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鲤幼鱼小瓜虫病的预防方法

发表时间:2023/06/04 21:44:30  作者:任朝颖 等  浏览次数:7696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锦鲤(Cyprinus carpio L.)是一种名贵的观赏性鱼类,隶属于辐鳍鱼纲、鲤形目、鲤科、鲤属,被称为“水中活宝石”和“会游泳的艺术品”,其祖先为红色鲤,起源于我国广西、江西、浙江的龙州锦鲤、兴国红鲤、金鲤,在日本经改良培育和人工选育后,现已形成丰富的品种体系 。因锦鲤具有色彩鲜艳、适应性强、饲养简便、食性较杂、易于繁殖、对养殖环境要求低等特点,加之其独具的阳刚之美,深得国人的喜爱,在渔业转型发展、休闲渔业提档升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国观赏鱼贸易和消费中占据了重要地位。随着我国人民精神方面的追求不断提高,锦鲤等观赏鱼的经济价值和附加值也在持续升高。

小瓜虫是水产养殖中常见的寄生虫之一,属原生动物门、纤毛虫纲、膜口目、凹口科、小瓜虫属 ,是一种个体较大的纤毛原生动物,主要寄生鲤、草鱼、鲫等淡水鱼体内,侵袭鱼类的鳃、皮肤、鳍条,在口腔、头部、眼部等部位也可被附着,由于形成的胞囊在形态上呈肉眼可见的白色小点,故该病又称为白点病。春未、初冬是此病的高发期,在光照和饵料缺乏、鱼类苗种下塘体质较差、管理不当以及低温条件下更易流行,造成极高的感染率和死亡率。患病的苗种或成鱼死亡率可达60%以上,故该病又被称为鱼类的“癌症”,对水产养殖业具有较大危害。被小瓜虫感染的鱼类,会出现摄食异常、游泳无力和应激反应减弱等症状,还会因为细菌、病毒等病原菌的侵袭导致继发性感染,进一步加剧病情,造成经济损失。

2022 年 10 月,西南大学水产养殖实训基地养殖的锦鲤幼鱼连续出现死亡现象,对濒死病鱼进行临床症状分析、显微镜检查、病理解剖,综合诊断为小瓜虫病。现从该病例的发病、诊断、治疗等方面,对锦鲤小瓜虫病的防治方法进行讨论,以期为锦鲤养殖过程中预防和治疗小瓜虫病提供参考。

1 发病情况

于 2022 年 10 月 20 日,从重庆某养殖场购买一批 300 尾锦鲤幼鱼,体长(9.86±1.52)cm,体质量(28.92±7.28)g,饲养于西南大学水产学院循环水养殖池(4.2 m×5.2 m×0.8 m)。通过一个 200 W的甬灵增氧泵,24 h 不间断对养殖水体增氧。每天 08:00、12:00、18:00 各投喂 1 次,投喂量约为池塘鱼总体质量的 3%,每天换水量为池水量的 1/3。10 月 24 日,天气突变,连续 7 d 气温降至 15~19 ℃,10 月 27 日饲喂时,发现锦鲤幼鱼的鳍条及体表有少许小白点,摄食量减少,次日饲喂时发现部分个体离群独游,且体表布满白点,反应迟钝、游动无力、食欲不振,并聚集到充氧头所在位置上方;有少许病鱼死亡,漂浮在水面上,共计 19 尾,死亡率 6.33%。

经肉眼观察可见,患病鱼离群独游、行动缓慢、机体消瘦、食欲不振、呼吸困难、应激反应显著降低,全身布满或零星分布白色小点。感染初期,由于寄生虫在体表不断噬咬刺激鱼体,导致鱼表现狂躁,在水中侧身急速乱蹭,体表分泌大量的黏液,似覆盖一层白色薄膜,见图 1(a)。患病鱼体表大量寄生虫形成的直径约 1 mm 的白色小点,出现在皮肤、鳍条等部位。随着病程的发展,体表鳞片逐渐脱落,表皮发炎、坏死,寄生虫寄生在鳍条上,造成鳍条被蛀蚀、缺损,见图 1(b)。寄生在鳃上,引起黏液分泌量增加、鳃丝发炎变性或局部坏死、呼吸困难窒息而死;寄生在鱼的眼部,引起眼睛肿胀发炎、眼球溃烂。

(a)体表有白点,似覆盖薄膜 (b)鳍条被蛀蚀、缺损

图 1 患病鱼的体表症状

2 诊断方法

2.1 显微镜检查

从患病鱼池中捞取体表有较多白色小点的病鱼 3 尾,在超净工作台上分别刮取其体表小白点附着处的黏液,取少量黏液涂于滴有一滴无菌去离子水的清洁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制成水封片,在显微镜下由 4×10 倍镜、10×10 倍镜、40×10 倍镜依次观察。同时用眼科剪刀剪取部分鳍条和鳃丝,其他各组织按上述方法同样制作 2 个以上水封片进行观察。

观察结果显示,黏液、鳃丝和鳍条样品中均出现多子小瓜虫。幼虫在显微镜下大多呈圆筒形或椭圆形,见图 2(a);小瓜虫长度为 0.03~0.05 mm,前端相对尖锐,后端相对圆钝,见图 2(b);虫体表面均匀分布相同长度的可摆动的纤毛,见图 2(c);虫体的形态会因胞质的流动而不断变化,虫体内部有两个核,分别是位于后方呈圆形的大核和位于前端呈球形的小核,还可见一个较大的伸缩泡。其成虫呈卵圆形或球形,见图 3(a);长度为 0.30~0.80 mm,虫体表面同样布满纤毛,最显著的特征是位于虫体中部的大核呈马蹄形或香肠形,见图 3(b);小核呈球形位于大核之上,成虫体内有大量食物泡,见图 3(c),其活动比幼虫缓慢许多。结合镜检结果和临床症状,初步诊断为小瓜虫病。

图 2 患病鱼体表黏液中的小瓜虫

图 3 患病鱼尾鳍刮取的小瓜虫

2.2 解剖

从养殖池中取出患病严重的濒死病鱼 3 尾于无菌超净工作台上,用无菌眼科剪剪开其鳃盖,肉眼可见鳃丝黏液分泌增多、肿胀,鳃丝颜色变浅;解剖发现,腹壁肌肉完整,未见异常,脾脏、肝脏、肾脏、心脏、肠、鳔等内脏器官形态、颜色均正常,均未观察到明显病变。用无菌接种环在肝脏及腹腔蘸取,接种于 LB 培养基后于恒温培养箱中 28 ℃培养,24 h 后取出,从内脏器官未分离到病原菌。综合上述结果,综合判定此次锦鲤幼鱼发病为多子小瓜虫引起的小瓜虫病。

3 治疗方法

针对发病的锦鲤幼鱼,使用 3 g/m 3 的亚甲基蓝兑水稀释后,每 2 d 对养殖池全池泼洒 1 次,根据治疗情况连用 1~3 次;采用 1%的食盐,每天1 次对发病鱼池中的锦鲤幼鱼浸浴 4 h;将氟苯尼考、水产用多维(按产品使用说明)拌入饵料投喂,增强机体的免疫力。经亚甲基蓝和食盐浸浴治疗后,鱼体表、鳃丝、鳍条上的小瓜虫逐渐脱落,10 d 后未见锦鲤幼鱼死亡,小瓜虫病得到有效控制。

4 讨论

“及早发现和检测、科学诊断、合理用药、积极治疗、标本兼治”是治疗锦鲤疾病的总体原则 。人工养殖的锦鲤由于先天遗传、养殖效果、性别年龄的不同,在免疫方面也表现出一定差异。通常来说,年龄较小、营养不良、规格较小的锦鲤,免疫机能低下,更易受到病原菌和寄生虫的侵袭,反之,营养充足、机体强健的则抗病力较强,成活率也会较高。此外,由于水生和陆生动物栖息环境的不同,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上存在相对较大的难度,如发现不及时会造成较高的死亡率,更应重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基本原则。在养殖前对池塘彻底消毒杀菌,投放入鱼种前先消毒,严格把控水质状况,在养殖中适当投喂黄芩多糖、益生菌等能增强鱼类免疫的物质。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合理设计治疗方案,精准用药,做到有效防治。

小瓜虫病是水产行业危害较大的寄生虫病之一,该病暴发迅速,有着较高的感染率和死亡率,一经发病难以治疗,目前虽报道了多种治疗方法,但仍然没有针对小瓜虫的特效药。小瓜虫的生活史主要有 3 个阶段,分别是幼虫期、成虫期、包囊期,目前绝大部分方法是针对幼虫期进行治疗,避免二次感染,或针对离体小瓜虫进行杀灭,对包囊期和体表的治疗的研究报道较少。

醋酸亚汞、孔雀石绿等对于小瓜虫病治疗效果甚佳,但由于该类药物具有致癌、致畸作用,对养殖环境和人体健康有巨大危害,已被明令禁止使用 。在生物药防治方面,姚嘉赟等 采用不同极性溶剂回流提取链霉菌发酵液制备的粗提物,对小瓜虫幼虫有不同程度的杀灭效果;闫春梅等 构建大量重组质粒制备抑动蛋白基因核酸疫苗,用 125 μg/尾的注射剂量肌肉注射免疫鱼体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有一定的保护效果,但目前相关免疫研究还无法广泛应用于生产。中草药在治疗疾病方面以其无残留、无公害、效果好、毒副作用小等诸多优点,在小瓜虫病的防治上具有优势,应用前景相对来说更加广阔。文献[7]表明,五倍子、丁香、黧豆叶、槟榔、番木瓜种子、肉桂、乌梅等中草药成分或其有机提取物,可有效防治小瓜虫病,配合升高水温、辣椒生姜法、食盐浸浴等方法可显著提升治疗效果。

对防治小瓜虫病,应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预防远大于治疗。保持良好的水质、调控好养殖水温、保持水体肥度、合理的放养密度、提高鱼体免疫力、补充所需营养、定期抽查检样、使用免疫增强剂和底质改良剂、外来苗种做好检测、转运或分池时做好消毒等都是重要的预防措施。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