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斑蛙蝌蚪培育技术
黑斑蛙蝌蚪培育技术
吴 婷,汤 建,姚红艳,陈敦学
(1.黄平县水产站,贵州 黔东南州 556100;2.贵州大学动物科学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3.毕节市水产技术推广站,贵州 毕节 551700)
黑斑蛙俗称青蛙,现将黑斑蛙蝌蚪培育技术介绍如下。
一、繁殖设施的建设
种蛙池可以设计为沟垅结构,面积以300 米2左右为宜,整体呈长方形。其中沟为倒梯形,下底宽50 厘米、上底宽100 厘米,而垅结构则为梯形,与沟相对应。其中沟内主要用于受精卵的孵化和蝌蚪培育、变态等,而垅结构则主要用于种蛙摄食食台和幼蛙变态上岸开展食性驯化场所。由于黑斑蛙稻田田间生长时间短,为了提高商品化率,建议搭建繁殖温棚,提早开始黑斑蛙的繁殖。在温棚下角需要深入土壤20 厘米,以防止蛇鼠进入。同时繁殖池塘需要设置独立的进排水结构,并在进水口用绢布设置过滤网,防止野杂鱼和敌害生物进入繁殖场所。在沟中,需要栽种一些菖蒲、水葫芦等水生植物,既能给蝌蚪提供躲避场所,又能起到一定的调水作用,在垅上可以种植黄豆等豆科植物,供蛙栖息和摄食昆虫。新建好的繁殖棚,需要做好清池消毒工作,可以用生石灰75~100 千克/亩进行消毒处理,消毒后采用换水浸泡的方式解毒。
二、种蛙的选择与培育
选择驯化成功、能摄食配合饲料的黑斑蛙作为种蛙,最好从黑斑蛙良种场引进,一般以2龄蛙为好,体重在50克/只以上,也可以在当年销售的商品蛙中选择发育程度高、个体大的留做种蛙,按照雌雄1∶1 的比例进行配种,平均每亩可以放种蛙75千克(700对左右)。
选好的种蛙需要加强投喂,促进体内脂肪积累和性腺发育,为来年繁殖产卵做准备。黑斑蛙属于变温动物,存在一个较长的冬眠期,冬眠的好坏对来年产卵至关重要,因此需要加强种蛙的冬眠期培育管理,一般冬季随着连续几天太阳照射,水温回升,黑斑蛙会苏醒,此时需要加强精料投喂,并在饲料中拌喂多维,以提高黑斑蛙的免疫能力。同时需要将沟内的水放干,并在垅上铺上稻草,给黑斑蛙保暖。
三、黑斑蛙种蛙的抱对产卵与蛙卵收集
黑斑蛙属于雌雄异体,体外受精,每年开春后水温达20℃、气温达25℃以上时,黑斑蛙结束冬眠开始抱对产卵,其中精子和卵子需在水中完成受精,所以黑斑蛙产卵沟内必须要有水。在繁殖孵化工作开始前,提前5~10 天开始培藻肥水,让蝌蚪孵出后有丰富饵料。早上4:00-5:00 属于黑斑蛙产卵高峰,黑斑蛙产黏性卵,刚产下的受精卵圆形,又小又软,植物极朝上,往往吸附于水草上。卵外有一层卵膜,经过2~3 小时吸水膨胀,卵膜变大,受精卵在卵膜中转向,改为动物极朝上(黑褐色原点朝上)。早上8:00-9:00 是收集受精卵的时间,可以用消毒过的网兜将蛙卵捞起,统一孵化,吸附于草上的需要用剪刀将草剪断。 注意不要随便翻转卵块,避免动物极和植物极发生颠倒。黑斑蛙产卵需要安静的环境和稳定的水温,一旦受到干扰则停止抱对产卵,如突然下暴雨或者气温骤降,都会导致产卵停止。
四、受精卵孵化
黑斑蛙的蛙卵略比水重,在水中会沉底,因此需要设置专门的孵化箱,孵化箱可以利用水稻育秧盘,但需要将育秧盘固定在孵化池中,避免育秧盘沉底或者晃动而影响孵化,也可以用塑料筐和尼龙网搭建专门的孵化框,选用100目以上的尼龙网给塑料筐做底,然后将网箱放入孵化池中,浸入水中10 厘米左右即可,按照5 个卵块/米2的标准进行孵化,其中每个卵块大约2 000粒受精卵,在水温20~25℃,经过4天左右即可成为蝌蚪形态,但此时蝌蚪不会游泳,趴在网箱底部,第5~6 天,蝌蚪开始游动,此时,进入蝌蚪培育期。在蝌蚪孵化期间需要注意:①避免阳光直射,阳光直射会导致孵化停止,蛙卵死亡;②注意补充氧气,由于黑斑蛙卵为半黏性卵,卵块中间部分容易因为缺氧而造成孵化失败;③维持环境稳定,避免急剧变温或者环境中pH、重金属离子等突然改变;④一般要求将同一批收集的受精卵放置于同一孵化箱,集中孵化、集中出膜、集中培育,方便后面驯食;⑤孵化过程中要及时捞走死卵,防止污染水质。
五、蝌蚪的培育与变态管理
进入蝌蚪期后就需要投食,黑斑蛙的蝌蚪期约为55 天,根据蝌蚪生长周期,可以将蝌蚪分为蝌蚪早期、中期和晚期。蝌蚪早期(0~7 天)运动能力弱,还不能完全摄食配合饲料,孵出后前3天主要靠自身卵黄营养维持生长,其后进入外营养期,开始以水中藻类为食,需提前培藻备食,此外,也可以投喂一些豆浆或者煮熟的鸡蛋黄,每天投喂1 次,增强蝌蚪体质。蝌蚪中期(7~45 天)生长加快,主要以投喂蝌蚪商品饲料(粉料、0 号料、粒径1 毫米左右)为主,每天两次,刚开始按照每20 万尾蝌蚪/千克饲料投喂,随后逐渐增加,具体以每顿吃完基本无剩余为宜。由于该阶段蝌蚪生长速度加快,摄食量增大,容易导致肠炎发生,因此需要在饲料中拌喂“肠安宁”类护肠药物。蝌蚪后期(45 天后)前腿慢慢长出,变态开始,此阶段主要以稳为主,可以减少部分饲料投喂量,但是要加大饲料中蛋白质水平,直到蝌蚪完全长出四肢,尾巴退去,此时蝌蚪就进入幼蛙期。
蝌蚪期的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早期投放蝌蚪密度在300 尾/米2,随着蝌蚪不断长大,需要进行疏密,即将部分蝌蚪移池培养;②水质管理,蝌蚪期由于投食量大且养殖空间小,很容易出现水质过肥的情况,因此需要持续开展调水,可以在蝌蚪池中栽种部分水葫芦,其一可以吸收水中营养盐,其二可以给蝌蚪提供躲避的场所,但是需要控制水葫芦的量,避免水葫芦泛滥而引起蝌蚪池夜间缺氧,蝌蚪出现应激缺氧症状。
六、蝌蚪上岸与驯化
进入幼蛙阶段后,蝌蚪就需要上岸,此时可以降低蝌蚪培育池水位,方便变态后的幼蛙上岸,同时蝌蚪池塘需要有足够的水草以方便躲避敌害和变态上岸,由于黑斑蛙只吃活饵的特殊食性,因此还需要对变态后的幼蛙开展食性驯化,可以利用黑斑蛙记忆特性,通过养殖棚内种蛙的带动作用,引导幼蛙开始摄食配合饲料,饲料可以按照第1 天全部投喂活黄粉虫;第2 天投喂10%的配合饲料+90%的活黄粉虫;第3天投喂20%的配合饲料+80%的活黄粉虫;以此类推,直到第10天,投喂100%的配合饲料。
七、蝌蚪阶段疾病预防与治疗
1.病毒性疾病 蝌蚪的病毒性出血病主要是由呼肠孤病毒感染引起的,感染后出现蝌蚪皮下出血,腹部膨大,肠道充血发红。可以通过加强水体消毒(漂白粉或者次氯酸)预防,对于发病蝌蚪,可以利用1 毫升/米3的蝌敌杀溶液全池泼洒,持续3~5天,即可治愈。
2.细菌性疾病 蝌蚪的细菌性疾病主要有肠炎和烂皮病两种,其中肠炎主要是由于摄食变质食物而导致嗜水气单胞菌或者链球菌感染,蝌蚪死亡率较高,感染蝌蚪摄食减少,离群活动,漂浮于水面,腹腔积水,黏液增多,往往容易出现吃得多、死得快的现象。池塘大面积发病后,首先要进行水体消毒(1克/米3漂白粉),同时适当减少饲料投喂并在饲料中添加部分穿心莲粉、生姜汁等帮助消化。
烂皮病主要是由于皮肤有外伤而导致细菌入侵引起发炎溃烂,感染细菌有多种,但是患病的蝌蚪往往是因为养殖密度过大或者饲料中缺乏维生素引起,患病后,蝌蚪游泳缓慢,食欲减退,体表溃烂。因此,在养殖过程中,需要减少养殖密度和加强水体消毒,可以利用高锰酸钾进行消毒,待蝌蚪摄食后,需要在饲料中添加土霉素(1克/千克)和兽用多维,预防下一次发病。
3.霉菌性疾病 蝌蚪的霉菌性疾病主要是水霉病,由水霉真菌感染引起,多发生在水温较低的情况,感染后蝌蚪体表有白色絮状水霉,同时蝌蚪消瘦,烦躁不安。在蝌蚪运送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出现外伤,下塘前用3%~4%的食盐水浸洗消毒5 分钟;蝌蚪发病后,可以用硫醚沙星0.2克/米3全池泼洒。
4.寄生虫疾病 蝌蚪的寄生虫疾病主要有车轮虫病和烂鳃病,车轮虫病是由车轮虫感染引起,被感染的蝌蚪浮游水面,在水面打转,游动无力,蝌蚪体表易出现白点。染病蝌蚪可以用“车轮清”等车轮虫专杀药按说明全池泼洒,此外,蝌蚪期需要定期杀虫。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