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主要的一些适合观赏养殖的原生鱼品种

发表时间:2018/02/09 00:00:00  浏览次数:10134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什么是原生鱼?简单地说原生鱼就是土生土长于原产地的,不是外来引进的鱼类。就是本土几千上万年一直生活在这里的鱼。
比如我们常见的草鱼、鲢鱼、鲫鱼,黄辣丁,梭边鱼,青鳉,麦穗,鰟鮍,虾虎等等都是原生鱼,但食蚊鱼就不是因为它虽在野外有种群但是也是从南美引进的,而且食蚊鱼算是一种入侵危害鱼类。而常见的热带鱼,像什么红绿灯啊银龙什么的在南美就算是原生鱼。

原生鱼和常见观赏鱼有什么区别?观赏鱼按分布纬度分为热带鱼和非热带鱼,热带鱼就是我们养鱼爱好者最喜欢养殖的,原产于热带地区很漂亮的观赏鱼类,这类鱼冬天是需要加温的,否则会冻死。非热带鱼包括我们中国自古就存在的观赏鱼金鱼,锦里之类,冬天能安全过冬不需要加温。

按照生活的水种类来分又分淡水鱼和海水鱼,一般我们都养淡水鱼,海水鱼成本太高,条件限制和需要掌握的知识也较多,所以玩的人还是比较少的。

而原生鱼与观赏鱼最大的区别就是原生鱼不像观赏鱼普遍那么漂亮,大多数原生鱼都是土不垃圾的,出了要交配时会发色外,大多数时间都是很普通的样子。但原生鱼在观赏性上面也并非一无是处。我们常见到的鰟鮍、桂系青鳉其实都是很漂亮的物种。

目录:

01F   青鳉
02F  鰟鮍
03F  麦穗
04F 条纹小鲃
05F 棒花鱼
06F 小鳈
07F 中国斗鱼
08F 白云金丝
09F 黄黝鱼
10F 南方波鱼
11F 岩鳅/琵琶鳅/吸鳅
12F 原缨口鳅
13F 中华花鳅
14F 虾虎鱼
15F 南方条鳅
16F 刺鳅

17F 长薄鳅


青鳉

桂系青鳉

青鳉

学名:Oryzias latipes ( Schlegel)

俗名:万年鲹、稻花鱼

目名 :鳉形目

科名 :青鳉科

属名: 青鳉属

命名人 (Temminck et Schlegel, 1846)

俗名 :灯眼鱼

国内分布 华南, 华东各省, 东北各省目前较丰富。 成都也有分布,但最近很难看见了。估计已经灭绝了吧!现在养鱼爱好者所养的青鳉基本都是桂系。

国外分布 日本

资料来源 中国鱼类系统检索:223. 珠江鱼类志:295-296. 广西淡鱼类志:197.四川鱼类志:494-495.

同物异名 Aplocheilus latipes Temminck et Schlege, 1946.;Oryzias latipes

外形特征

体侧扁,背部平直。头略平扁,被鳞。眼大。口上位,横裂。无侧线。背、腹鳍均小。背鳍位于体后部,与臀鳍相对。尾鳍近截形。

无侧线。背鳍条6,位很后;臀鳍条16~19;尾鳍截形。体背侧淡灰色,体侧及腹面银白色,臀鳍及尾鳍散布黑色小斑点,其他各鳍淡色。分布于中国东部、朝鲜西部及日本本州。中国辽河到海南省,西到关中及四川均有分布。

生长繁殖

常成群地栖息于静水或缓流水的表层。在稻田及池塘、沟渠中常见。以昆虫幼虫、小软体动物为食。产卵期为4月下旬到7月中旬。分批产卵。体长在17毫米左 右的个体怀卵量为 180~250粒。一次可产6~30粒。卵具油球,卵径约0.9毫米,吸水后膜径1.1毫米。卵膜上具有长、短两类丝状物,短丝数目多,均匀地分布在整个 卵膜上;长丝20余根,集中一处,形成一束。产卵时,长丝不完全产出,一头附在卵巢膜上,另一头仍固着在卵膜上。这样,产出的卵不会脱离母体而落入水中, 使卵悬挂在母体生殖孔的后面。受精后,卵就带在母体上发育。水温21℃时,12天半即可孵化。此鱼以能吃蚊虫的幼虫(孑孓)而有益。无大经济价值。

生存危机

青鳉为我国本土原生鱼,随着近些年来外来物种—食蚊鱼在国内野外环境中大量繁殖,青鳉的生存受到了严峻的挑战。青鳉和食蚊鱼的生态位极为相似,竞争过程中青鳉往往处于略势,生存空间不断被压缩,现在在野外已经很难看见它的踪影了。

鰟鮍





鰟鮍(páng pí):鱼,俗名牛粪鲫、红目鲫,西北地区俗称彩片,四川这边有的地方叫簸箕鱼,板凳鱼,因为很扁。体长5-8cm,寿命为3-4年。眼有彩色光泽,背面淡绿色,略带蓝色的闪光,腹面银白色。繁殖期的雄鱼色泽艳丽。生活在淡水中,杂食性,吃水生植物以及水生生物,卵产在活的河蚌里。

分布区域

生长于整个欧亚大陆,主要分布于亚洲的中国、朝鲜、韩国、日本、越南、缅甸、老挝等地。据《中国动物志鲤形目中卷》记载本亚科鱼类在中国有3属约20 种,大多为广布种。台湾亦有土生土长的。台湾大学醉月湖数量颇多。鱼体侧扁而高,呈卵圆形。体色因鱼的大小、雌雄以及季节而有不同。稚鱼在背鳍前方有一个 大黑斑,成鱼则渐褪。雌鱼体色呈淡土黄色,沿尾柄中央有条向前的浅蓝色条纹。雄鱼在繁殖季节时,体色特别鲜艳,尾鳍中央为红色纵纹,甚至于尾柄处有一红艳 的珠红斑点,故又称之为“点__鱼”。胸鳍 上方有一浅红色斑,头顶后方有浅蓝色的金属光泽,胸鳍、背鳍与臀鳍末端红色,眼睛红色,故又称为“红目鲫”。

生活习性

适水温为14 - 28℃,对水质并不挑剔。此鱼性情温和,常成群游动觅食,喜好清洁而植有水草的水槽。不适合放养在水草缸中。

麦穗



常见小型原生溪流鱼。头尖,略平扁。口上位。无须。背鳍无硬刺。生殖时期雄鱼体色深黑,吻部、颊部出现珠星。雄鱼个体大,雌鱼个体小,差别明显。

生活习性

为江河、湖泊、池塘等水体中常见的小型鱼类。生活在浅水区。杂食,主食浮游动物。产卵期4~6月。卵椭圆形,具粘叶.成串地粘附于石片、蚌壳等物体上,孵化期雄鱼有守护的习性。

外来物种

在我国东部地区为土著物种,但在云贵高原地区成为外来入侵物种,是滇池等湖泊土著物种灭绝的元凶之一。“ ‘外来'这个概念不仅是以国界定义的”,国家环保局生物安全办公室的专家柏承寿介绍说。云南是我国鱼类种类最为丰富的省份,然而从20世纪60年代起,人 们出于产业经济的目的,两次大规模地移殖和引进外地鱼类。其中第一次是在1963 -1970年间引进“四大家鱼“等经济性鱼类,并带进麦穗鱼和虾虎鱼等非经济性鱼类。现在云南原有的432种土著鱼类中,近5年来一直未采集到标本的约有 130种,约占总种数的30%;另外约有150种鱼类在60年代是常见种,现在已是偶见种,约占总种数的34.7%;余下的152种鱼类,其种群数量也均 比60年代明显减少。在过量捕捞、 水利工程、围湖造田、外来鱼类,这4个导致云南鱼类濒危的因素中,外来鱼类是导致土著鱼类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的最大因素。滇池蝾螈的灭绝也与滇池引入外来种 有密切的关系。

条纹小鲃





别名:条纹二须鲃、黄金条、五线小鲃、半间鲫 、班星鱼(广西钦州的叫法)
英文名:Chinese barb ,Golden barb
学名:Puntius semifasciolatus (Günther, 1868)
原产地/分布:中国南部
成鱼体长:6 - 7 cm
性格:温和
适宜温度:21 - 26 ℃
酸碱度:PH 6 - 8
硬度(dGH): 4 - 18°N
活动水层:中层
繁殖方式:卵生

简介

体侧扁,呈纺锤形,须一对,眼上方具红色光泽,鳞片大。鱼体呈银青色,背部颜色较深,腹部金黄,体侧具4条黑色横纹及若干不规则小黑点。尾鳍叉形,雄鱼 的背鳍边缘及尾鳍带橘红色。分布在中国大陆及台湾西部各平原间的水沟或小溪。喜栖息于平原河川中下游的水渠、田沟、水塘的缓流区中,常与石鲋类小鱼混游。 杂食性,以小型无脊椎动物及丝藻为食。

雌鱼体侧有4~6块明显横斑,雄鱼腹部则为鲜红色,体侧同样具数块横斑。此外,雌雄鱼的各鱼鳍末端为淡橘红色,眼睛周围同为红色。因此,一般钓鱼的人都称之为“红目仔”。
适应力强,能在17~26℃(个人饲养经验,10度以下的水温也没问题)的水温中生长,吃动物性饲料,是卵生鱼类。

棒花鱼



棒花鱼体粗壮。鼻孔前方下陷。唇厚,上唇的褶皱不显著;下唇侧叶光滑。侧线鳞35~39。生殖时期雄鱼胸鳍及头部均有珠星;各鳍延长。

基本信息

学名:Abbottina rivularis (Basi1ewsky),
俗名:爬虎鱼、猪头鱼、推沙头、淘沙郎、稻烧蜞、沙锤、花里棒子、老头鱼
科属: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idae 、棒花鱼属Abbottina

形态特征

棒花鱼体长,稍侧扁。头较短,吻短,前端圆钝。眼小,侧上位,眼间宽平。背鳍无硬刺,胸鳍圆钝,均较短。尾鳍叉型。头背部稍黑,体侧具一不明显的纵纹,其上有9-11个黑点斑块,背部也具8-11个黑色斑块。背鳍和尾鳍具有由黑色小点组成的斑纹。
背部深黄褐色,至体侧逐渐转淡,腹部为淡黄色或乳白色,背部自背鳍起点至尾基有5个黑色大斑。在体侧有7—8个黑色大斑,此外在整个背部自头至尾不规则 的散布有许多大小黑点,在背鳍、胸鳍及尾鳍上由小黑色斑点组成比较整齐的横纹数行,在生殖期体色转深,雄鱼更为明显。

生存习性

小型鱼类,生活在静水或流水的底层,主食无脊椎动物。1龄鱼性成熟,4~5月繁殖,在沙底掘坑为巢,产卵其中,雄鱼有筑巢和护巢的习性。分布于全国各主要水系及湖泊、沟塘中。四川分布也比较广。

小鳈



基本信息

学名:Sarcocheilichthys parvus Nichols,
俗名:荷叶鱼 红脸鱼
科属:Animalia - 动物界
Phylum Chordata - 脊索动物门
Class Pisces - 鱼纲
Order Cypriniformes - 鲤形目
Family Cyprinidae - 鲤科
Genus Sarcocheilichthys - 鳈属
分布:四川省, 福建省, 广东省, 湖南省, 浙江省, 贵州省, 陕西省, 江西省, 上海市, 安徽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湖北省, 重庆市, 云南省, 江苏省等。

中国斗鱼

圆尾斗鱼

圆尾斗鱼

叉尾斗鱼

叉尾斗鱼

“中国斗鱼”,是中国及东南亚已知的四种Macropodus属斗鱼的统称,分别为红蓝叉尾斗鱼、香港黑叉尾斗鱼、越南黑叉尾斗鱼和圆尾斗鱼。其中红蓝叉尾斗鱼(拉丁学名Macropodus opercularis), 因为它是叉尾斗鱼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所以也叫“普通叉尾斗鱼”,简称“普叉”,在国内不同地方,又有盖斑斗鱼、天堂鱼、菩萨鱼、花手巾等俗名。同时,由于 它是中国斗鱼当中养殖时间最早及最普遍的一种,因此人们有时候也直接将它称为“中国斗鱼”,俨然成为了中国斗鱼的代表。

主要品种

1.红蓝叉尾斗鱼(中国斗鱼、天堂鱼、唐金皮、丝线拖、旁皮闪)Macropodus opercularis(L.), 1758 - 广布于华南(包括香港)、台湾、越南,一般称之为普叉。

2.圆尾斗鱼(中国斗鱼)Macropodus ocellatus Cantor, 1842 - 分布于华北(上海及长江以北省区)。

3.越南黑叉尾斗鱼(越黑)Macropodus spechti Schreitmuller, 1936 - 分布于越南、广西壮族自治区边境。

4.香港黑叉尾斗鱼(HK)Macropodus hongkongensis Freyhof & Herder, 2002 - 分布于香港、福建、广东省、广西东部。

四种中国斗鱼在生物学里的分类位置如下:

硬骨鱼纲Class: Osteichthyes

全骨鱼下纲Intraclass: Teleostei

骨鳔总目Superorder: Ostariophysi

鲈形目Order: Perciformes

攀鲈亚目Suborder: Anabantoidei

斗鱼科Family: Belontiidae (Polyacanthidae, Osphronemidae)

斗鱼属Genus: Macropodus

圆尾斗鱼Macropodus ocellatus Cantor

红蓝叉尾斗鱼Macropodus opercularis

香港黑叉尾斗鱼Macropodus hongkongensis

越南黑叉尾斗鱼Macropodus spechti[1]

体态特征

四种中国斗鱼的共同体态特征是:成鱼体长约为七八厘米至十几厘米,大致呈椭圆形,侧扁,尾柄不明显;鳃上腔内有瓣状辅助呼吸器官,帮助它们在水面吸入氧气;腹鳍胸位,第一鳍条延长呈丝状,也可称为胸针;背鳍、臀鳍、尾鳍明显;雄鱼体色较鲜艳,雌鱼体色较暗。

具体的区分主要在于尾鳍、体纹与鳃盖。首先从尾鳍看来,可先将圆尾斗鱼与其他三类区分开来。

圆尾斗鱼(以下如无特殊需要,均简称“圆尾”),顾名思义,它的尾巴呈圆形,鳃盖蓝斑较明显,背鳍与臀鳍较长。

而其他三种斗鱼的尾鳍则均呈叉状,上下叶均延长,因此才有“叉尾斗鱼”之称。普叉与其他两种黑叉尾斗鱼相比,最明显的特征是它在体侧有红蓝相间的鲜艳条形体纹,另外,身体和尾鳍长度平均来说均稍短于另外两种黑叉尾斗鱼,展示的时候尾展幅度也较两种黑叉尾斗鱼稍窄,鳃盖的蓝斑颜色显眼。

香港黑叉尾斗鱼也叫香港斗鱼,拉丁简称HK(以下如无特殊需要,均简称港黑),越南黑叉尾斗鱼也叫红鳍斗鱼,拉丁简称SPE(以下如无特殊需要,均简称“越黑”),两者在自然状态下,体色均呈暗褐色或暗蓝色、浅黑色等,身型修长,叉形的尾鳍都很长,而且尾展也很宽大。两者相比,主要特征是前者头部两侧的鳃盖都具有一个显眼的蓝斑,头顶和前背部散布褐斑,而后者的鳃盖没有显眼蓝斑,没有体纹和褐斑,整体栉状鳞片干净流畅。

种群分布

中国斗鱼的这四种不同的自然类型,还有着各自主要的分布区域,其中也有两个类型重合分布的地方。

圆尾斗鱼主要分布在中国长江流域以北,最北到达黑龙江、新疆一带都可以寻觅到它的踪迹,国外主要分布在朝鲜半岛及日本(其中日本可能是从亚洲大陆引进的)。红蓝叉尾斗鱼主要分布在中国长江流域以南,最南到达中南半岛的越南中部地区。因此,长江流域作为圆尾斗鱼和红蓝叉尾斗鱼自然分界岭,实际上也是这两种斗鱼的重合分布区。虽然也有人在珠江流域寻找到过圆尾斗鱼的踪影,不过是自然分布还是人工引入,还存悬念。

香港黑叉尾斗鱼的分布区域则以广东省的珠江三角洲为中心,向东到达福建西部一带,向北到达江西南部,向西到达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的钦州、防城、上思一带,都发现过它的踪影。香港黑叉尾斗鱼最早由香港鱼类学研究者林钊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香港率先采集到标本,当时他认为港黑与越黑是同种。香港斗鱼最早被正式以Macropodus Hongkongensis拉丁学名命名,则是2002年德国鱼类学家Freyhof和Herder在其文章中的率先使用(Freyhof,J & Herder, F 2002)。港黑绝大部分栖息于相对封闭的山涧溪流,因为栖息的环境不同而又相对封闭,导致分化出了不少差异较明显的地方表现型。港黑分布区域的华南地区,均是普叉的分布区域,但港黑主要是在山涧溪流里繁衍,普叉则主要是在水田溪流生息,它们在共同的区域内呈现着互补分布的自然生息状态。

越南黑叉尾斗鱼,顾名思义,主要是分布在越南境内,从越南南部到越南北部均有分布;与越南接壤的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的德保、靖西、大新等喀斯特高原台地,最近两年也发现了越黑的踪影。它们在表现型上体现出越黑地方型的独特特征,因此中国斗鱼的玩家们也给它们起了一个独特的地域品系名称——“壮家黑叉”(简称“壮黑”)。壮家黑叉的发现,首次证实了越黑在中国国内亦有分布,因此Macropodus属的四种斗鱼被称为“中国斗鱼”,是名副其实的。

壮家黑叉的分布区域,也是红蓝叉尾斗鱼当中的一个精美品系代表——“壮家叉”的分布区域,它们在野外分布上的重合,也似乎使得它们之间在远古时便有了基因的交集。因此,壮家黑叉里似乎也可以看到壮家叉的某些特征,如在幼年时期表现出与其他地方的越南黑叉尾斗鱼不同的特征,如鳃盖上有模糊的蓝斑、有较浅的头纹甚至体纹等;同样,壮家叉的身上,也表现出偏向壮家黑叉表现型的某些独特特征,明显区别于其他地域的红蓝叉尾斗鱼,如呈现出身型修长、尾展宽大、体色偏冷色调等特征(廖汉波,陆广洲 2010)。

白云金丝



白云金丝――唐鱼

唐鱼(Tanichthys albonubes)属鲤形目,鲤科,(左边“鱼”,右边“丹”)亚科,唐鱼属。俗称:红尾鱼、白云金丝鱼、白云山鱼、邓鱼。英文名:White cloud mountain minnow 。
濒危等级:目前发现深圳有野生。中国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
体征 : 3厘米左右,雄鱼各鳍较长,身体较瘦,颜色鲜艳,经常互相夸示。雌鱼鱼鳍较为短小,颜色暗淡,繁殖期的雌鱼腹部膨大。
食性 : 杂食。接受各种人工饲料和冰冻血虫、丰年虾等。
繁殖 : 当发现雄鱼开始频繁追逐雌鱼时,捞出1母2公到一个繁殖缸中,缸底要铺一些植物防止亲鱼吃卵。将繁殖缸放在温暖有阳光的地方。当发现雌鱼肚子变瘪、缸底有晶莹剔透的鱼卵时将亲鱼捞出。有条件的话可以用胶头滴管将鱼卵吸出,注意鱼卵较有粘性不要强行从附着物上取下来,否则会弄破鱼卵。若鱼卵粘在植物上可以连植物一同取出。条件允许的话将鱼卵置于打过2小时氧的等温蒸馏水中,这样可以大大减少鱼卵坏死的概率。将盛卵的器皿放在温暖有阳光处可以加快孵化速度。但注意温度不要过高以至于煮熟幼鱼。鱼卵根据温度会在1-7天内孵化(一般而言在3——5天)刚孵出的幼鱼通体透明。3天后能看出眼睛等。在第五天将鱼苗放入有绿水的容器里,等到再大一些就可以喂食丰年虾无节幼虫了。

黄黝鱼/黄肚鱼





黄肚鱼
黄肚鱼,塘鳢科
Hypseleotris swinhonis(Gunther)
体短小。口斜裂,下颌稍长于上颌。两颌均具细齿。眼径大于眼间距。
体被[木节]鳞。背鳍2个,彼此分离。胸鳍大。腹鳍胸位,左右分离。
尾鳍圆形。栖息于水体底层,为江河、湖泊常见的小型鱼类,一般体
长40毫米以下。数量较多,无经济价值。分布于长江水系。黄黝是一种小黄鱼。俗名黄肚鱼、黄麻嫩、肉棍儿。体短小,成年体长在40毫米以下。栖息于水体底层,为江河、湖泊常见的小型鱼类,一般生活于静止的沟渠的淤泥当中。分布于长江水周边系。

体形体态

数量较多,但是由于个体小,不具经济价值。口斜裂,下颌稍长于上颌,两颌均具细齿。眼径大于眼间距。体被栉鳞。背鳍2个,彼此分离。胸鳍大,腹鳍胸位,左右分离。尾鳍圆形。体色多为沙黄色,杂有纵向分布的黑色纵纹。

观赏性

随着近些年来原生鱼饲养的渐渐升温,这种原本在河沟当中毫不起眼的小鱼也渐渐地走入了人们的视野。由于黄黝分布广泛,获得容易,因此饲养人群众多。由于习性和很多鰕虎鱼有类似的地方,也是饲养稀有鰕虎鱼之前很好的练手材料。

南方波鱼

南方波鱼(学名:Rasbora steineri)又名斯氏波鱼、头条波鱼,为鲤科波鱼属的鱼类。分布于老挝的南马河流域,越南的中部、北部和中国东南部各水系。2009年8月17日, 从东莞市海洋与渔业局获悉,东莞市水产研究所鱼类资源调查工作组在清溪镇碟场村的一条小河中发现了被称为“活化石”的南方波鱼。这是东莞水域首次发现南方 波鱼。

分类信息

界:动物界Animalia 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辐鳍鱼纲 Actinopterygii
目:鲤形目 Cypriniformes
科:鲤科Cyprinidae
属:波鱼属 Rasbora
种:南方波鱼 R. steineri

特征

南方波鱼在东莞当地又被称为红眼鱼,因为尤其在黑夜,用火或灯光照射鱼的眼睛,可以看到它的眼睛呈红色。这种鱼属于老第三纪原始(鱼丹)亚科鱼类的典型代表。

南方波鱼属小型鱼类,常见体长100mm以下。体长,侧扁。头短小,尖突。口裂向上倾斜,下颌前端稍外突,且有一突起与上颌凹陷对相嵌,无须。侧线明显弯向腹方,位于体下侧。背鳍无硬刺,位于腹鳍之后上方;肯、腹、臀鳍短小,尾鳍细长,深叉,叶端尖。

分布

南方波鱼分布于东南亚老挝的南马河流域,越南的中部、北部。在中国,分布于香港、广西、龙江、广东连江、滃江、海南南渡江、万泉河等。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海南岛。

生活习性

南方波鱼生活在溪流、水沟,由于鱼体较小,普通人就算抓到了也可能会以为是普通的小杂鱼。另外,这种鱼耐毒性很强,一般的毒药都毒不死它。

研究发现

2009年8月17日,据中新社东莞电:广东东莞市水产研究所鱼类资源调查工作组首次发现了被称为“活化石”的南方波鱼,发现南方波鱼的地点是清溪镇铁 场村的一条小河中。据东莞市水产研究所的黄所长介绍,南方波鱼是一种古老的鱼类,出现于老第三纪(距今六千五百万年至距今两千三百万年),比最早的人类 ——南方古猿还要早数千万年。另据了解,这也是有历史记载以来,东莞水域第一次发现南方波鱼。

东莞市水产研究所的黄所长表示:“这次发现南 方波鱼的过程很偶然,我们鱼类资源调查工作组近期在对捕获回来的鱼类进行分类研究时,发现一条小鱼特征很符合南方波鱼分类特点,但是因为只捕获到一条,所 以并不敢肯定。第二次我们就进行有目的捕获,抓到了十几条,周围水域也发现还有相同的鱼群。拿回研究所后经过仔细鉴别,终于确定就是南方波鱼。”

现状保护

相关专家称,南方波鱼现身东莞,说明周围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对于发现南方波鱼,对人们研究南方波鱼以前的历史,很有帮助。该专家提醒当地市民说,虽然南方波鱼没有列入保护动物名单,但是,该鱼类毕竟属于稀有鱼类,希望市民“口下留情”。另据了解,在从化流溪河,南方波鱼有较大数量的野生种群,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和保育价值。

爬岩鳅/琵琶鳅/吸鳅



基本信息

学名:Beaufortia evertfi (Nichols et Pope )
科属:平鳍鳅科

形态特征

体长圆盘状,前部平扁,体宽大于体高,尾柄稍侧扁。口略宽,弧形。吻褶分3叶,叶间具2对细小吻须。口角须1对。下唇“八”字形,中部具缺刻,唇片边缘 具乳突。鳃孔小,止于胸鳍上方。偶鳍宽,平展,胸鳍起点位鼻孔后缘的下方,末端盖过腹鳍起点:腹鳍连成吸盘,显著盖过**,基部具发达的肉质鳍瓣;臀鳍 小,具硬刺。尾柄高大于尾柄长。尾鳍斜截。

生存环境

底栖小型鱼类。体型特化,栖息于水流湍急、多砾石的山涧溪河中,吸附于石块上生活。分布于海南岛各水系。

原缨口鳅



分类信息

中文名称 原缨口鳅
拉丁名称 Vanmanenia stenosoma stenosoma(Boulenger)
地方名称 菩萨鱼、石扁
门名 脊椎动物门
纲名 硬骨鱼纲
目名 鲤形目
科名 平鳍鳅科 (干鳍鳅科)
属名 原缨口鳅属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3~7。臀鳍条2~5。侧线孔90~98。脊椎骨38。体长为体高的4.80~5.70倍,为头长的4.70~5.OO倍,为尾柄长的8.30~9.10倍,为尾柄高的6.90~7.70倍。头长为吻长的 1.58~1.92倍,为眼径的5.10~6.80倍,为眼间距的2.40~2.70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O.78~0.82倍。体延长,腹部平,背部稍隆起。吻较短,吻褶分为3叶。具吻沟。口下位,较小,下唇褶分为4叶。后唇沟不连续。吻须2对,颌须工对。鼻孔2个,位于眼前。眼小,上侧位。褶孔仲达头部腹面。背鳍小,位于体中央,起点在胸鳍与腹鳍中点。胸鳍和腹鳍平展。**近臀鳍。尾鳍 浅叉形。 头及体表有许多斑纹。

中华花鳅





外部形态

中华花鳅俗名花泥鳅,隶属于鲤形目鳅科。须4对,眼下刺分叉。侧线不完全。背鳍起点距吻端与至尾鳍基距离相等。尾柄较短,尾鳍稍圆或平截。体侧沿纵轴有10~15个斑块,尾鳍基上侧具一黑斑。

生活环境

小型底栖鱼类,生活于江河溪流的水流缓慢处,底质为沙石或泥沙,水质要求清澈。

食性

杂食性。可食小型底栖生物,或滤食泥沙中的食物碎屑和藻类。 人工饲养环境下可以作为水族箱中勤劳尽职的清洁工,经常翻食底砂中的碎屑。

分布

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各江河水系中,地方性较常见。国外分布于东南亚和南亚地区。

观赏性

中华花鳅是国产鳅科鱼类中观赏性较高的品种。它是一种小型底层杂食性鳅科鱼类,喜欢野生鱼的朋友应该对这种可爱迷人的小鱼不会感到陌生。很多人都以为中 华花鳅只分布在中国境内,其实它的分布范围包括中国,泰国,印度,斯里兰卡等国家。但以我们中国出产的数量最多,在国际知名度也最高。

虾虎鱼







虾虎鱼是虾虎鱼科各虾虎鱼种类的统称,是一类体型小的食肉类鱼。它们每一种都有符合各自特征的名字,如 “侏儒虾虎鱼”、“寻常虾虎鱼”等,是鱼类中最大的家族,已知的种类达到2100多种。它们看上去身材短小,仅有几厘米长,有两条脊鳍,多数栖息于热带海水中,一部分生活在河流,溪流以及湖中。是中国原生鱼家族中的一个数量、品种较多的成员。是世界上最小的脊椎动物之一。

简介

虾虎鱼,英文名:Eucyclogobiusnewberryi,属鲈鱼目,虾虎鱼亚目。其特点是身体细长,有两条脊 鳍。第一条有几根细微的脊骨,头部和两侧有一系列小的感觉器官,尾巴呈圆形,身上都有明亮的色彩。有些种类,如欧洲的水晶虾虎鱼呈现透明的色彩。多数成年 鱼身长约10厘米,分布在菲律宾的一种虾虎鱼身长只有13毫米,是世界上最小的脊椎动物之一。分布于全世界,全球大约有800多种,它们多数栖息在热带海 水中,是一类体型小的的食肉类鱼。大多数(约700种以上)种类属于虾虎鱼科。

南方条鳅

基本信息

名称:南方条鳅
学名:Noemacheilus meridionalis Zhu
科属:鳅科

形态特征

体长,侧扁,尾柄短,吻稍尖,口下位,弧形。下唇中断,上颌中部有一齿突。须3对,很长,口角须达主鳃盖骨,外吻须达眼中后缘。体被细鳞,胸腹部裸露。侧线不完全,止于**上方。背鳍位腹鳍稍前方;尾鳍微凹。雄性体侧有1条深褐色纵纹。雌性具多数横斑条。

生存习性

小型底层鱼类。栖息在缓流小支流,多水草或石砾缝隙处。个体小,数量少。分布于云南西双版纳地区(澜沧江水系)。

刺鳅

刺鳅简介

刺鳅科,刺鳅属。俗称:钢鳅,刀鳅,石锥。英文名:Spiny eel 。 体细长,前端稍侧扁,**以后扁薄。头长而尖。吻稍长,但不及眼后头长,吻端向前伸出成吻突,其长度约等于眼径。前鼻孔呈管状,位于吻的两侧;后鼻孔圆 形,近眼前缘。眼位于头部的侧上方,表面覆以薄皮,眼下前方有一倒生的小刺,埋于皮内。口下位,口裂几成三角形,口角达眼前缘或稍超过。上下颌具绒毛状 齿,呈带状排列。胸鳍小而圆,无腹鳍,背鳍和臀鳍分别与尾鳍相连。背鳍前方有1排各自独立的硬棘,约为31-33枚;臀鳍具棘3枚;尾鳍略尖。体鳞细小, 侧线不显著。体背黄褐色,腹部淡黄。头部从眼上向后有2条淡色线条,沿体背纵伸至尾鳍基。体背、腹侧有许多网状花纹,背鳍、臀鳍与尾鳍的基部网纹更为明 显,体侧有30余条褐色垂直条斑。有些个体条斑上端色较深黑,有部分个体近腹侧的条斑之间杂以短斑。背棘基黑褐色,胸鳍淡黄色或灰黄,其余各鳍灰色,臀鳍 下缘常饰以白边。 为底栖性鱼类。生活于多水草的浅水区。以水生昆虫及其它小鱼为食,生殖期大约在7月份。 分布于全国东部各水系。个体不大,一般体长在25厘米以下,但分布很广,在长江、黄河及其附属湖泊、沼泽地均产此鱼,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大(武装)刺鳅(Mastacembelus armatus)属鲈形目,刺鳅亚目,刺鳅科,刺鳅属。俗称:纳锥,石锥,粗麻割,辣椒鱼,刀枪鱼。英文名:Large spiny eel 。 体细长,前部稍侧扁,尾部扁薄。头长而尖,前端有1尖长的吻突。口下位,口裂浅,几成三角形,口角止于后鼻孔下方。上下颌均具绒毛状齿带;眼位于头的前 部,被皮膜所覆盖。眼下斜前方有1尖端向后的小刺,埋于皮内。前鳃盖骨后缘一般具3枚短棘。体鳞甚细,侧线完全。背鳍基长,前部由35枚左右游离的短棘组 成;臀鳍具棘2枚,第三鳍棘常埋于皮下;背鳍和臀鳍的鳍条部相对,基部均极长,且与尾鳍相连。胸鳍短圆,无腹鳍,尾鳍长圆形。体背侧灰褐色或黑褐色,腹部 灰黄色;头背正中多有1条黑色纵带;头侧由吻端经眼至鳃盖上方也有1条黑色纵带,向后常断裂为1纵行黑色斑点,沿背鳍基底伸达尾鳍基底;体侧有淡色斑点, 从而呈现黑色网纹或波状纵条纹;大形个体的斑纹不清。胸鳍黄白色,其它各鳍灰黑色,有淡色斑点,鳍缘有1灰白边。 栖息于砾石底的江河溪流中,常藏匿于石缝或洞穴中,以小型无脊椎动物和部分植物为食。 分布于长江以南的各水系。在南方分布很广。体重可达0.5公斤,肉质细嫩,味佳,群众喜食。

大刺鳅

大刺鳅[1](Mastacembelus armatus)属鲈形目,刺鳅亚目,刺鳅科,刺鳅属。俗称:纳锥,石锥,粗麻割,辣椒鱼,刀枪鱼。英文名:Large spiny eel 。

生活习性

体细长,前端稍侧扁,**以后扁薄。头长而尖。吻稍长,但不及眼后头长,吻端向前伸出成吻突,其长度约等于眼径。前鼻孔呈管状,位于吻的两侧;后鼻孔圆 形,近眼前缘。眼位于头部的侧上方,表面覆以薄皮,眼下前方有一倒生的小刺,埋于皮内。口下位,口裂几成三角形,口角达眼前缘或稍超过。上下颌具绒毛状 齿,呈带状排列。胸鳍小而圆,无腹鳍,背鳍和臀鳍分别与尾鳍相连。背鳍前方有1排各自独立的硬棘,约为31-33枚;臀鳍具棘3枚;尾鳍略尖。体鳞细小, 侧线不显著。体背黄褐色,腹部淡黄。头部从眼上向后有2条淡色线条,沿体背纵伸至尾鳍基。体背、腹侧有许多网状花纹,背鳍、臀鳍与尾鳍的基部网纹更为明 显,体侧有30余条褐色垂直条斑。有些个体条斑上端色较深黑,有部分个体近腹侧的条斑之间杂以短斑。背棘基黑褐色,胸鳍淡黄色或灰黄,其余各鳍灰色,臀鳍 下缘常饰以白边。 为底栖性鱼类。生活于多水草的浅水区。以水生昆虫及其它小鱼为食,生殖期大约在7月份。刺鳅喜欢群居,在野外一块大石头下就能聚居很多 条。

分布区域

分布于全国东部各水系。个体不大,一般体长在25厘米以下,但分布很广,在长江、黄河及其附属湖泊、沼泽地均产此鱼,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别名来由

刀鳅的口在危险情况下可作为防御武器或攻击武器。如用手抓其活体可能遭受它的攻击,导致手部出血。我小时候抓过一次,不小心被其刀到,流血。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地方叫它刀鳅的缘故。在辽宁朝阳 也叫 “秤钩子”“泥里钩子”

长薄鳅



长薄鳅(学名:Leptobotia elongata)(英文名:Elongate loach) 。为鳅科薄鳅属的鱼类,俗名薄鳅、花鳅,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金沙江水系、长江中下游、岷江、嘉陵江、沱江、渠江和涪江水系的中下游等,一般栖息于江 河底层。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长江。濒危等级:易危。

外形特征

体长,侧扁,尾柄高而粗壮。头侧扁而尖,头长大于体高。吻圆钝而 短,口较大,亚下位, 口裂呈马蹄形。上下唇肥厚;唇褶与颌分离,颐下无钮状突起。须3对,吻须2对,口角须1对。眼很小,眼下缘有1根光滑的硬刺,末端超过眼后缘。鼻孔靠近眼 前缘,前鼻孔呈管状,后鼻孔较大,前后鼻孔之间有1分离的皮褶。鳃孔较小,鳃膜在胸鳍基部前缘与峡部侧上方连接。背鳍和臀鳍均短小,没有硬刺;背鳍位于体 的后半部;胸、腹鳍短,胸鳍基部具有1个长形的皮褶;尾鳍深叉状。鳞极细小。侧线完全。头部背面具有不规则的深褐色花纹,头部侧面及鳃盖部位为黄褐色,身 体浅灰褐色。较小个体有6-7条很宽的深褐色横纹,大个体则呈不规则的斑纹。腹部为淡黄褐色。背鳍基部及靠边缘的地方,有两列深褐色的斑纹,背鳍带有黄褐 色泽。胸鳍及腹鳍呈橙黄色,并有褐色斑点。臀鳍有2列褐色的斑纹;尾鳍浅黄褐色,有3-4条褐色条纹。

生存习性

生活于江河中上游,水流较急的河滩、溪涧。常集群在水底砂砾间或岩石缝隙中活动,为底层鱼类。江河涨水时有溯水上游的习性。是一种肉食性鱼类,以底层小鱼为主食。生殖期在3-5月份,卵粘附在石上孵化。

分布地区

长薄鳅分布于长江中、上游,从湖北、湖南到四川西部。

保 护现状长薄鳅是薄鳅类中个体最大的种,一般个体重1.0-1.5公斤,最大个体可达3公斤左右。在长江中上游干支流的渔获物组成中曾占有一定比例,是产地 的重要经济鱼类之一。近年来因江河鱼类资源量总体下降,作为其食物的小杂鱼类明显减少,这对长薄鳅的生长有一定影响;其次,江河上流水土流失,水文条件的 改变又使栖息条件及产卵场所受到破坏;再则过度捕捞等综合因素,使长薄鳅的数量明显下降。


中国本土十二大原生观赏鱼_观赏鱼类_中国西南渔业网_永川水花网,第一线养鱼网,实用养鱼技术网,欢迎光临!渔业发展,水产养殖,鱼病防治,鱼苗鱼种,尽在本站中! http://www.yc6318.cn/aqwz/aritcle2064.html

赏鱼拾趣 :丰富的物种多样性---中国原生观赏鱼_观赏鱼类_中国西南渔业网_永川水花网,第一线养鱼网,实用养鱼技术网,欢迎光临!渔业发展,水产养殖,鱼病防治,鱼苗鱼种,尽在本站中! http://www.yc6318.cn/aqwz/aritcle1118.html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

查看评论[1]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