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鳖有其固有特征
一、外部形态
中华鳖扁平,呈椭圆形,体表覆盖有柔软的革质皮肤,有背、腹二甲。背甲中央凸起,周缘内凹,两侧具有厚实的结缔组织,俗称“裙边”。腹甲较少,发育不完整,背部和腹甲之间有韧带相连。头部有很多黑色细纹,鳖头的前端呈三角形,吻长而突出,中央隔开的外鼻孔在吻的前端。眼小,生于头的两侧,视觉不发达。口宽,上下颚有角质齿板,可压碎坚硬的螺、蚌类。四肢偏平且短,前后各有5趾,内侧3趾有锐利如钩的爪,趾间有发达的蹼膜,既适于陆地爬行,又善于水路游泳。尾呈扁锥形,背面暗绿色或褐色,随栖息环境而异。腹面一般呈乳白色或略带微红,个别有黄点。
二、摄食特点
中华鳖是以肉食性为主的杂食性动物。自然界的鳖以小鱼、小虾、蚯蚓、螺、蚌类以及动物内脏等为取食对象,少量的水生植物嫩茎和蔬菜、瓜、果是辅助食料,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可以投喂人工配合饲料或养鳖专用饲料。
三、生理特性
中华鳖有冬眠的特点。它是变温动物,对外界温度变化十分敏感,体温的高低直接涉及它的活动能力和摄食程度。它的最适合生长温度为28℃~32℃。水温降至20℃时进入冬眠,冬眠一般在水深2米~3米左右的水底沙泥中度过。当鳖选好越冬场所时,使用四肢旋转身躯,使全身进入沙中。入泥深度随着体型的大小而异,最深不会超过30厘米。鳖冬眠期间,不吃不动,呈假死状态,依靠咽喉部的鳃状组织吸取水中的溶解氧,以维持冬眠期最低微的生命活动。此外在盛夏水温超过35℃时,鳖亦有伏暑现象,常群居于阴凉处或深水中。
四、种质资源
声明:本站属公益性没有商业目的的网站,上列文章仅供个人学习参考。本站所发布文章为原创的均标注作者或来源,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许可转载的请注明出处。本站所载文章除原创外均来源于网络,如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