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非鱼链球菌病的成因与防治
发表时间:2018/03/11 00:00:00 作者:邓龙钊 浏览次数:3030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作~
1罗非鱼链球菌病的症状与流行情况
1.1罗非鱼链球菌病的病鱼症状
(1)鱼塘病鱼症状。在发病鱼塘,可以清楚地看到,池塘中病情相对较轻的罗非鱼在池塘边缘慢游,逐渐失去平衡,有的在水中翻滚,有的侧身做圆圈运动,病情严重的或濒临死亡边缘的罗非鱼在水面打转挣扎,或间隙性窜游。有的鱼头潜入水中,鱼尾不断摆动,形成以鱼头部为定点、鱼尾活动的团转式摆动挣扎,不久便不能动弹至死亡。
(2)病鱼体表症状。病鱼体色基本正常或发黑,眼角膜混浊发白,眼眶、鳃盖、鳍基等充血,眼球明显突出,严重的眼球脱落或瞎眼。
(3)解剖观察症状。病鱼腹腔积水(腹膜炎);肝、胆肿大,肝状颜色变黄、变白坏死,胆囊囊壁变薄,胆汁变淡甚至无色;有些肝、脾充血、出血;肠道充血,肠管粗大,肠壁变薄透明,吹弹欲破,严重时肠道痉挛,甚至套肠。
1.2罗非鱼链球菌病的流行情况
(1)流行季节。在茂名地区,每年的5—10月,尤其在8—10月,当池塘水温上升至28~37 ℃时,高密度养殖的罗非鱼池塘就会暴发链球菌病,轻度发生鱼塘死鱼20%~30%,严重的全塘死光。
(2)危害病鱼情况。体表有损伤或受环境应激过大的罗非鱼易感染链球菌病,2010年以前主要是规格在150~350 g/尾的罗非鱼发病较多,2011年以后,无论是罗非鱼苗种抑或是即将上市的商品鱼一样可以感染而发病,威胁性大,有的县(市)池塘发病率高达65%,池塘发病率最低的县(市、区)也达35%左右。
(3)发病池塘情况。从茂名罗非鱼“金三角”产业基地发病情况来看,主要多发于水源条件较差、换水相对较难的池塘,立体养殖模式、动物粪便未经池塘无害化处理的池塘为多发病池塘。
2罗非鱼链球菌病害的诊断与主要成因分析
2.1罗非鱼链球菌病害的诊断
(1)现场诊断。观察池塘病鱼的活动情况,其症状是否与上述病鱼体表症状相吻合,再采集5~10尾病鱼进行解剖,观察其内脏器官变化特征,是否符合症状特征,再将其内脏(脑、肝、脾、肾)等进行涂片,然后进行革兰氏染色,在显微镜下检验革兰氏阳性球菌,便可以确诊该病。
(2)实验室病原检测。采集病鱼的组织(鳃、肝脏、脾脏、肾脏、性腺、眼球等器官组织)或鳃盖内侧膜内积液,制备组织触片进行基姆沙染色,也可进行细菌分离培养,进行革兰氏染色,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是否存在成双或成链状的球性细菌,以进行确诊。
2.2罗非鱼链球菌病害主要成因分析
(1)养殖密度过大,水质自净能力低。由于罗非鱼价格不高,利润空间不大,养殖生产者片面追求利润,进行高密度养殖,有的养殖户养殖密度高达4.5万~6.0万尾/hm2,如高州市石鼓镇林屋村,放养量普遍超过6.0万尾/hm2,造成罗非鱼生存空间小,养殖排泄物污染过大,自净能力负荷过大,生物生态平衡失调,养殖池塘水质自然恶化,病菌繁殖几率增大,病害发生几率提高。
(2)养殖模式不合理,便于病菌传播。调查表明,发生该病的池塘多为立体养殖,水源仅来源于降雨的鱼塘,有的养殖户为了降低生产成本,采取鱼、猪、禽立体养殖模式,动物粪便直接排入池塘,使得池塘有机污染过大,水质严重恶化。据水质检查发现,70%以上发病池塘的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严重超标。
(3)品种种质退化,良种选育滞后。近年来,茂名罗非鱼“金三角”产业基地罗非鱼养殖户片面追求生长速度快和雄性率高性状的罗非鱼苗种,忽视抗逆性状要求,因而大量购进外地吉富品系罗非鱼苗,早期养殖效益还算可观,而养殖几年后疫病暴发,养殖户无法应对,甚至束手无策,经济损失惨重。不同品种和同一品种不同品系也存在着抗逆性差异。同一池塘中,罗非鱼较易感染疾病,同一品种不同品系的罗非鱼也存在着明显的抗逆性差异,吉富苗种发病率较高,这很可能与苗种选育过程中的近亲交配,选育工作要求不严格,造成品种种质退化,良种抗逆性降低有一定的关系。
(4)防病防疫意识差,导致环境恶化。在罗非鱼养殖生产过程中,一些养殖户贪图价格低廉的种苗,导致链球菌的蔓延。特别是在养殖过程中,出现了链球菌感染罗非鱼大量死亡时,未经任何处理,死鱼到处丢弃,随江河漂流,导致环境恶化,为链球菌的传播提供了温床。
(5)高温。罗非鱼链球菌病很少在低温季节发生,一般发生在高温季节,这说明该病的发生与温度的高低有着重大的关系。池塘水体在一年四季都有可能存在着链球菌,而细菌的繁殖需要一定温度的外部条件,当高温季节来临,满足了池塘水体中细菌的繁殖需要,池塘水体中的链球菌繁殖到一定的数量时,感染了鱼类后,链球菌病害便自然暴发。
3预防与防治方法
3.1预防控制措施
罗非鱼链球菌是鱼类的三类疫病,在目前池塘复杂的环境下,要彻底根治有很大难度。因此,必须坚持“防重于治”的方针,有效控制罗非鱼链球菌病的暴发,确保稳产高产。
(1)降低养殖密度,调好水质。任何生物生存需要一定的空间,降低单位面积罗非鱼养殖密度,能减少养殖鱼类排泄物、饲料残饵对养殖水体环境的污染程度。调节好池塘水质,保持养殖水体“肥、活、嫩、爽”,既可以促进鱼类生长,也可以减少病菌的传播,有效地预防鱼病的发生。
(2)错开高温期养殖,降低发病率。每年的7—10月为罗非鱼的暴发期,高温可以诱发链球菌的大量衍生,摸清了疫病的发生规律,就可以通过错开高温期,增育好过冬苗,把放苗时间调整至每年的2—3月,争取养殖至7—8月上市。高温期进行清塘和养殖幼苗,这样可以有效地降低链球菌的发病率。
(3)选养经检验检疫的抗逆性强的品种。实践表明:同一品种不同品系罗非鱼的发病程度不同,养殖强抗逆性的优良品种,能减少发病几率。因此,在养殖生产过程中,不要贪图便宜,而要选择具有良种种质优势的品种养殖,以为养殖成功奠定基础。同时,选择的种苗是否经检疫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
1.1罗非鱼链球菌病的病鱼症状
(1)鱼塘病鱼症状。在发病鱼塘,可以清楚地看到,池塘中病情相对较轻的罗非鱼在池塘边缘慢游,逐渐失去平衡,有的在水中翻滚,有的侧身做圆圈运动,病情严重的或濒临死亡边缘的罗非鱼在水面打转挣扎,或间隙性窜游。有的鱼头潜入水中,鱼尾不断摆动,形成以鱼头部为定点、鱼尾活动的团转式摆动挣扎,不久便不能动弹至死亡。
(2)病鱼体表症状。病鱼体色基本正常或发黑,眼角膜混浊发白,眼眶、鳃盖、鳍基等充血,眼球明显突出,严重的眼球脱落或瞎眼。
(3)解剖观察症状。病鱼腹腔积水(腹膜炎);肝、胆肿大,肝状颜色变黄、变白坏死,胆囊囊壁变薄,胆汁变淡甚至无色;有些肝、脾充血、出血;肠道充血,肠管粗大,肠壁变薄透明,吹弹欲破,严重时肠道痉挛,甚至套肠。
1.2罗非鱼链球菌病的流行情况
(1)流行季节。在茂名地区,每年的5—10月,尤其在8—10月,当池塘水温上升至28~37 ℃时,高密度养殖的罗非鱼池塘就会暴发链球菌病,轻度发生鱼塘死鱼20%~30%,严重的全塘死光。
(2)危害病鱼情况。体表有损伤或受环境应激过大的罗非鱼易感染链球菌病,2010年以前主要是规格在150~350 g/尾的罗非鱼发病较多,2011年以后,无论是罗非鱼苗种抑或是即将上市的商品鱼一样可以感染而发病,威胁性大,有的县(市)池塘发病率高达65%,池塘发病率最低的县(市、区)也达35%左右。
(3)发病池塘情况。从茂名罗非鱼“金三角”产业基地发病情况来看,主要多发于水源条件较差、换水相对较难的池塘,立体养殖模式、动物粪便未经池塘无害化处理的池塘为多发病池塘。
2罗非鱼链球菌病害的诊断与主要成因分析
2.1罗非鱼链球菌病害的诊断
(1)现场诊断。观察池塘病鱼的活动情况,其症状是否与上述病鱼体表症状相吻合,再采集5~10尾病鱼进行解剖,观察其内脏器官变化特征,是否符合症状特征,再将其内脏(脑、肝、脾、肾)等进行涂片,然后进行革兰氏染色,在显微镜下检验革兰氏阳性球菌,便可以确诊该病。
(2)实验室病原检测。采集病鱼的组织(鳃、肝脏、脾脏、肾脏、性腺、眼球等器官组织)或鳃盖内侧膜内积液,制备组织触片进行基姆沙染色,也可进行细菌分离培养,进行革兰氏染色,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是否存在成双或成链状的球性细菌,以进行确诊。
2.2罗非鱼链球菌病害主要成因分析
(1)养殖密度过大,水质自净能力低。由于罗非鱼价格不高,利润空间不大,养殖生产者片面追求利润,进行高密度养殖,有的养殖户养殖密度高达4.5万~6.0万尾/hm2,如高州市石鼓镇林屋村,放养量普遍超过6.0万尾/hm2,造成罗非鱼生存空间小,养殖排泄物污染过大,自净能力负荷过大,生物生态平衡失调,养殖池塘水质自然恶化,病菌繁殖几率增大,病害发生几率提高。
(2)养殖模式不合理,便于病菌传播。调查表明,发生该病的池塘多为立体养殖,水源仅来源于降雨的鱼塘,有的养殖户为了降低生产成本,采取鱼、猪、禽立体养殖模式,动物粪便直接排入池塘,使得池塘有机污染过大,水质严重恶化。据水质检查发现,70%以上发病池塘的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严重超标。
(3)品种种质退化,良种选育滞后。近年来,茂名罗非鱼“金三角”产业基地罗非鱼养殖户片面追求生长速度快和雄性率高性状的罗非鱼苗种,忽视抗逆性状要求,因而大量购进外地吉富品系罗非鱼苗,早期养殖效益还算可观,而养殖几年后疫病暴发,养殖户无法应对,甚至束手无策,经济损失惨重。不同品种和同一品种不同品系也存在着抗逆性差异。同一池塘中,罗非鱼较易感染疾病,同一品种不同品系的罗非鱼也存在着明显的抗逆性差异,吉富苗种发病率较高,这很可能与苗种选育过程中的近亲交配,选育工作要求不严格,造成品种种质退化,良种抗逆性降低有一定的关系。
(4)防病防疫意识差,导致环境恶化。在罗非鱼养殖生产过程中,一些养殖户贪图价格低廉的种苗,导致链球菌的蔓延。特别是在养殖过程中,出现了链球菌感染罗非鱼大量死亡时,未经任何处理,死鱼到处丢弃,随江河漂流,导致环境恶化,为链球菌的传播提供了温床。
(5)高温。罗非鱼链球菌病很少在低温季节发生,一般发生在高温季节,这说明该病的发生与温度的高低有着重大的关系。池塘水体在一年四季都有可能存在着链球菌,而细菌的繁殖需要一定温度的外部条件,当高温季节来临,满足了池塘水体中细菌的繁殖需要,池塘水体中的链球菌繁殖到一定的数量时,感染了鱼类后,链球菌病害便自然暴发。
3预防与防治方法
3.1预防控制措施
罗非鱼链球菌是鱼类的三类疫病,在目前池塘复杂的环境下,要彻底根治有很大难度。因此,必须坚持“防重于治”的方针,有效控制罗非鱼链球菌病的暴发,确保稳产高产。
(1)降低养殖密度,调好水质。任何生物生存需要一定的空间,降低单位面积罗非鱼养殖密度,能减少养殖鱼类排泄物、饲料残饵对养殖水体环境的污染程度。调节好池塘水质,保持养殖水体“肥、活、嫩、爽”,既可以促进鱼类生长,也可以减少病菌的传播,有效地预防鱼病的发生。
(2)错开高温期养殖,降低发病率。每年的7—10月为罗非鱼的暴发期,高温可以诱发链球菌的大量衍生,摸清了疫病的发生规律,就可以通过错开高温期,增育好过冬苗,把放苗时间调整至每年的2—3月,争取养殖至7—8月上市。高温期进行清塘和养殖幼苗,这样可以有效地降低链球菌的发病率。
(3)选养经检验检疫的抗逆性强的品种。实践表明:同一品种不同品系罗非鱼的发病程度不同,养殖强抗逆性的优良品种,能减少发病几率。因此,在养殖生产过程中,不要贪图便宜,而要选择具有良种种质优势的品种养殖,以为养殖成功奠定基础。同时,选择的种苗是否经检疫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
上一篇:苗场在宣传时千万不要神化罗非鱼苗
下一篇:罗非鱼链球菌病诊治之探讨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