亏钱的农庄主:要么“太有文化”,要么“太没文化”!
导语:
见多了亏钱的农庄,聊多了亏钱的庄主,慢慢就会发现一些共性问题。
绝大多数失意的庄主,都是两个极端:
一种是特别有文化,恨不得把自己的庄园搞成展览馆甚至博物馆。亏得一塌糊涂时候,仍然一肚抱怨:现在年轻人太没文化了,这么好的东西他们咋不喜欢?
另一种是特别没文化,没有任何审美和原则,什么赚钱上什么。最后项目搞得比庙会还低端,仍然还在琢磨:怎么能上个网红项目让我一夜爆红?
你手里的文化,都是“次级”文化
这些年考察时,很多庄主一脸骄傲地说:我这里是谁谁谁的故里,谁谁谁曾经在这里住过,这里有个什么什么传说……,这些能不能挖掘成引爆点?
坦白讲,这些都是文化典故,但都不足以打造成为引爆点。原因也很简单,一个是体量太小,引爆力不足;二个是本地人太熟悉,没有吸引力;第三是年轻人不喜欢,缺乏时尚感。
事实上,传统景区发展四十年,稍有姿色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都已被无孔不入的资本和政府开发殆尽。要不然,也不会有地方争抢“潘金莲故里”!
所以,当下还未开发的乡村的文化,都是量级不够的“次级资源”,都远远不足以成为乡村旅游的引爆和支撑。

本地人,对本地文化有自豪感,但没“掏钱欲望”
做旅游要有文化——这个观点是传统景区时代的产物。
传统的观光旅游,奉行的是“看稀罕儿”思维。就像有人打趣的:旅游就是从自己讨厌的地方,到别人讨厌的地方去。所以,像大理、丽江、苗寨那种少数民族“异域文化”就非常受欢迎。
同样道理,草原文化对于南方人,水乡文化对于北方人,海洋文化对于内地人,大漠文化对于沿海人……,都有相当大的诱惑。
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大部分是“区域游”。南昌某个农庄做得再好,也很难吸引上海游客过去周末游。上海某个农家乐做得再好,也不太可能吸引武汉市民去吃饭。
区域属性决定了,本地人对本地文化有极强的自豪感,但也充满了“漠视”。就像很多郑州本地人都没去过少林寺,乌镇当地人对西栅嗤之以鼻,丽江市民也不会去街头寻求邂逅……
所以对农旅项目而言,赤裸裸的原汁原味在地文化,如果不加以文创化打造,对本地人并没有太多“掏钱欲望”。

农耕是文化,动漫也是文化
现在一说文化,立刻想到的就是传统的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古镇文化等等。
什么是文化?笔者比较赞同哲学家王东岳先生的一个定义:文化就是特定历史条件下,人们为了生活而进行的种种行为的总和。
所以,传统的乡村文化、农耕文化、酒文化、陶瓷文化是文化,现代的火车文化、汽车文化、动漫文化,也是文化。
旅游要有文化支撑——这句话其实没错。错在,我们都把这个文化理解成“传统文化”,而不是关于现在生活的文化。
实际上,围绕着动漫文化、汽车文化、火车文化……,可以开发出非常多受年轻人欢迎的文化产品。比如南京火车来斯、常州汽车来斯、上海迪士尼,不都是“有文化支撑的旅游项目”吗?
所以,旅游要有文化支撑,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旅游要有文化原点。旅游要围绕这个原点,针对游客需求进行延展开发。而不是我们常常进行的,把文化本身当做卖点和引爆点。

年轻人喜欢传统文化,但不喜欢60后眼中的传统文化
年轻人不喜欢传统“文化”吗?
不,他们很喜欢传统文化。但他们不喜欢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他们不喜欢60后眼中的文化。
这两年掀起一股国货热。相宜本草、老干妈、马应龙、李宁都跨界走上纽约服装周,受到年轻人追捧 可见年轻人并不是盲目崇拜西方文化。
但是,年轻人喜欢的这些东西,都是“新国货”,是被市场元素改良后的文化,而不是所谓原汁原味的文化。
张艺谋的奥运开模式、G20峰会文艺表演为什么会被年轻人追捧?就因为他用国际化的抽象手法来诠释传统中国文化,而不是生硬地把原汁原味搬上舞台。
但在大多数庄主眼里,都把原汁原味、修旧如旧当做最高的文化礼遇。都在用他们的审美极力还原自己儿时的记忆。
文化是不断发展演变的,演变就会有时间差,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代沟。当60后审美遇上90后消费,不可避免地,就会产生矛盾的冲突。

文化是上帝,还是游客是上帝?
现在谈农旅,不谈点文化,就会显得很没文化。事实上,如果谈旅游只谈文化,那才是真正的没文化。
太多专家张口就是“文化是旅游灵魂”,却从来不谈“什么是游客的灵魂”。大家都热衷于琢磨如何挖掘文化,却很少有人研究:用户需要什么,游客的痛点是什么?
1989年的5月6日,郑州亚细亚商场开业,他们首次提出了“顾客是上帝”的理念。然后30年后,乡村旅游行业仍然奉行的是“文化是上帝”,而不是“游客是上帝”。
把“文化当上帝”,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我们打造的都是 60后70后专家、学者、政府喜欢的“文化项目”,而不是年轻游客喜欢的“文化项目”。
很赞同一位行业大咖的话:旅游人要当文化的“使用者”,而不是“使者”。
如果说没有文化的旅游是行尸走肉,那么只有文化的旅游,就是不会走路的僵尸。
所以,凯撒归凯撒,上帝归上帝,商业归商业。让我们脱掉“文化”的枷锁,轻装上阵。不当唐僧,更不当唐吉坷德。

最后来个残酷总结吧:如果你做项目不单是情怀,还想盈利,自己又没能力做好文创,那么不妨暂时忘掉“文化”,去背诵这三条铁律:
1、年轻人喜欢的永远是对的;
2、孩子喜欢的永远是对的;
3、如果你认为以上两条不对,这个行业可能不适合你。
作者:徐志毅(尖椒农旅/创始人)
声明:本站属公益性没有商业目的的网站,上列文章仅供个人学习参考。本站所发布文章为原创的均标注作者或来源,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许可转载的请注明出处。本站所载文章除原创外均来源于网络,如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