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蛙人工养殖技术初步研究

发表时间:2023/06/05 21:11:10  作者:郑伟宏  浏览次数:3482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石蛙学名棘胸蛙(Ranaspinosa),属两栖类蛙科动物,分布在我国的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云南、贵州、湖南、广东、广西等地,是我国大型的食用蛙,其腿肥壮,肉质鲜美,清?滋补,富含高蛋白和维生素A、B1、B2、C及尼克酸,具有17种氨基酸,其综合营养非常高。近年来,惠州市惠城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制定试验方案,与惠城区横沥镇大瑶坑水库养殖场一起开展石蛙人工养殖技术的试验。试验面积620平方米,石蛙产量达到1100斤,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一、场址选择

养殖场选择在横沥镇大瑶坑水库,依山靠水,水源有水库水和东江水,水质良好、排灌方便、环境安静、冬暖夏?、不旱不涝、管理方便。

二、石蛙池建设

野生石蛙常年栖息于阴的山溪水沟边或有瀑布的石洞附近,本养殖场石蛙池用水泥砖块建成,一个蛙池为30平方米,池高0.8米,池内水深0.1~0.15米,池内水陆面积比为3:1。共建成20个水泥池,每十个池并成一排,每一排设有进水口与出水口,方便引人水源。池上口设网盖,以防蛙跳潜逃,敌害生物侵袭。每排搭建一个石棉瓦棚。搭建?棚能遮光、保温、通风,创造出适合石蛙的优良生长环境。新建池用消毒液消毒,用水浸洗多次后使用。

另建有两个蝌蚪池。面积8平方米,池高0.8米,水深3~10厘米,pH6~7,水陆比 2:1,遮光饲养,每池饲养一群同样规格的蝌蚪。

三、技术要点

1.苗种来源

人工野外采集蛙卵孵化,一般石蛙的产卵孵化的季节是在4-9月份,而5-6月份又是产卵的高峰期,要把握好时间进行采集,用鱼网将蛙卵轻轻打捞回来后,进行人工孵化,环境要保持和石蛙自然环境相类似。孵化环境要保持安静,孵化的蛙卵规格差别不大,同批次的受精卵放在同一池里孵化效果好。

2.形态特征

石蛙体大而粗壮,成蛙体长10~13厘米,个别达15厘米,重750g以上,它的体形近似于虎纹蛙,体色各异。

石蛙蝌,躯体长条状,尾巴肥厚,肤色暗黄,并分布黑色星星小点,蝌蚪吻突发达,吸附能力很强。

3.生活习性

石蛙属于流水生活型。常栖于山区水流较缓的小溪内,它们很少离开水域,体色常与它们的居住环境相适应。雄性体大,前肢极为粗壮,婚刺也极发达,石蛙具内声囊,发声低浊而大,在繁殖盛期,具有鸣叫和抱对等行为。石蛙的食性广泛,喜食活动的动物,捕食昆虫、、蜘蛛、马陆、蜗牛、螺、蚬、蚯蚓、虾等。

石蛙蝌蚪有时取食溪边水草或水底的水绵,它们使用角齿啃食,把柔软的植物组织啃下来食用。石蛙蝌蚪以水中石块的附生植物,水域中的浮游生物、、落人水中的植物嫩叶或溪中的动物户体为食。

石蛙是变温动物,没有调节体温和保温能力,其体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一般来说石蛙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8~26℃,最适温度24~25℃。

当水温降至12℃,蛙代谢很弱,进人冬眠,冬眠期若水温上升到适宜的温度,蛙就会再出现活动。石蛙卵常产于水流平缓浅水处,附着在石块、水生植物体上,卵外的胶质膜遇水膨胀变厚,粘性强,相连成索状或葡萄串状,有时长达20厘米左右。根据水温的不同,蛙卵通常在8-15天后,孵化成蝌蚪,蝌蚪喜生活在溪水坑内的大石逢内或碎石堆中,蚪在适宜的环境中,一般经50-78天的生长,变态成幼蛙。

4.饲养管理技术

石蛙的饵料主要是虾蚓、黄粉虫、蝇等。人工养殖可用黄粉虫作为饵料每日定时投喂。本次试验在饵料房内人工培育黄粉虫,用玉米粉、面包屑、新鲜菜叶等做原料,1斤黄粉虫一个周期(3个月)内可以培育10斤左右成虫。

(1)生长初期(1-10天)。蝌蚪孵出三天内不觅食,依靠从卵黄中带来的营养维持生命,过早喂食反而导致其死亡。三天后蝌蚪的活动量明显增加,两鳃盖完全形成时开始觅食,按每池投喂半个蛋黄标准定时投喂,并适当加入一些水中天然浮游生物,如水蚤、藻类。在水质管理上要求:细水常流,清新无污染,水温保持在20~29℃,pH值6~8。光照以室内自然光或室外?棚下漫射光即可,应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小蝌蚪经过10天的生长发育,体长可长到1~1.5cm。

(2)生长前期(10-20天)。10天以后,小蚪食量增大,生长发育加快,饵料投放以蛋黄、玉米粉为主,并辅以细嫩藻类植物等,投喂时间白天或晚上均可,每天1次,注意定时。投饲量一般每1500尾蝌每天投喂一个蛋黄。通过精心饲养,蝌蚪到20日龄时,体长可达2cm,体色变为淡棕色,背部有乳白色的花纹。10-20日龄的蝌蚪在管理上上要求保持池水清洁,以防止中毒,做到每天换一次池水,水的深度以10~20cm为宜,同时池水应避免太阳光直射。

(3)生长中期(20-50天)。此时蝌蚪的消化功能不断增强,为促进蝌蚪消化道的尽快发育,适应两栖类某一特定蝌蚪期“食草性”的生物特性,20日龄后蝌蚪除投饲糊汁饵料外,应投喂植物性饲料和藻类植物,如浮萍。管理上要注意保证池水清洁,不受污染,每天清除池内饵料残渣。饲养密度为每平方米400尾,这样蝌蚪就能正常生长发育,到50日龄时,有些蝌蚪长出后脚。到这一时期蝌蚪成活率可达95% ,如果水温偏低,该期的所需时间将会拉长。

(4)生长后期(50-78天),这一时期是蝌蚪转化为幼蛙的关键时期,蚪在此期要长出后肢和前肢,并且由水生转化为水陆两栖。这一时期在饲养上除投饲足够的饲料外,还要添加少量的动物性的活饵饲料。在管理上做到:分级饲养,水浅清新,水陆各半,登陆方便,光线暗淡,环境幽静。蝌进入变态期到变态完成需10天左右,进人变态期的蝌蚪变态率可达95%左右。

(5)成蛙养殖。当幼蛙逐渐长成成蛙的时候,应对成蛙按个体大小分级饲养,每月1次,以利于统一投饲管理。合理掌握饲养密度,饲料品种主要以黄粉虫为主,辅以蚓等,正确掌握好合理的投饲量,随日龄增长而逐渐适当增加。严格做好投喂管理工作,以防各种疾病的发生或因环境条件的不适而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5.水质调节

由于石蛙属于流水生活型,并对水质要求高。故养殖用水需勤于更换,平均两天便换掉蛙池四分之一,保持水体水质清新,干净。本养殖场的水源由水库水直接引人蓄水池。蓄水池再经过进水管注人蛙池中。在水质管理上,做到每日观察池水的肥瘦,检查池内藻类组成。每星期检测水中pH值、氨氮、亚硝酸盐等,保证石蛙在良好的水环境中生长。

6.病害防治

石蛙的抗病能力较强,以做好预防为主,在5-10月,每月进行药物预防一次,主要是内服三黄散、酵母片、酶制剂等,连喂五天。如发现有烂皮病可补充维生素A胶囊或鱼肝油,结合抗菌素防治。池水消毒用二氧化氯、聚维酮碘全池泼洒。

四、小结

养殖从2019年4月开始,至2021年9月销售第一批商品蛙,规格在180g~250g之间,产量300斤;至2022年9月,共销售了3批商品蛙,共约1100斤,都是销售到周边的农家乐饭店,价格100~120元/斤。供不应求。600多平方米的养殖面积实现了13万元的产值。可见,人工养殖石蛙是值得推广,其市场需求量大,经济效益显著。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