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赏鱼水族箱中白色“蛋白虫”的初步探究

发表时间:2023/08/03 08:15:03  来源:河北渔业2016年6期  作者:杨恺 冯健 安瑞永  浏览次数:7996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在观赏鱼饲养过程中,随着养殖水体的老化和富营养化,水族箱中会出现大量的白色线状小虫,严重时会干扰鱼的正常生活和呼吸。该小虫通体白色,养鱼者习惯称之为“蛋白虫”,目前关于这种白色小虫的分类地位和准确学名观赏鱼爱好者们还不十分清楚;它是否对养殖的鱼类产生不良影响还无任何定论;其大量发生的环境和生物学机理也无报道;也无任何具体的防控措施和方法的报道。故本文对“蛋白虫”的生物学分类地位、生活习性、繁殖过程及其防治方法等进行了初步研究,以期为广大观赏鱼养殖爱好者提供理论和试验依据。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和用品

1.1.1材料含“蛋白虫”的水样;观赏金鱼若干条;均采于石家庄市西三教观赏鱼市场。

1.1.2用品显微镜、显微摄像系统、载玻片、吸管、观赏鱼养殖水族箱(30 cm×45 cm×30 cm)、加热棒等。观赏鱼常见病防治用药:硝酸亚汞、敌百虫、食盐、高锰酸钾等。

1.2研究方法

1.2.1分类和繁殖方法研究采用临时装片和显微观察技术对该白色小虫进行显微观察和拍照,通过形态分类法初步确定其分类地位。然后将5条“蛋白虫”接种在养殖着金鱼的水族箱里,让其自然增殖,研究“蛋白虫”的繁殖方法和生活史,并观察和记录其对水族箱中养殖鱼体的影响状况。

1.2.2药物防治实验通过药敏试验,研究比较上述几种常用鱼药对“蛋白虫”的杀灭和防治效果。

2结果和讨论

2.1“蛋白虫”的分类地位及其生活习性

吸取含“蛋白虫”的水样少许制作临时装片,在显微成像系统下进行镜检和拍照,见图1、图2。研究发现其个体微小,一般体长在1~2 mm左右;体表具有明显成束、成对的刚毛,身体还有不明显的分节现象,刚毛按照体节排列,由此证明它应当属于一种小型的水生环节动物。进一步研究发现,其头端具有一个可以变化的圆球形吻囊,每体节有刚毛四束,一对雄性生殖孔开口在精巢所在体节之后的一个体节内,此外其体内具有明显的红色的油点,见图1。根据有关文献和资料[1]查阅后鉴定,这个肉眼看上去小白色的所谓的“蛋白虫”,应当是一种水生寡毛类,叫点缀顠体虫(Aeolosoma varieglum),又称红斑顠体虫。在动物分类学上红斑顠体虫的分类地位是:环节动物门(Annelida)、寡毛纲(0lig0chaeta)、近孔寡毛目(Plesiopora)、顠体虫属(Aeolosoma)。

通过相关文献查阅发现,该小型蠕虫属于一种底栖性水生寡毛类,有时候还可进行短暂漂浮或者附着生活,可以附着在水中杂物甚至鱼体的表面。根据梁鹏、黄霞等的研究,该虫在富营养化的生活污水和池塘中常见,在污水处理厂的污泥里也可发现,它属于杂食性,主要摄食污泥中和水体中的有机碎屑和细菌等[2]。该虫在一定条件下(低温、干旱等)具有有性生殖行为的发生,但在水体富营养化及其良好环境下表现出较强的无性繁殖能力,通过类似于再生的身体断裂(横裂)方式产生大量的新生个体,从而使其在水体中的种群数量会迅速上升。由于喜欢富营养的水质,它在活性污泥中有很高的繁殖速率[3],国内对其在污水处理和活性污泥中的作用及其消长规律有很多研究[4-5],它可以大量地摄取污泥和污水中的细菌和有机碎屑而得到大量的滋生。

2.2红斑顠体虫的无性繁殖和生活史观察

通过每天24 h连续取样连续观察的方法,每隔1 h从水族箱里取样一次,制成临时装片观察蛋白虫的繁殖和生长变化过程。研究证明,红斑顠体虫的繁殖方式主要为无性的断裂生殖(裂体生殖)。趋于成熟的红斑顠体虫会在其后端一处逐渐产生环状缢缩,与身体前段部分为两部分,伴随着母体的生长,后一小段逐渐长大成熟,缢缩的内凹也越发明显,且新形成的后一小段的前端开始膨大变成球形,变成一个新的头部,一个新的虫体逐渐发育形成,最后从母体上脱落下来,形成一个独立的新个体,并开始自主地蠕动,详见图2、图3、图4。 小虫体在形成过程中的刚毛比母体刚毛小得多,不够明显,一旦脱离母体独立活动后,刚毛也逐渐变得长而明显。观察发现在25 ℃条件下,一般进行一次无性横裂生殖,母体连续生殖产生子代的平均时间为16.5 h,子代能进行繁殖并产生新个体的时间平均为44 h左右。当水体环境恶化的时候(如水溶氧的缺乏),母体连续增殖三代后便会出现衰退现象,无性裂体生殖变慢;甚至出现刚毛脱落、表皮结构崩解的现象,并最终死亡。

观察中还发现,有时还可以看到有2~3个芽节同时形成并进行横裂生殖的现象,整个无性繁殖的虫体形成链状。在养殖水温在25 ℃左右时,由于相对温度较高,加之不断投饵喂鱼而使得水体富营养化,此时该虫的繁殖速度很快,3~5 d就能变得很多,数量增加几十倍,沿着缸壁水底、水边附着或者漂浮很多白色小虫。这表明在水体条件对其适宜的时候,红斑顠体虫主要通过身体横裂方式进行快速的无性生殖。有关资料证实红斑顠体虫存在有性繁殖方式,但本次研究观察未曾发现。这可能与观察研究的时间较短或者养殖的环境条件较好有关,因为该虫只在不良环境条件下(低温、干旱等)才诱发有性生殖,这还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2.3红斑顠体虫对养殖鱼类的影响

取30 cm×45 cm×30 cm的鱼缸2个,编号为A、B。鱼缸分别用高锰酸钾消毒2 h,放入等量蒸馏水并连续24 h充氧。用恒温加热棒控制水温为25 ℃,内置过滤器和增氧设施,并接种硝化细菌,模拟饲养观赏鱼的环境。然后两个缸内分别放入健康、活泼、没有外伤的平均一寸长的金鱼(Carassius auratus)40尾,但在B缸内同时接种引入5条“蛋白虫”。每天对A、B两缸均投喂等量等次等质的同一规格的人工饵料,进行正常的投饵养殖观察,培养时间为30 d。2周之后,B缸的红斑顠体虫的数量因无性横裂生殖,个体数量越来越多。但A缸并没有发现白色的蛋白虫体。对B缸的红斑顠体虫观察发现,它们常附着在鱼缸壁上,有时候在金鱼的鱼体表面也能发现有红斑顠体虫的附着,它们可以吸附鱼体表面的粘液,可能对鱼体产生一定的骚扰影响,但未发现鱼体出现其他异常状况。经观察还发现,培养30 d后,A、B两缸的鱼生长均较完好,未见明显差异;出现红斑顠体虫大量滋生的B缸里的金鱼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但水体颜色老化严重,表明红斑顠体虫对养殖鱼类没有明显的危害。

由此推测,家庭养殖观赏鱼的鱼缸内爆发这种白色小虫的原因有两点:一是投入外来生物饵料如红虫、水丝蚓的时候意外引入了红斑顠体虫,因为这些小虫常常混杂在喂鱼的活鲜饵料中;二是水体老化或者富营养化时会导致这种小虫在鱼缸内快速无性繁殖而形成大量群体。发现这种情况后,养鱼者通常是通过及时换水或者药物防治以消除这种“蛋白虫”的影响。我们在实验后期对出现红斑顠体虫的B缸里的鱼进行饥饿处理,只充氧不投饵,发现饥饿的小鱼可以捕食这些小虫,虫体数量迅速下降。根据实验结果,建议观赏鱼养殖者投喂高品质的全价人工饲料,可以避免因使用外来生物饵料而引入该虫。一旦发现这种白色“蛋白虫”,可以适当通过对鱼体的饥饿来捕食它,同时也减少了水体的富营养化,抑制其不断地无性生殖和滋生。

2.4几种常见鱼药对红斑顠体虫的防治效果比较

参照国内有关常见鱼病中寄生虫病的防治药物和使用方法[6],我们选择了观赏鱼养殖中五种常用药物对这种水生寡毛类进行了药物杀灭试验,以选出最合适的防治药物。

2.4.1硝酸亚汞配制100、200、300、400、500、600、700、800 mg/L的8个不同浓度的硝酸亚汞溶液。分别滴加于含有活体顠体虫的临时装片上,进行杀虫效果试验,观察其1 h内药物致其死亡的时间长短。在浓度为300 mg/L时,硝酸亚汞对红斑顠体虫的刺激趋于明显,虫体开始前后翻转,并且纲毛摆动剧烈。随后虫体外膜轮廓逐渐消失,虫体开始崩解,但是内脏依旧活动,纲毛逐渐脱落。从虫体开始解体至完全死亡时间约为150 min。在1 h之内的半致死浓度为700 mg/L,用药时间短,效果比300 mg/L的快。

2.4.2敌百虫配制成100、200、300、400、500、600、700、800 mg/L等8个不同浓度的敌百虫液体。分别滴加于含有活体顠体虫的载玻片上,观察其1 h内药物致其死亡的时间长短。随后缩小浓度区间,试验发现,在1 h之内半致死时的浓度为750 mg/L。

2.4.3氯化钠根据梁鹏等人的研究,食盐(氯化钠对)红斑顠体虫的急性半致死浓度区间在1 000~9 000 mg/L之间。参考其方法,配置了如下浓度的氯化钠:1 000、2 000、3 000、4 000、5 000 、6 000、7 000、8 000、9 000 mg/L。杀虫试验发现,食盐对红斑顠体虫1 h内的急性半致死浓度为5 000 mg/L。表明其对食盐有较强的抗性和不敏感性,故食盐对该虫的杀灭效果不好,使用浓度过大。

2.4.4高锰酸钾高锰酸钾对红斑顠体虫的刺激明显大于硝酸亚汞和氯化钠,在浓度为2 mg/L时处理1 h,便会引起虫体鞭毛的脱落和虫体的迅速死亡。浓度大于5 mg/L时,虫体很快崩解。经测定,高锰酸钾对红斑顠体虫在1 h之内的半致死浓度为3 mg/L。

2.4.5五水硫酸铜硫酸铜对鱼的安全范围较小,对鱼的生活有较大的影响。经测定,五水硫酸铜对红斑顠体虫在1 h之内的半致死浓度为2 mg/L。在实验中,发现硫酸铜对红斑顠体虫的杀死时间短,但是作用迅速。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