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虾——中国本土自然海产的大虾
对虾现用学名为中国明对虾 Fenneropenaeuschinensis (Osbeck, 1765), 其同物异名为 : Cancer chinensis Osbeck, 1765; 中国对虾 Penaeus (Fenneropenaeus) chinensis (Osbeck, 1765); 东方对虾 Penaeus orientalis Kishinouye, 1918。中国明对虾主要分布在渤海、黄海和南海, 肉质鲜嫩, 是虾中珍品。
中国对虾(Fenneropencreus chinensis)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重要海水养殖虾类之一,其分布主要局限于我国大陆周围的浅海水域(刘瑞玉等,I959),主要在我国的黄渤海海域,主产区于辽宁、河北、天津、山东及江苏近海,在朝鲜半岛西海岸和部分南海岸也有批量生产(邓景耀,I 99I )。近些年来,由十中国对虾放流工作的开展,在浙江省沿海也能捕获一定量的中国对虾。根据史料报道,我国珠江口和长江口以前也能捕获到中国对虾,但近年来捕获的报道很少(刘瑞玉,I 990 ) 。
中国对虾是一种广盐、变温性虾类,我国历史最高养殖产量达15万t(农业部渔业局,1991),的水产养殖种类之一。占当时全国对虾养殖总产量的70%,成为我国最具代表性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出现了一系列的对虾病害问题,加上种质退化问题,致使中国对虾养殖业受到严重影响,特别是1993年暴发了以白斑综合症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 WSSl)为主要病原的对虾流行病,导致中国对虾养殖产业发生严重衰退,随后的1994年全国养殖对虾产量出现严重滑坡,年产量仅有6万吨,严重影响到沿海地区渔业经济的发展(刘瑞玉等,2004)。良种己成为我国对虾养殖业健康发展的瓶颈,产业发展迫切需要高产抗逆优良品种的培育。
1998年4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启动了中国对虾抗病品种的选育项目。以中国对虾养殖群体和从山东威海外海东经123。北纬37。附近海域捕获的中国对虾野生群体为基础群体,采用群体选育方法开展了抗病选育工作;自2001年开始,对群体选育获得的抗病群体,通过构建家系的方法开展抗病性状的家系选育,并将抗病性强的家系选入基础群体;
从2004年起,针对中国对虾开展生长和抗病性状复合选育的研究,培育的新品种无论在实验室条件下还是在实际生产养殖条件下均表现出优良的生长性能和明显的抗病性能:收获体重比未经选育的野生种群提高30%以上,具有明显的抗病性,表现为不发病或染病后死亡慢等特点,染病死亡时间延长10%以上。2008年,选育的新品种通过了个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新品种命名为“中国对虾‘黄海2号”,(品种登记号GS-0 I -002-2008 ),目前中国对虾“黄海2号”已推广至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等沿海省市,并取得了良好的养殖效果。
以 20 世纪 70 年代我国对虾养殖所需的虾苗全部捕自自然海区野生虾苗, 不仅严重破坏了对虾资源而且数量不足, 限制了对虾养殖的发展。为此1980 年 2 月国家水产总局下达了“对虾工厂化育苗技术的研究”攻关项目。。1981 年四个攻关单位工厂化育苗都获得成功。
1982 年该项目通过了国家水产总局的技术鉴定:“属国际先进水平”, 1985 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对虾的养殖业、捕捞业曾有一段辉煌的历史, 也有惨痛的教训。在对虾人工养殖中, 采用“大排、大灌、多换水”的养虾模式代价太大了, 引发了 1993 年虾病(WSSV)大爆发, 自然海区对虾也遭到了感染,种质受到影响, 致使其养殖业、捕捞业年产量迄今仍难以恢复。为保护环境, 为养虾业健康持续发展, 应推广“封闭式内循环生物净化、零排放”养虾模式。
中国对虾原产于于中国,中国对虾,又称东方对虾、明虾。其分布的时空跨度很大,从最南端的越冬场(北纬33°)到最北的辽东湾产卵场(北纬41°30′)垂直距离约900公里,另中国对虾有约4个多月的时间不在中国领海范围内,按照周边国家渔民的传统作业习惯,中国对虾资源主要由中、日两国渔民分享。按生产习惯日本以西有数百条双拖、单拖渔船,冬季和早春在东海、黄海作业,年产量达到7000吨。
东方对虾又名中国对虾,因其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等特点,被誉为“虾中之冠”,营养价值很高,名列我国海产“八珍”之一。东方对虾不同于其他种类的虾,它生性傲娇,对生长环境极其的挑剔,因此能够生存、成长的海域有限,常见于我国渤海地区,故又名为“渤海对虾”
中国对虾是上世纪80年代中国水产业中升起的一颗辉煌耀眼的“新星”,高峰时年捕捞产量近2万吨,养殖产量达到20万吨。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期,黄渤海区的中国对虾种群资源衰败,已形成不了渔汛,1997年捕捞产量仅800吨。受虾病影响,从1993年开始中国对虾养殖业和中国对虾增殖业产量都下降90%,与之相关的加工业和育苗产业也相继萎缩。中国对虾产业走向衰落,从辉煌到没落,仅10多年时间,成为中国水产业起步阶段的一件大事。
“曹妃甸是我国历史上最早、亚洲最大的中国东方对虾养殖区域。”曹妃甸区农业农村局水产办主任王印开介绍,随着养殖规模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曹妃甸在科技养殖对虾的路上越走越远。据介绍,国家级虾蟹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唐山综合试验站于2008年落户曹妃甸以来,陆续将黄海水产研究所培育的新品种中国东方对虾“黄海1号”“黄海2号”“黄海3号”“黄海5号”引进繁育并推广。目前,全区年孵化优质中国东方对虾苗种5亿尾,实现了中国东方对虾“黄海系列”全区6.5万亩海水池塘全覆盖,亩均产量75公斤,亩效益超千元。
东方对虾的养殖成效尤为突出,通过多年创新,该区已经引进及繁育了黄海系列优良品种4个,年均孵化小苗5亿尾以上,发展虾池面积达6.5万亩,平均亩产达到160斤,总产量超过5000吨,亩均效益超过千元。据了解,曹妃甸区已经连续7年获得全国县级对虾养殖单位总产、规格、效益、出口创汇、亲虾越冬等六项第一。
中国对虾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海洋环境的污染日益严重,二是人为的过度捕捞。
日前,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王伟继研究员主编的专著《中国对虾增殖放流效果评估与生态安全》一书由中国农业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专著是2015年我国启动的最后一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资源环境科学领域重点支持项目“近海环境变化对渔业种群补充过程的影响及其资源效应(项目首席科学家:金显仕)”的研究成果之一。
该专著以基于微卫星分子标记的中国对虾增殖放流效果评估为主线,系统阐释了渤海增殖放流中国对虾在放流后的动态迁徙路线、数量变动规律、洄游习性变迁、渔业生物量贡献、繁殖群体补充效应以及现有增殖放流模式潜在种群生态安全评估及建议;结合资源评估及生物环境效应,该专著就中国对虾环境DNA(eDNA)技术建立及渤海中国对虾资源评估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该专著还就渤海中国对虾生态容纳量评估及渤海典型污染物对中国对虾生理影响、三疣梭子蟹增殖放流概况等展开了详细介绍。
渤海油田是我国最大的海上油田,多年来持续开展渤海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和生态保护。今年,中海油天津分公司委托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组织实施渤海油田辽宁海域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计划在辽宁海域放流中国对虾、海蜇、牙鲆等苗种2.45亿单位,以改善和修复渤海生态环境。
参考
增殖放流中国对虾2亿尾(图)|辽宁省_新浪财经_新浪网 (sina.com.cn)
中国对虾为何叫“对虾”濒临灭绝缘何“起死回生”? (gmw.cn)
《中国对虾增殖放流效果评估与生态安全》专著出版发行-黄海水产研究所 (ysfri.ac.cn)
唐山曹妃甸:“对虾之乡”对虾香 (baidu.com)
河北曹妃甸区:水产养殖提质 农民稳定增收 (baidu.com)
东方对虾,对于这个“虾中之冠”,你了解多少?_渤海地区 (sohu.com)
我国对虾产业化养殖核心技术——“中国对虾工厂化育苗技术的研究”攻关回眸
近交对中国对虾生长、养殖存...号”主要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_罗坤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