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的生物学特性及繁育技术

发表时间:2024/12/11 10:00:51  来源:黑龙江水产 2015年4期  作者:张 淼  浏览次数:265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一、泥鳅的特征

泥鳅腹鳍以前身体呈圆筒状,由此向后渐侧扁。头较尖,眼小,为皮膜覆盖。吻部倾斜角度大,吻长小于眼后头长。口下位,呈马蹄形。触须5对。鳃孔小,鳃裂止于胸鳍基部。背鳍条2、7,无硬刺,起点在腹鳍之前,距吻端较距尾基为远,胸鳍远离腹鳍。腹鳍起点位于背鳍基部中下方。肛门近臀鳍。尾鳍呈圆形。侧线完全。体背部及两侧深灰色,腹部灰白色。尾柄基部上侧有一个明显的黑斑点。奇鳍上有密集褐色斑条,偶鳍浅灰色,无斑条。

二、泥鳅的特性

1、食性杂

泥鳅属杂食性鱼类。在幼苗阶段,体长5cm以内,主要摄食动物性饲料,如浮游动物的轮虫、枝角类、桡足类和原生动物。体长5-8cm时,由摄食动物性饲料转变为杂食性饲料,主要摄食甲壳类、摇蚊幼虫、丝蚯蚓、水(陆)生昆虫及其幼体、蚬子、幼螺、蚯蚓等底栖无脊椎动物,同时摄食丝状藻、硅藻、水(陆)生植物的碎片及种子。泥鳅的摄食量与水温有关,水温15℃-30℃为适温范围,25℃-27℃为最适范围,此时摄食量最大,生长最快。水温下降到15℃以下或上升到30℃以上,食欲减退,生长缓慢。水温下降到6℃以下或上升到34℃以上,泥鳅进入不食不动的休眠状态。泥鳅多在晚上摄食,在人工养殖时,经过训练也可改为白天摄食。

2、生长较快

泥鳅的生长速度,取决于饲料的质量和数量。一般孵化的鳅苗,体长约0.3cm,1个月后长到3.0cm左右,半年后长到6.0cm左右,第二年底体长可达13cm,体重15g左右,据报道,最大个体长达20cm,重100g左右。

3、繁殖力强

泥鳅一般二冬龄后成熟,产卵期4-9月份,但以5-7月、水温25℃-26℃时为最盛。泥鳅怀卵量多少与体长有关。体长8cm的雌鳅,怀卵量约2000粒,10cm的怀卵量为7000粒,12cm的怀卵量1万-1.4万粒,体长15cm的怀卵量为1.2万-1.8万粒,体长20cm的怀卵量为2.4万粒。卵圆形,卵径1.2-1.5毫米,黄色,有粘性,但粘附力不强。产卵时雄鳅用吻端刺激雌鳅腹部,雌鳅漂浮水面,雄鳅追逐,并把雌鳅卷住,进行排卵、射精,卵附着在水草或其他物体上,经2-3d即可孵化成鳅苗。

4、适应性特强

泥鳅属底栖性鱼类,分布很广,常栖息于河、湖、池塘、稻田的浅水区,只有在水温过高或过低时才潜入泥中,天气剧变或病害发生时浮到水面。泥鳅有特殊的呼吸功能,它除了用鳃和皮肤呼吸外,还可以用肠呼吸。当水中缺氧时,会游到水面直接吞进空气,在肠内进行气体交换,然后从肛门排出废气,因而它对恶劣环境的适应力很强,池塘中溶解氧下降到0.16mg/L时也会安然无恙。

泥鳅肉质鲜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并对皮肤病、肝炎、痔疮、阳痿等病有辅助治疗作用。泥鳅在国内外市场上销路广,受欢迎,是淡水中的主要经济鱼类。

三、怎样人工养殖泥鳅

1、泥鳅的自然繁殖方法

开春后,修整好鱼池,用生石灰消毒后注入新水,待池水药性消失后,将亲鱼按雌雄1:2的比例放入池中,每平方米面积放300g左右。选择用做繁殖的亲鱼要选择体色正常、体质健壮、无病无伤。雌鳅最好选取体长15cm以上、体重30g以上腹部膨大的个体,雄鳅可以略小。个体大的雌鳅怀卵量大,雄鳅精液多,繁育的鱼苗质量好,生长快。当池水温度上升到20℃左右时,就要在池中放置用棕片、柳树须根或水草等做的鱼巢。放置鱼巢后要经常检查并清洗上面的泥尘污物,以免泥鳅产卵时影响卵粒的粘附效果。泥鳅喜在雷雨天或水温突然上升的天气产卵。产卵多在清晨开始,至上午10:00左右结束,产卵过程需20-30min。产卵时,亲鱼追逐激烈,高峰时雄鳅以身缠绕雌鳅前腹部位,完成产卵受精过程。产卵后要将粘有卵粒的鱼巢及时取出另池孵化,以防亲鱼吞吃卵粒。同时补放新鱼巢,尚未产卵的亲鱼继续产卵。产卵池要防止蛇、蛙、鼠等危害亲鱼。

2、泥鳅的人工繁殖方法

泥鳅的人工繁殖与家鱼相同,使用的催产剂种类与剂量按每条雌鳅计,分别为:鲤鱼垂体0.5-1个,或青蛙垂体2-3个,绒毛膜促性腺激素100-150国际单位,或者类似物(LRH-A)5-10μg。雄鳅剂量减半。溶剂注射量为0.1-0.2ml,采用1ml的注射器和4号针头注射。注射时可用湿纱布包着(露出注射部位)。注射后放入产卵池中,此后的工作与自然繁殖相同。水温20-25℃,经10-20h就会发情产卵。

若采取人工授精,可将已注射催产剂的雌雄泥鳅分别暂养于小池或网箱中,水温18-25℃时,经10-15h,轻压雌鳅腹部有卵粒流出,即可采用干法进行人工授精。操作方法与注意事项均与家鱼相同。卵粒人工授精后随即上巢,同时搅动水体,使卵粒均匀上巢。上巢后再转入到孵化池中孵化。泥鳅的受精卵在水温20-30℃范围内都能正常孵化,一般2d左右可孵出鱼苗。用小容器静水,同时勤换水(每天2次)孵化效果很好。每升水放卵400-600粒为宜,孵化时要避免震荡,孵化中可用水霉净溶液进行消毒,以防寄生水霉。

刚孵出的鳅苗不能自由活动,用头部附着在鱼巢或其他物体上,以卵黄为营养。池中孵化的鱼苗一般留原池培育,水深保持在20-30cm,每平方米密度以500-1500尾为宜,过密时应取出部分鱼苗另池培育。

鳅苗孵出3d开始摄食,此时应投喂煮熟研碎的蛋黄或鱼粉悬浮液,一日数次,投喂量以1h内吃完为限,过2-3d改投水蚤、轮虫、捣碎的丝蚯蚓或蚕蛹等。经过1月左右鱼苗长到3cm左右时再转入到鱼种池,也可直接放入稻田、池塘或坑中进行成鱼饲养。

鱼种池面积以30-50m2为宜,放种前要清池消毒,并施基肥培育饵料生物。放种量为每平方米30g(800-1000尾)左右,鱼种下池后半月内投喂植物性饲料,每天投饲两次,投量为鱼体重量的3%-5%。夏季鱼池水浅水温高,要随时注意水质变化,勤换新水,当鱼种长到8-10cm,进入成鱼饲养阶段。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