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微议:对“一刀切”也需来个一刀切!
前不久,一位从事农业的企业老板发出感慨:不知当初的“一刀切”,牺牲了多少农业人几经奋斗才挣得的微薄信心!
这位老板为何发出这样的感慨?
他说,是在读了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的一位领导,在解读自然资源部会同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设施农业用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中的一段话后,有感而发的。
解读文章中说,2018年下半年以来开展的“大棚房”问题专项清理整治行动,个别地方工作“一刀切”,不同程度上影响了经营主体和社会资本投资设施农业的信心。
“当看到自己花了几十万元、上百万元的投资,而且还是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建起来的设施被挖掘机毁掉的时候,心就像被刀绞一样。”这位老板如是说。
其实,农村工作中的“一刀切”,并非只出现在整治“大棚房”中,在其他领域同样也会发生。
比如,从2019年下半年开始就引起中央高度重视的生猪产能下降问题,也有“一刀切”的因素。
诚然,适度规模养殖场如果不搞好粪水的处理,会对周边的环境、特别是河流等造成污染。但一些地方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过程中,对这些养殖场不是依法处置,而是以一纸行政命令强制关停。有些地方的关停数量甚至上百家。
这种“一刀切”关停养殖场的“切”法,在个别地区,还蔓延到了水产养殖行业。
这样的“一刀切”,虽然不是影响猪肉价格持续上涨的决定性因素,但也是造成影响的因素之一。
“一刀切”的表现方式也不止这些,可以说是多种多样。
“一个暂停生产的命令,就让我们停产一个多月,损失了上百万元的产值,也影响了给客户交货的时间,最终造成违反合同受罚。”前段时间,一位从事制造业的小老板无奈地说。
原来,是因为他所在的地方当时因环保问题受到了上级批评,当地领导为了迅速改观,就下令对所有的小企业暂时停产,要经过环保部门核查,确认对环境没有污染,并完善相关的环保手续后,才能恢复生产。
而在当地,类似的小企业足足有上千家,等相关部门一家一家地核查,两个月就过去了。
其实,这种“一刀切”关停企业的做法,也引起了中央的注意。国家相关部门就曾发文,纠正在生态环保建设中不切实际、影响实体经济发展的“一刀切”做法。
那么,为何在农村、在基层这种“一刀切”的做法会不断、反复地出现呢?
原因之一就是用“一刀切”的方法最简单——只要一纸行政命令,就可以让问题暂时得到缓解,也可以向上级展现解决问题的“果断”能力。
可是,简单倒是简单了,在群众中却留下了粗暴的形象,也留下了一时难以挽回的后遗症。
首先,“一刀切”的简单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投资者、创业者的信心。开头提到的那位投资农业的老板,也正是因此而感慨“牺牲了几经奋斗才挣得的微薄信心”。简单粗暴的“一切切”,让他们除了要承担投资农业有可能遇到自然灾害的风险,还要承担政策执行中不确定性的风险。
其次,“一刀切”严重影响政府的诚信形象。在这些“一刀切”的事情中,有些在“切”之前,其实是当地政府曾极力提倡发展的,不少还是政府用项目资金支持等方式鼓励发展起来的。如果“一夜之间”就变了,一刀就“切”了,也就给群众留下了政府“说话不算数,政策不稳定”的印象。
第三,“一刀切”也影响了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一刀切”的做法,或多或少都会对局部的发展有影响,而有些“切”法,可能还会给社会造成一些不稳定的因素。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的重大部署。治国理政,提高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是基础。从表面上看,“一刀切”体现出来的是管理的简单粗暴,其实则是治理能力有待提高的问题。
在提高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中,对这样的“一刀切”,也需要来个一刀切。要以人民为中心,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为重心,把治理工作做得更细一些。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