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奇珍稀有动物---棘胸蛙
棘胸蛙:别名石鸡、石蛙、棘蛙、石鳞、石恰;福建这边的土语叫“石头鱼”、“石鱼”等,意思是躲在石头缝内的“鱼”,这只是一种俗称,但并非是鱼类,而是蛙类中的一种。
如果叫石蛙,相信大家不难想像,但叫刺胸蛙懂的人就少了,棘胸蛙是学名,是拉丁名的称呼,是国内大型野生蛙种群之一。
棘胸蛙属水栖型中流水生活型蛙类,并喜穴居生活,主要分布在南方,是南方丘陵山区生长的一种名贵山珍,因其肉质细腻且富含丰富的矿物质元素所以被美食家称为“百蛙之王”。
棘胸蛙肉质细嫩洁白,味道甘美爽口,营养丰富,更是宾馆、酒家极力推荐的山珍名菜,亦是人们难得的珍稀佳肴。且具有滋补强身、清心润肺、健肝胃、补虚损,以及解热毒、治疳疾等功效,故有“山珍”之称。
棘胸石蛙,现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喜居深山山泉溪流之中,以石缝、石洞为常居地;喜阴凉,怕强光,灵动、轻巧,且善于跳跃,抓捕不易;一般选择晚上较易捕获,因其怕亮光、强光,一但眼睛受到光线的刺激,便呆若木鸡,不懂逃遁。
石蛙又分雌雄两种,雄性石蛙比雌性大,其体型和普通青蛙一般模式,只是颜色不同,呈黑褐亮光色;体长100~125毫米,体重可达250~750克,体粗壮,头宽而扁平,五趾蹼状,善于弹跳;头、躯干、四肢及背面布满小圆疣,疣上还有分散的小黑棘,所以也叫棘胸蛙,雄蛙发的声音宏大,雌的声音则略小。
石蛙对气温、水温环境变化非常敏感。在闷热、干躁、气压较低的夜晚,或是暴风雨来临之前,纷纷出洞,向较高的岩石或山坡跳跃,并且伴有低沉而雄壮的鸣叫声。棘胸蛙的活动强弱与其外界环境条件密切相关,水温变化对其影响尤为明显。
水温18-28℃活动、摄食正常。水温超过30℃则会出现夏眠,水温超过36℃则活动异常,甚至出现死亡。
秋末水温低于15℃,开始冬眠,不动不食,双目紧闭,藏于洞内,以避不良环境;冬眠时,主要靠体内贮存的养分来进行极为微弱的新陈代谢。
一般在霜降后开始冬眠,惊蛰前后水温(在15℃以上)陆续复苏,冬眠期约100多天。冬眠期间,若天气晴暖,水温高于15℃时,也有部分蛙伏在洞口或跳出洞穴活动。冬眠时,石蛙喜栖居于山溪的深水潭内或溪边穴中。
石蛙皮肤薄软,呈乌褐色,肉质松软鲜嫩,性味甘平,富含蛋白质、钙等成分,脂肪少,易消化,营养价值甚高,食之有清火、明目、化疮、滋补健身之效。
据《本草纲目》记载:“石蛙主治小儿痨瘦,疳疾、病后虚弱,产妇尤佳。”
民间百姓食用石蛙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它是皇家宫廷的名贵山珍之一,被人们誉为“食之长寿、药用化疮”的珍贵野味。
石蛙在环境良好的生长年代,数量一度增大变多,适度的捕捉对其繁衍后代有帮助;但是随着环境的改变退化,石蛙数量极剧变少,成为一种濒危二级保护动物,所以国家严禁捕获,也益于野生石蛙的保护和繁殖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