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包红鲤的来源与养殖历史

发表时间:2024/11/14 05:46:56  浏览次数:1196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1 名称来源

荷包红鲤是我国人工选育的第一个鲤品种,1958年婺源县政府组织科研人员从县北边界鄣公山下原沱川人民公社流水养鱼池中采集到19尾全红和金黄色鲤(Cyprinuscarpio)作为原种进行繁殖,1960年正式定名为荷包红鲤,经连续6代系统选育,获得遗传性状比较稳定的品系,1980年通过鉴定,1996年被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适宜推广的水产优良新品种,品种登记号为GS-01-002-1996[6]。

2 荷包红鲤起源的探讨

关于荷包红鲤的历史起源,民间主要有来自洛河之红鲤、户部右侍郎余懋学(1543-1599)告老还乡时将明神宗(1572-1620年)所赐北京御花园红鲤带回婺源、总督漕储的南京户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余懋学将家乡婺源的红鲤进贡皇上、宋光宗登基(1190年)时赐绯鱼给著名思想家婺源人朱熹等四种传说。刘喜英等对以上传说做了详细考证,排除了前三种说法,认为宋光宗赐予朝散郎朱熹的绯鱼即是荷包红鲤的来源,依据是《弘治徽州府志》中关于“令学士院降诏,奖谕覃恩转朝散郎,赐绯鱼”的记载。然而,“绯鱼”并不是红颜色的鱼,而是“绯衣鱼袋”的简称。绯衣是红色的官服,隋唐时期已建立官服颜色等级制度,宋代可以穿绯衣的最低官位是朝散大夫。鱼袋始于唐代,五品以上官员用以盛放随身鱼符,宋代的鱼袋,内已无鱼符,只是在袋上用金、银饰为鱼形,垂挂在官服上,以明尊卑、高下。可见宋光宗赐予朱熹红色鲤之说只是对史料文字的误解,不能说明荷包红鲤的起源问题。

近年来,一些学者所做深入而系统的研究表明,荷包红鲤是鲤团鲤型的一个变种,从分类学角度看与其它鲤属同一物种,由于长期栖息于山区清冷水体环境而形成独特的地方品种,对低温的适应性较强。每年三月初水温10 ℃左右就开始繁殖,是长江水系鲤种群中产卵最早的一种。在形态、同工酶、线粒体 DNA 和核 DNA 等方面,与其它红鲤均有较大差异。在形态上,荷包红鲤的短体型是由于躯体部分缩短所致,这种缩短是因椎体发育不良、椎体长度及椎体间距缩短所致,即骨骼钙化程度差的结果,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长期的小水体驯养导致荷包红鲤脊柱及肋骨的钙化较差,胸尾部连接处的一些椎骨已畸形皱缩,并有相互愈合的趋势,尾椎骨愈合后,形成了这种宽厚圆润雍容华贵之体态[7],符合唐朝“以肥为美”审美观经长期人工选育而稳定下来。在进化上,荷包红鲤与兴国红鲤(Cyprinuscarpiovar. wuyuanensis)、玻璃红鲤(Cyprinuscarpiovar. wananensis)皆来源于长江水系,但属不同的进化分支,荷包红鲤遗传分化程度更为显著,起源分化时间最短,只有2.5万年。应用鱼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基因研究和聚丙烯酰胺凝胶水平电泳分析,表明荷包红鲤为红鲤进化中单独的一支。遗传背景分析显示荷包红鲤与其他红鲤群体的差异最大,方向性人工选择的作用最强,也证明荷包红鲤是最早进行人工养殖的红鲤品种。

2.3 荷包红鲤的养殖历史

鲤鱼是我国最早进行人工养殖的水产品种,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李唐王朝因为忌讳鲤、李同音,明文规定百姓不得捕食鲤鱼,违者要给予重罚,因此青鱼(Mylopharyngodonpiceus)、草鱼、鲢(Hypophthalmichthysmolitrix)、鳙(Aristichthysnobilis)等鱼类养殖逐步发展起来。虽然唐朝不能食用鲤鱼,但作为一种分布广泛历史悠久的养殖品种,也不会面临灭绝,一些颜色鲜艳如赤、白、黄等色泽的鲤鱼个体,因为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从西周就开始在池塘中养殖。唐代开始流行挖坑砌筑或在岩石上开凿小巧美观的鱼池,引水自流入池,将观赏鱼和水生花草养在小池中,称盆池鱼,因深受唐玄宗的喜爱,达官显贵及豪门望户纷纷效仿,并选育培养出锦鲤等观赏性强的品种,这也是我国小水体高密度流水养鱼的起始阶段。

晋宋南渡及唐末为避黄巢之乱,中原士族大量南迁徽州避难,观赏鲤鱼养殖技术随之传入皖南深山僻壤。徽州民居为木制或砖木结构,因土地资源稀缺,村落街市中房屋密集,存在极大火灾风险,为方便防火、饮水和洗涤,因此会利用地形落差修建贯穿村落的水渠系统。在室内天井下建“明塘”,或设太平缸、石板拼接的大水池,汇集屋面雨水,放养彩鲤、栽种萍莲,既做观赏、又可灭火。一些人家在庭院或花园中修建精美的小池,引清溪流水穿池而过,把彩鲤移到流水鱼池内养殖,形成独特的徽文化习俗。彩鲤在流水鱼池中能完成生长繁殖的全过程,完全脱离了对大水体的依赖。较长时期的地理隔离和有意识的人工选择,彩鲤体色更加鲜艳、游泳能力逐步退化,适宜在人工建造的小水体中生存繁衍。休宁县万安镇在三国吴永安元年(258年)至唐天宝八年(749年)间为县治和郡(州)治所在地,海阳镇从唐天宝九年(750年)至今为休宁县治,古镇中多处老宅庭院内古流水鱼池至今完好保留,依旧是青莲菡萏、黄鲤闲游。南宋休宁人程永奇在《屯溪访故人》诗中写到:“主人溪上宅,乌几屡曾凭。山直西南向,田分上下层。池鲜熟锦鲤,塘果致青菱。此去重阳近,遥岑共一登”。屯溪即今黄山市屯溪区,1964年以前一直属休宁县管辖。从诗中可以看出,山区民居建在小溪边,陡坡上有梯田,鱼池里养殖彩色鲤鱼,但山坡沙地保水性极差,必须保持长年流水才能养鱼,可见在800多年前休宁山区栽种水稻和流水养殖彩鲤已非常普遍。

由于人口压力和躲避战乱,徽州很多家族和外来移民迁往深山区,结合河谷盆地的农业生产技术与山区的资源优势,创造出新型农耕文化和渔文化。连接流水养鱼核心区板桥乡和浙源乡的休婺浙岭古道建造于春秋战国时期,唐朝时徽州陆路交通干线网已经全面建成,起源于徽州腹地的彩鲤品种和养殖技术翻越五龙山传到婺源山区,育成著名的荷包红鲤。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