半透明,以胶质柄固着于海涂上。

一、泥螺的生物学特征

泥螺的贝壳卵圆形,米黄色薄而脆。螺旋部内旋,壳表具有细密的螺旋沟,生长线明显,壳口大,肥厚的螺体不能完全缩入壳内。外套楯的后端分为二叶,腹足宽,后端截断状,侧足的两侧缘也掩盖贝壳的两侧部。泥螺广泛分布于西太平洋沿岸半咸水域的潮间带滩涂,属广温、广盐性种类,对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较强。泥螺生活于泥沙底和软泥底,对底质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在沙泥、沙质底质中也能生存。雨天或天气较冷时多潜于泥沙表层,不易发现。春、秋季则爬出泥层在滩涂面上摄食,夏季烈日暴晒下极少爬出滩涂表面,而晚上则出现大量泥螺。泥螺成体和幼苗的生存温度为-1.5℃-33℃,其中以0℃-30℃较适宜生存和生长。不同产地的泥螺可在1.84‰-28.80‰盐度内生存。在pH值低于7.13和高于8.10中,泥螺在2小时内分泌大量粘液,个体翻转,约7小时后此现象消失,个体可缓慢爬行,未发现海水pH值对不同个体有明显差别。泥螺为舐食性腹足类,摄食时翻出齿舌在泥土表面舐取食物。浮游幼虫阶段为滤食食性,主要依靠纤毛摆动滤食水体中的浮游单细胞藻类。泥螺饵料的主要种类为底栖硅藻,如舟形藻属、菱形藻属、布纹藻属、斜纹藻属、圆筛藻属和脆杆藻属等,此外还有大量的有机碎屑、泥沙及小型甲壳类、无脊椎动物的卵等。胃内容物组成与自然海区饵料组成无大差异,对食物没有严格的选择性。

二、苗种生产技术

苗种供应充足与否直接影响着养殖的发展,目前养殖的苗种主要依靠野生苗,土池育苗仅能提供少量苗种。自然海区的野生苗受海况因素影响较大,数量和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证,给苗种生产带来一定困难。采捕野生苗是在泥螺苗密集处,轻轻刮取幼苗,并用海水洗净,去除杂质。土池育苗可采用废弃的对虾养殖塘或废弃的盐场,经改造后使用,也可在高潮区筑堤围土塘。土池育苗可采用二种方法:一是将性成熟的泥螺作为亲体直接养于塘内,使其在塘内交配、产卵、并在塘内培养浮游幼虫。另一种方法则是在泥螺养殖海区采集卵群,于土池内孵化培育成苗。首先选择涂面平坦,水流缓慢、饵料丰富,各项理化条件符合泥螺幼虫存浮的软涂。围堤,提高50cm,退潮后能蓄水20cm。高潮区,每个土池面积2-3亩。有条件的可在池子上方搭建简易竹架塑料薄膜棚,以防烈日和暴雨。在投入泥螺亲体或卵群前15天,将涂面深翻一次,耙碎泥块,清除杂贝和虾、蟹和鱼类等敌害生物,可用药物清塘,清塘后排除积水,在阳光下暴晒消毒,然后耙平滩面,培养底栖硅藻类。在塘内放养泥螺亲体须注意亲体的存活及活动情况,发现死亡要及时捞除,否则容易败坏水质,卵群孵化后约1个月,涂面呈花斑状,表明有小泥螺生活,此时宜多蓄水,防烈日暴晒和暴雨,不要翻动涂面。小苗一般1个月干露一次,个体稍大后,可半个月干露一次。一般在育苗时施足基肥,育苗过程中不施肥,每次可施氮肥、磷肥或发酵的鸡粪,施肥宜少量多次,施肥后2-3天不放水,此时泥螺会潜入泥中。早春养殖要注意寒潮和冷空气侵袭,养殖后期要防范病害。

三、泥螺的养殖

近几年来,泥螺的养殖得到很大发展,养殖技术不断改进,主要的养殖方法有:滩涂粗放养殖、滩涂围网、土池养殖等,各有优缺点。播苗方法可采用蓄水播苗,也可干涂播苗,将泥螺苗放于盆内,用海水轻轻搅拌后均匀撒播即可,放苗在2-3月间较好,苗种规格每公斤3-4万粒,放苗最好在大潮退潮后进行。放苗量以每平方米100粒左右为宜,放苗后每天巡视和观察泥螺的生长情况,围网有无破损。一般采用人工捕捉敌害生物,如玉螺类、章鱼、蟹类。泥螺逐渐长大后,在繁殖前期极易集体逃跑,此时应开始收捕,繁殖季节的泥螺质量变差,产卵后极易死亡。5-6月是泥螺收成季节,此时滩面温度已较高,有些滩面坑坑洼洼有积水,水温较高,泥螺受烫后活力差。在采捕野生苗时,有些商贩采用化肥,如碳酸氢铵、尿素等喷洒滩面,使得幼螺不堪忍受纷纷爬出滩面,方便了苗种采捕,这些幼螺活力和体质受到很大影响,放养后生长缓慢。其次有些人片面追求高密度放养也是造成泥螺死亡的原因,在养殖后期,滩涂上的油泥日益减少,食物缺乏,泥螺生长受抑制,表现为生长缓慢或不生长。开始养殖泥螺的几年内泥螺生长良好,生长速度快,体质健壮最容易养殖,但养殖3-4年后,养殖底质环境老化,腐殖质逐年积累,超过海区的自净能力,则产量逐年下降,且出现死亡现象。

四、收捕与加工

泥螺苗经2-3个月养殖,一般在5月份收捕。6月份放养的泥螺苗至8-9月陆续起捕,俗称桂花泥螺,此时的泥螺品味稍差,产量也低。起捕常用手工捉捕,捕大留小。端午节后,尤其在炎热天气,白天泥螺极少爬到滩面上,可在晴朗无风的夜晚捕捉泥螺。捕捉后的泥螺可撒播在土池中吐泥沙,土池每平方米可投放4-6Kg泥螺,撒播前应在土池内注满水,撒播后活水流动,12小时内换水量达200%,以消除泥螺体表粘液,并保持海水中有充足的溶氧,使泥螺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在水温25℃-39℃,盐度15.67‰-28.80‰条件下,经过2-3天的暂养即可吐尽泥沙。泥螺起捕后用海水冲洗除去泥沙、杂物、即可鲜销。鲜螺用盐腌制,成品称之咸坯,咸坏泥螺经过黄酒洗、泡、调味后装瓶、封口即成市售瓶装醉泥螺,在4℃以下低温冷藏保质期在4个月。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