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呼吁: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下蛙类养殖产业究竟何去何从?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对武汉华南海鲜批发市场采集的样本进行了检测,发现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可能来源于市场内销售的野生动物,认为销售和食用野生动物是造成此次疫情的原因。2月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下简称《决定》)。《决定》的第二条指出全面禁止食用国家保护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下简称三有动物)以及其他陆生野生动物,包括人工繁育、人工饲养的陆生野生动物。农业农村部根据《决定》提出了六项具体的落实措施,其中包括指明鱼类等水生野生动物不列入禁食范围,按照渔业法的规定进行管理。但对于龟、鳖、蛙等养殖两栖爬行动物是否禁食的问题,一直牵动着两栖爬行动物养殖从业人员的心。近日,农业农村部发布了“农渔发[2020]3号”文件,明确了中华鳖、乌龟、牛蛙、美国青蛙等两栖爬行类动物,按照水生动物管理。而作为最近几年发展十分迅速在农村脱贫攻坚战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黑斑蛙、棘胸蛙等蛙类 养殖品种,可能是由于管辖权等原因并没有在上述文件中列出,相关蛙类从业人员对产业与生活前景十分茫然。蛙类作为特色水产养殖品种,具有极高的科研、经济、营养及药用价值,希望相关主管部门尽快细化蛙类养殖产业的管理措施。
1、蛙类的养殖现状
蛙在我国许多地区是传统美食,它富有营养、高蛋白、低脂肪,得到不少消费者青睐,且有些蛙还具有药用价值。蛙类作为特色水产养殖品种,其人工养殖业正在逐渐兴起。近年来,蛙类在我国江西、湖南、湖北等18个省/直辖市都有养殖,规模化的人工养殖逐渐成为蛙类养殖的行业主导模式。全国蛙类养殖总产量正在逐年增长,2018年全国蛙养殖产量10.26万吨,较2017年增加1.06万吨,增幅11.57%(2019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我国目前养殖规模较大的蛙类包括:黑斑蛙、棘胸蛙、林蛙、牛蛙和美国青蛙等。其中,后两种是国外引进的品种。蛙类养殖业已经成为我们水产养殖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农民精准脱贫的重要抓手。
2、蛙类的人工养殖
蛙类的人工养殖,就是蛙在人工设定的养殖环境中完成部分或整个生活史。与野生蛙相比,人工养殖增加了蛙养殖周期中的人为管控,提高了幼蛙的成活率及成蛙的回收率。人工养殖蛙类一般为独立封闭的养殖管理模式。管理内容包括种蛙预留、种蛙冬眠、产卵、受精卵孵化、蝌蚪生长、变态期管理、幼蛙管理、成蛙管理、水温调控、杂草移除、饵料投放、水质管理、防逃逸、防疫病、防天敌、防人为破坏及各个生活史阶段对应的饲料更替及投放管理。目前,多种人工养殖蛙类已突破了规模化人工产卵、人工孵化、苗种培育等技术难关,形成了配套的健康养殖、疾病防治和饲养管理技术体系,实现了蛙类的全人工繁育技术,有力推动蛙类的产业化进程。
3、蛙类养殖的意义
3.1、蛙类养殖的科研效益
蛙类的人工养殖既能起到保护其野生资源,又能对其药用价值进行开发利用。为充分利用蛙类资源并且使得其野生资源不被滥用破坏,增加人工养殖蛙的产量能很好地缓解了市场需求和过度利用蛙类野外种群资源的矛盾。据《东北动物药》记载:“青蛙鲜用或阴干行用,可全体入药”,有“利水消肿,解毒止咳”的功效,能“治水肿喘咳,麻疹、月经过多等”,其成体胆、肝、脑、皮均可供药用。蛙类等两栖动物皮肤中有多种抗菌肽,具有广谱杀菌、抑制病毒、抑制肿瘤细胞等作用,是两栖类动物天然免疫的主要成分,因此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科研人员从黑斑蛙和棘胸蛙皮肤中分离出多种抗菌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等多种病原菌都具有抑制作用。
3.2、蛙类养殖的生态效益
近年来,根据生态循环农业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将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技术、农机与农艺的有机结合,形成的蛙稻综合养殖模式能够带来良好的生态效应,通过黑斑蛙对飞蛾、蚊子、螟虫等害虫的有效捕食,确保稻谷或其它农作物不需要通过施农药化肥来解决害虫对其生长的迫害,大幅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使得稻谷或其它农作物达到原生态纯自然的生长,这样既可减少环境污染、改善土壤,又能提高稻米的品质,确保粮食安全,实现稻田增值,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3.3、蛙类养殖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4、蛙类与新冠肺炎毫无关系
冠状病毒可以感染人类、牲畜、禽类、蝙蝠、小鼠和许多其他野生动物,引起宿主呼吸系统、胃肠道、肝脏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冠状病毒具有相对严格的宿主特异性,只能感染天然宿主和亲缘关系及其相近宿主,其中β-冠状病毒主要感染人和其他多种哺乳类动物。2019年12月,湖北省武汉市暴发的新冠肺炎,其病原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属于β-冠状病毒。根据β-冠状病毒具有宿主特异性的特点,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的宿主范围主要为哺乳类动物。因此,蛙类不可能携带也不可能传播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不仅如此,迄今为止全世界范围内尚未发现有人蛙共患传染性疾病,一方面是因为人和蛙类的遗传关系关系远,另一方面两者生活环境差异巨大,所以病原在宿主间的传播增殖存在难以逾越的天然障碍。
5、结语
(1)2018年我国蛙类养殖产量超过十万吨,全产业链产值超过数百亿元,从业人员数十万。希望相关主管部门尽快细化蛙类养殖的管理措施,尽可能避免“一刀切”政策;
(2)蛙类的人工养殖既能起到保护其野生资源,又能对其食用和药用价值进行有效的开发利用,是保护与利用生物资源的好产业;
(3)蛙类没有人蛙共患传染性疾病,更不可能携带或传播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
(4)蛙类养殖投入小、见效快,经济效益明显,技术易掌握,对劳动力要求不高,适合因地制宜,不影响基本农田,综合养殖生态效益显著,是近几年农村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通过蛙养殖产业扶贫,已经带领与扶持无数农民走上了致富之路,对促进乡村振兴作出了巨大贡献;
(5)在建议上级相关主管部门给予蛙类养殖业支持的同时,我们呼吁蛙养殖从业者严格遵守国家法律与制度,尊重自然规律与市场规律,依靠科学与技术进步,着力保护环境安全与保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蛙类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为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作者: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 周勇、曾令兵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